第十三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刘夫人祝六十大寿,新中国庆开国盛典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这一天,即使游子也要回到家来,和父母妻儿团聚,赏明月,吃月饼,天上月圆,地上人圆,共享天伦之乐。可是今年,刘夫人一家,刘师长和武军不在家,且不知人在何处,生死未卜;家里三个人,三个女人,老的老,幼的幼,流离失所,搬离故居。天上明月圆,家下人不全。所以,愈近中秋节,她们心里愈加难过。
小洁是个善良的人,善解人意,她能体会婆婆的痛苦,虽然自己同样难过,还是强忍悲痛,强作欢颜,尽量使这个破碎的家庭像个过节的样子。
晚饭后,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进窗来。往年在刘公馆,这时候,都是在庭院里,搬出桌椅,铺上洁白的台布,摆上美酒佳肴,月饼水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谈心,有时武军还要放一段音乐,唱一首歌,吟几首诗,何其欢乐!如今人丁不全,又住在集体宿舍里,心情忧伤,百事不能如意。小洁只好在窗前放上一张小桌,摆上月饼西瓜,斟上一杯酒,请婆婆赏月。
刘夫人吃过晚饭,想着丈夫儿子皆不在家,心里难过,哪有心情赏月?早早就上床休息了。
小洁来到床前,请婆婆赏月。
刘夫人说:
“我已睡下了,你们自赏吧。”
小洁说:
“其实,我也无心赏月。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我是在想,这个时候,爸和武军在那边,可能正坐在月光下,看着这轮明月,想这边,想家乡,想咱们呢。咱们赏月,也是在想念他们,借着这轮明月,带去咱们的问候和祝愿。这么一想,倒是觉得赏月比睡觉更有意义。况且苏东坡也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们也未必就如咱们想象得那么悲观,也可能在那边生活得好好的,只是海峡两岸军事对立,回不来;他们也希望咱们在这边生活得好好的,能够年年月月,共赏一轮明月。”
小洁这么一说,竟然扫除了婆婆心中的阴霾,使她有了新的希望。于是她起身来到窗前坐下,透过窗口,欣赏一轮明月,想象着丈夫和儿子也在海那边赏月,想念着她们。她举起酒杯说:
“老爷,武军,过节了,敬你们一杯家乡的酒,愿你们健康长在,在那边好好生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中秋节,天涯共此时,和我们共赏同一轮明月!”
中秋节一过,刘夫人的六十寿诞就临近了,小洁又忙碌起来。
她想,今非昔比,如今刘家败落,这些亲友未必能像从前亲热,非请自来。于是她按照青松的意见,首先写好请柬,分送给在省城的要好亲友,以及她和武军的要好同学,然后就利用工作之余,请厨师,买菜和寿诞应用之物。寿诞前一天,一切准备就绪。
寿诞一早,青松就送来一个大蛋糕,给刘夫人拜了寿,说公务在身,不能耽搁,便匆匆走了。刘夫人和小洁知道军管会有铁的纪律,也不便坚留。
接着,小洁姨妈来了,送上寿礼,然后陪着刘夫人说话,唠家常。
再接着,刘家亲友和武军小洁的同学也陆续来了,有送寿桃寿酒的,玉镯的,檀木拐杖的,礼金的,等等不一,不能尽述。接近中午一共到了七位。
小洁根据青松一桌客人的意见,共发送出十张请柬,其中一家因遭遇事情,昨天已送来了寿礼,说明今天不能来了,尚有两家不知何因,至今人未到,亦未见礼金来,大约见刘家败落,成了反革命家庭,不愿与之来往了。
小洁心里不悦,也不便表示,只好安排拜寿。
刘夫人说:
“今年武军不在家,就不拜了吧。”
小洁说:
“六十大寿,非同小可,岂可不拜寿?”
小洁姨妈说:
“儿子不在家,还有儿媳妇,孙女,一定要拜。莫推辞了,赶快妆扮起来,我们等着拜寿呢。”
小洁和姨妈催着刘夫人梳洗妆扮了。她穿了一件兰色团花锦缎的旗袍,翡翠手镯,玉色超长珍珠项链,紫色披肩,梳了个云髻,插着金钗,显得雍容华贵。出至客厅端坐了。小洁首先拜了寿,接着她抱着丹青拜寿,张妈也拜了寿,其余亲友同学也依次拜了寿。
厨房的大师傅报告,寿宴已烹饪齐备,可以开宴了。
小洁叫把八仙桌抬至客厅放好,摆上生日蛋糕,插上蜡烛,点燃了,几个同学唱起生日歌,齐祝刘夫人健康长寿。然后小洁切蛋糕,分送婆婆和各位客人吃。
客人们吃着蛋糕,夸赞蛋糕式样好看,味道好吃。
刘夫人说:
“这蛋糕是青松送的,一早就送来了,拜了寿就走了,怎么也不肯留下吃饭。”
姨妈说:
“既然来了,怎么又不肯留下吃饭?”
小洁说:
“军管会有规定,**干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吃群众一茶一饭。”
大家齐声称赞**军队纪律好,作风正派,不扰民,不危害百姓。
有的同学还不了解青松现时的情况,吃惊地问:
“你们说的哪个青松?是咱们同学赵青松吗?”
“不是他是谁?现在是军管会的宣传部长了!”
了解情况的同学抢着回答。
“那年不是传说被国民党秘密处决了吗?因为他阴谋炸毁国民党军车;怎么还活着?”
“处死了不错,不过不是咱们同学赵青松,是**地下党的赵青松,咱们都误会了!”
“唉!真是大误会!连武军也误会了,当时还拉着我们在姨妈家秘密给青松开追悼会,他害怕国民党特务追查出来有麻烦,骗我们说是给小洁的表姐赵青云开追悼会。小洁哭得眼泡都红肿了,我们还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
他突然看见刘夫人和小洁垂头不语,猛悟此话如今不合时宜了,连忙住口。
姨妈见冷了场面,接下去说:
“其实,青松被刘师长送出城,就去了解放区,后来参加了解放军,当了师政委,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省城解放后,就留在军管会工作,当了宣传部长!前几天我还去找他呢。那年,他炸了国民党的军火库,警方通缉他,多么危机,还不是躲在了我家!”她极力拉近和青松的关系。
这同学像突然醒悟,大声说道:
“真好象一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却有惊无险。”
随后又感叹说: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以青松能当大官。改天,咱们一起去拜访他,也沾沾光,叫他给咱们找点事做,也不枉诚心诚意追悼他一回。”
他看着其他几位同学,大家都有同感同愿,立即表示同意。
不一会摆上酒菜来,虽是家宴,却十分丰盛。
大家首先向刘夫人敬酒,或雅或俗,各自说着不同的祝酒词。刘夫人听了又喜又悲:喜的是,能健康长寿,多活几年,盼望丈夫儿子回来,得见上一面,也能知道他们的情况;悲的是,多活几年,若总是见不到丈夫儿子回来,忧愁烦闷,也是活受罪,倒不如早些死了好。当然不便如此说,当下只是称谢而已。
向寿星敬酒之后就是互相敬酒,场面就随便许多,也热闹许多。由于刚才说起青松,大家都感兴趣,所以,酒席上继续以他为话题,说起他在工学院秘密参加**活动的各种惊险往事,夸赞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不同凡响。
刘夫人见客人夸赞青松滔滔不绝,却闭口不提武军,心里很难过。心想:以前他爸在省城当师长,武军得势,你们跟着他,称颂他,说他人品好,重义气,关顾同乡,侠肝义胆,惟恐巴结不上;现在刘家败落了,武军父子去了台湾,青松当了大官,有权有势,你们又反过来称颂青松。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成者为王,败者为贼,人嘴两张皮,都会见风驶舵。因此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又说起得早了,乏了,竟退席回房睡觉去了。
刘夫人一走,大家才感觉话题不对,刺激了老太太,互相看了看,停止了关于青松的话题。
小洁服侍婆婆回房休息重又回到席上,见大家沉默不语,笑着说:
“婆婆年纪大了,心情不好,这些日子搬家,也确实劳累了,让她休息吧。我来陪诸位喝酒。”
大家见小洁热情,都能体会她的苦心,又安心喝了几杯酒,便要吃饭。饭后说了些客气话,略坐了坐,便散了。
小洁送至楼下,几个同学停住脚步,围着她,说起去看青松的事,大家都邀她一起去。小洁说:
“最近因为迎接开国大典,学校工作太忙,我怕抽不出时间和你们一起去。这段时间,估计青松也会更忙,你们即使去了,他也没多少时间跟你们说话,甚至见不着面。倒不如等新中国成立后,大忙过了,再去找他,说话也从容些。”
大家想想也对,一起点头答应。
有的同学问:
“如今青松做了大官,地位变了,有没有官架子?见了你,还和以前一样吗?他如果摆官架子,我宁可不去见他。”
小洁笑着说:
“没有,还和从前一个样,身上穿的衣服还不如你呢。**的官朴实得很,都没有架子。”
“还是土八路?”
“土八路不错;但是,你可别小瞧了他们,办事认真得很,原则性极强。比如我这里,青松也来,但从来不吃我家一茶一饭。”
“这么说,我们找他办事没有希望了?”
“这要看什么事:违反原则的,肯定不行;不违反原则的,尽可找他办——咱们毕竟是同学,一辈同学三辈亲,新旧社会都一样。”
“我们不会叫他违反原则,不过是想找他安排点事做。在家实在闲得无聊,另外,物价飞涨,家庭生活也实有困难。”

“这事准行。他还主动动员我出来工作呢。说青年人要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出路,有前途。”
几个同学听了,都很高兴,决定待新中国成立后就去找青松安排工作。
刘夫人的六十大寿,虽然没有过去计划的那么隆重盛大,但在目前艰难情况下,丈夫儿子皆不在家,小洁作为儿媳妇能够如此费心操办,她也算满意了。婆婆没有怨言,小洁了却了一桩心事,放下心来,现在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国家领导人,**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为副主席。通过了国旗、国歌等,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
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即,学校在教学工作之外又安排了许多庆祝国庆节的活动。这些天,学生天天排练秧歌、腰鼓和解放区革命歌曲大合唱,一到课外活动,歌声,鼓声,踏步声,震撼校园,响彻云霄,动人心弦,一片热闹欢腾景象。除此,教师还学习讨论政治协商会议文件,写学习心得。张校长还要求出学习心得专栏和国庆节专栏,号召老师学生写诗作文章。为了配合庆祝开国大典活动,还要求每个老师拿出一两个文艺节目。
小洁一边教学,一边参加参加各项活动,因此更加忙碌。忙碌归忙碌,她的心情却是高兴的,愉悦的,因为这让她想起了她的学生时代,想起了久违了的青春勃发,**燃烧。学生时代,她也是个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甚至参加青松组织的抗日反暴的游行示威,只是后来时局动乱和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使她沉默下来,近年来的坎坷遭遇,简直让她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年轻人。如今重新置身青年学生中,又激发了她的青春热情。她在这些活动中看到了人民的意愿,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这段时间青松更加忙碌,他和军管会的领导和同志一起,广泛宣传政协会议精神,组织各行各业群众筹备庆祝开国大典活动。他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各行各业群众的集会上,出现在他们头头的办公室里,喊哑了嗓子,说破了嘴皮。每天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自己的一间宿舍里,水要自己去打,衣服要自己来洗。连日的劳累使他实在不想再动一动,常常和衣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半夜干渴醒了,摸摸水瓶,没有水,白天太忙,忘记打了;想洗洗脚再睡,桶里也没有水,同样也忘记打了。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穿着睡觉难受,脱了挂在绳上,可是一看,昨天夜里脱下的衣服也挂在绳上,还没有洗。他只有两套衣服,明天只好穿昨天脱下的那套衣服了。他叹了口气,忍着干渴,重新倒在床上睡觉。
可是却睡不着了,他想起了小洁:如果和她在一起该有多好!她可以帮助他打水,洗衣服,甚至洗澡,洗脚。以她的温柔体贴,可以让他生活得舒心,开心。可是,这已经不可能了!一场误会使她在悲痛欲绝之后嫁给了武军,成了刘家的少奶奶,还有了孩子。然而她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国民党师长的儿子武军,没有给她长久的欢乐和幸福,却给了她长久的寂寞和痛苦。结婚不到一个月,武军就当了国民党的兵,开赴前线,从此一去不归,如今生死未卜。小洁独守空房,还要伺候年迈的婆婆和吃奶的婴儿,何其艰难痛苦、寂寞难熬!大陆全境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武军即使活着也不可能回来了。面对着漫漫岁月,无尽的日出月落,寒来暑往,小洁将如何忍受?又忍受到何时?
他又想起了他和小洁的过去。他和她从小青梅竹马,婚姻有约,继而十数年的同窗友谊,情深义重,是他因为参加革命耽误了她,她是为了救他才最终嫁给了武军。她不仅是他的同乡、同学、朋友,昔日的未婚妻,而且是他的救命恩人!现在只有他能救她,帮她,照顾她。可是小洁现在是国民党反动军官的妻子,眷属,自己是**员,**的军管干部,照顾她就有阶级觉悟不高、阶级界限不清的嫌疑,这可是**干部的大忌!长此下去,他还会有进步吗?有前途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劝她抛开那个家庭,和他结婚,这样就可以避免刘家的影响,他和她从此都能得到幸福。可是刘夫人谁来照顾?武军和刘师长也是他的救命恩人,武军还是他最好的同学和朋友。“知恩图报”,“朋友妻不可欺”,这些都是古训,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父母和老师自幼就教导他的;他虽然参加了**,这些古训还是应该遵守的。可是,小洁一生将怎么办?难道就这么一辈子守活寡?无依无靠地度过一生?这可都是他造成的,他应该对她负责。然而他又将怎么负责呢?继续这么不即不离、不冷不热?这对他和她都是折磨!长此下去,他和她都无法忍受。不忍受又怎么办?他和她都另外结婚?两个人能够心甘情愿吗?他知道他不会同意,如果同意,秘书黄英多次向他表白,他就应该接受她。小洁也未必同意。难道就这么过一生?他没有想过,父母也不会同意——他们早就想抱孙子了,只是因为他上学和参加革命才延至今日未婚。
他怎么办?没有答案。小洁怎么办?同样没有答案。他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就会越痛苦。
东方欲晓,想想天亮后的繁重工作,他立即起床,看文件,写材料,忙碌起来。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这一天,北京沸腾了,大陆各地都沸腾了,四亿中华儿女翘首以盼那个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成为过去,和平幸福的新中国尽快宣布成立,让他们成为新中国的人民,远离战乱苦难,享受和平安定的新生活。
小洁所在的省城,从省府到各机关单位,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清早人们就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带着微笑,手中举着红旗,提着红灯,从四面八方涌向大街,涌向广场。大街上,广场上,楼顶上,到处悬挂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巨幅大红标语,门楼上飘扬着红旗,宫灯。一片热闹喜庆的欢乐气氛。
下午两点钟,市三中三千多名师生聚集在学校大礼堂,聆听来自首都北京的开国大典。礼堂正面,悬挂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红横幅标语,红底金字,庄重醒目;墙壁四周分别安装着四个大喇叭,不断播送来自首都北京的新闻报道。
三点种,从大喇叭里传来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报道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礼堂里跟着响起一片热烈的鼓掌声。
接着听到的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大礼堂内,三千多名师生一齐热烈鼓掌,高呼口号: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万岁!”
“伟大领袖**万岁!”
接着传来的是升国旗,**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听到升国旗和奏国歌的声音,全校师生一齐起立,长时间地热烈鼓掌欢呼,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了,旧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战乱、苦难结束了,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小洁也和大家一起鼓掌欢呼,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
------
听完首都的开国大典广播,全校师生庆祝新中国成立大游行开始。三千多名师生排成四路纵队,走在最前面的是高中部的两个高大同学,他们高举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红横幅标语;紧随其后的是鼓号队,吹奏着解放军进行曲;再后是腰鼓队,秧歌队,最后是全校师生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从学校一直排到大街上,融入全省城的游行大军。大街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口号震天,红旗翻动,鼓乐齐鸣。
小洁在游行的队伍里,手举小红旗,和师生们一齐昂首阔步前进,一齐高喊口号。这么多年,她第一次完全忘记个人的痛苦,浑身充满**和力量。
晚上,全校师生在大礼堂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文艺晚会,师生们把排练多日的文艺节目一个个搬上舞台,有唱歌、舞蹈、戏剧、曲艺、朗诵等。小洁和李老师一起朗诵了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新中国万岁!》,一字一句,一声一语,融进了他们对新中国的崇敬、热爱和赞美,表达了他们激动的心情和热切的渴望。
大家各呈其能,尽展才艺,全场欢歌笑语不断,直至深夜。
这时,省城上空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有的像鲜花盛开,有的像群星璀璨,有的像蛟龙游动,十分鲜艳美丽,生动有趣。师生们又兴高采烈地昂首观看起烟花焰火来。省城和她的人民在一片**欢腾中度过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不眠之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