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凯觎帝位 和尚道衍待价而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姚广孝少年家贫,正赶上元末动乱,丧失父母,因只身无依,四处流荡,被好心的和尚引进山门,剃度为和尚,法名道衍,字斯道但紧闭山门苦苦修行决不是他的真正心愿。他本就聪明,少年敏锐,善写诗词,岂能在山中隐行一生?于是,他向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并与诗人、家王宾、刘启、杨孟载、宋濂、苏伯衡等相交甚密,一颗深藏在光头和尚体内的心,早就不知飞向何处。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姚广孝被选送应试。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名列前茅。本可授予官职,但他不愿受官封,仅接受僧服之赐。有人问他为何不做官,他推辞说,身为出家人,四大皆空,名利何存。言辞之中,似乎一真正僧人。然而归返途中,经北固山,凭吊古迹,缅怀古贤,姚广孝为诗成篇,大发感慨。诗中钦羡古人建功立业,封侯做霸,一种投身政治斗争的**已流露无遗。他的同行伙伴宗泐闻之,也发觉“此诗虽好,不过岂是释门词语”。可见姚广孝拒不受官,并非真想与尘世断绝。他甚至连激烈的政治斗争也无所惧,还怕什么?只不过是时机未到而已。
是的,做为一个智者,姚广孝之所以不肯轻易出仕为官,是有着很深远的考虑的。若为一个小吏,终月忙忙碌碌,官场里关系复杂,盘根错节,自己没有什么靠山,又是一个和尚出身,将很难立足,升迁的机会绝无仅有,获罪的风险却将时时存在,政治生涯随时都可能夭折。因而他要不动声色地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的到来。
时机终于出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皇后马氏死去,明太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宗泐此时官为左善世,他对老朋友道衍的才学颇为了解、钦佩,遂向明廷举荐。姚广孝这次没有拒绝,这样,他可以一下子就步人明王朝最高统治阶层,窥测方向,以图一层其奇才大志。他与明太祖第四子朱棣相见后,与之交谈,甚为投契,彼此顿生相见恨晚之感。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姚广孝认为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正是心目中寻觅已久的明主,如果能助他以成大业,功名富贵,岂不一蹴而就?因此他毅然跟随朱棣北上,来到北平。也许,一场古已有之,今又重演的夺取皇位的闹剧早在此时或此前就已经酝酿开始了。不然,何以姚广孝“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而且,为掩人耳目,姚广孝仍然披着一袭缁衣。朱棣与姚广孝频繁地接触,诡秘地筹划,积极地做着各种准备。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遥统全国,雄威尚在,以子逆父,天下将不容,主意是不能往这上面打的,只有等朱元璋死后,再做筹谋。于是,姚广孝极力撺掇朱棣想尽办法向朱元璋表示忠心和才能,希望朱棣能直接成为朱元璋指定的继位者。
但是,北平距应天十分遥远,朱棣要想去应天,还得朱元璋批准,使者往返,又难尽己意,这对朱棣是很不利的。姚广孝建议先谋臣下,再谋近人,使君侧尽为自己心腹。朱棣听从了他的计谋,遂派姚广孝携重金收买拢络宫廷里各级官吏,连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也被姚广孝收拢,常在朱元璋面前说朱棣的好话。姚广孝之计果然奏效,朱元璋想让朱棣继位的意思也常常表现出来。
这可惹恼了其他一些觊觎帝位的人。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打击朱棣的势力。有一次朱元璋的宠妃正在夸奖朱棣,旁边一个宦官忽然问道:“娘娘怎么知道朱棣的事情,他离京城这么远,谁告诉你的?”朱元璋听完,心头一愣,觉得事出有因。虽然以罪名杀了那位宦官,却从此对朱棣怀有戒心,再也不提让他继位的事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京城城门紧闭,不允许任何人去吊唁,尚在皇宫里的皇太孙朱允坟顺理成章地成为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等到消息传出以后,各地诸王虽有不满,也已无可奈何。
朱允坟继位为建文帝后,深知诸王拥有重兵,多行不法,必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想出一条对策,欲以次削除诸王。燕王朱棣兵力强大,建文帝还不敢先对他动手,便先以重兵废除了周王朱辅,企图寻找口实,再名正言顺地废掉朱棣。这使朱棣极为惶悚,坐卧不安。
姚广孝认为此时已到了关键时刻。与其束手待废,不如起而争之。然而朱棣犹豫不决,因为建文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竟然深得民心,口碑不错。姚广孝再三劝导,朱棣就是下不了决心。最后姚广孝只好拿出了他的看家本事。
一天,朱棣和姚广孝正对坐品茶,忽手下来人禀告说,外面有一相者求见。口称必见大王才说实情,自号“北平神卜’金忠。金忠在北平靠算卦为生,占卜据说奇准,朱棣也听姚广孝说过他的名声。朱棣看了看姚广孝,姚广孝说:“反正闲着,叫他进来,看他怎么说。”朱棣依言,传来了金忠。金忠一见朱棣,忽然行三叩九拜之礼,返身便走,自云“臣下不敢,臣下不敢!”弄得朱棣错愕不已,连叫住他都忘了。金忠走出以后,朱棣忙问姚广孝这是怎么回事,姚广孝也故做神秘,请求到密室商谈。到密室以后,姚广孝对朱棣说:“三叩九拜,帝王之礼也。金忠不敢多言,恐言泄杀身,今何不以病为名,召他人府密占一课,以知凶吉祸福?”朱棣半信半疑,便派人以重金聘请金忠。金忠故意藏起来,好几天才给人找到,带进了王府,宣人密室。朱棣随手拈了一拈,金忠看罢又拜,对朱棣说:“前日路过王府,见此处有帝王之气,虽不盛但已蒸腾,故求一见。见后观大王乃真龙天子也。今大王此卦有名,名为铸印乘轩之兆,此卦忠不可言。铸金印,乘龙辇,大王以为何人?天意也,天意也!”朱棣听完大喜,心中早信了分。自此朱棣经常召金忠人府,问求各种事情。但因金忠说“王气不盛”,他没领会到只有起兵才能使“王气”“盛”,姚广孝便又推出当年与他相交甚密的相人高手袁珙来,继续为其说项。
相面者认为一个人的五官与身体的形状和人的成就、贫富、贵贱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通过五官及身体直接看出某些预兆来。听了姚广孝对袁珙的推崇以后,朱棣便把袁珙召至北平。为了检验他相术高明与否,朱棣故意找了九个和自己相貌相似的人,穿上同样的服装,和自己一起操弓矢在酒馆喝酒,让袁珙分辨。袁珙早得密示,哪会分不出来,立即到朱棣面前跪拜。朱棣大喜,召他入宫,让他相面。袁珙装模作样,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嘴里还叨叨咕咕,最后他诡密地说:“殿下龙行虎步,目角插天,必为太平天子。”朱棣问:“何时何为?”袁珙说: “年四十,须过脐,即可登大宝。”朱棣已年四十,闻言大喜,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于是夺取皇位之心日益坚定。姚广孝又让袁珙见了藩邸中各位将校,说他们这个能当什么帅,那个能当什么相,使这些人个个自以为将有天命,政治野心也被激发起来了。
与此同时,建文帝正大刀阔斧地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均被朝廷废除,燕王“内自危,佯狂称疾”,但实际上已忍无可忍,再加上姚广孝以相面卜卦等方法加以蛊惑,外逼内激,使朱棣终于决定抛弃所有顾虑,冒死起兵发难。姚广孝的良苦用心在其巧妙的谋划下终于得以实现。
明建文帝即位时,社会矛盾正趋于缓和。元末农民战争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苦心经营了三十多年,社会经济已有明显好转,朝廷的统治也十分稳固。加上建文帝大举削落,朝廷集中统治的势力更加强大。任何地方有所反抗,都会招致庞大的王者之师的强力镇压。何况,朱棣毕竟只是一路诸侯,根本无力纠集很多兵力,因为其名不正,其行必不顺。加上民心多向朝廷,朱棣若想大规模招兵买马,定会因过早暴露野心而受到围攻,那样其事必将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为此,姚广孝建议朱棣一定要秘密地进行练兵,而且只训练精干的骨干士卒,大量的士兵可在起事之后临时募集。但起事后军队所用武器却必须事先赶造出来。制造武器,要用很多原料,也要大规模开设工厂,锤打之声,熔铸之火,很容易引人注目,被怀疑、被发现。怎么办呢?姚广孝早已胸有成竹,他让朱棣尽管放心,说:“这事儿就交给我吧。”
燕王府邸原是元朝宫殿。楼台深锁,殿阁重叠,占地广阔。当时朱棣乃御北王爷,手下多有卫兵,因而整个府邸的守卫颇为森严。后苑更是人迹罕至,把守得也更加严密。姚广孝就在这里组织练兵。同时,在屋下开凿地**,烟囱与原房连接,开设了一座神秘而庞大的兵器制造场所。上面是旗幡招展,布阵列队;下面是叮叮当当,轰轰隆隆,一时间好不热闹。为了迷惑舆论,还故意放风说燕王朱棣荒淫无度,日夜歌舞,旦暮酒肉。据说,北平当时的炭价猛涨,也是由于大量铸造兵器所致。
尽管再严密,王府里的声响还是传了出去。这容易使人产生疑窦,弄不好可能功亏一篑,朱棣和姚广孝颇为不安。到底还是姚广孝,想来想去,他终于心生一计。他下令在王府中大批畜养鹅鸭。一时间整个后苑成了鸭山鹅海,嘎呱乱叫,朱棣大惑不解。姚广孝却神秘兮兮的对此不置一言,只让燕王下令,命百姓贡食饲料,以此喂鸭喂鹅,鹅鸭越来越多,越长越大,锻铸兵器和练兵布阵的声音把鹅鸭惊动,于是鹅鸭大叫,嘈嘈杂杂,此起彼伏,连几里以外都能清楚听见,铸器之声、练习兵之声反而被淹没了。朱棣这才明白姚广孝的用意所在,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道衍真是诡计多端啊。”

不过,燕王朱棣的种种怪异表现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引起了朝廷注意,虽然没有抓到什么证据,大臣齐泰、黄子澄还是密劝建文帝当机立断废除燕王。建文帝心怀怯惧,犹豫不决。建文帝元年六月,北平西郊燕山百户倪谅告变,原因是燕山林深树茂,燕王大举征用木炭,似铸军器,倪谅受征难以完成,几次被责罚,忍不下气,告到北平都指挥使谢贵那里。建文帝闻言,心中更怕,又抓不到把柄,只好下诏切责,同时派中官前往逮捕燕王府僚佐,并派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率兵把守燕王府第,不准可疑的人出入,以防其密谋应变。削除燕王的初步措施就这样布置停当,只等纠察到什么不轨就可以动手了。
可惜张呙和谢贵没有注意到身披袈裟、口宣佛号的姚广孝,反而任其出入燕王府。这位大和尚正是燕王府的第一号谋臣,在如此严密监视的情况下得以天天与燕王密处,共议如何起事,这就更使朱棣相信了天意。两人再次密商后,姚广孝布置了一条毒计,通知燕王的亲信张玉、朱能纠集八百勇士潜入府内进行守卫,准备杀掉谢贵、张呙,发兵起事。正在这时,忽遇狂风暴雨,风势迅猛,拔树倒屋,连燕王府殿堂也檐瓦飞坠。朱棣以为这表明天意不助,很是恐惧。姚广孝急忙道:“飞龙在天,风雨从之。大王将起事,天降风雨,实为吉祥之兆。大王勿忧”。同时,他又把袁珙的儿子袁忠彻找来,设宴款待张昺、谢贵,让袁忠彻从旁边窥视相面。袁忠彻早明白意图,宴散后,对朱棣说此二人“于法皆当刑死”,燕王闻此见此,心中大喜,起兵谋变之志益坚。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所造兵器已经够用,外面的军队也准备好了,起事时机趋于成熟。一天,朱棣将府内军士藏匿于端礼门,然后派人找到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呙,谎称燕王病重,请二人进王府安排后事。二人刚至门内,壮士跳出,立斩二人,从里面向外疾冲,勇夺九门。姚广孝带兵接应,一举控制北平。然后,朱棣采用姚广孝建议,先正出军之名,上书建文帝,指名齐泰、黄子澄等为奸臣,并援引祖训说:朝无正臣,奸恶当道,则亲王可训兵待命。姚广孝知道,建文帝当然不能杀掉这些人,最后一定会派兵征讨,那样一来夺位之战就有了借口。果然,建文帝见书大怒,密诏诸王统兵镇压征讨,燕王朱棣顺理成章地举兵发难,自署其军为“靖难之师”。留姚广孝佐世子留守大水营北平,自率大军攻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时仅二月,朱棣便已众至数万。北平左近城池尽为已有,大兵有南窥之势。这等声势令建文帝心慌意乱,忙派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军三十万讨伐。耿炳文将军队分为两部分,前拨十三万,后拨十七万,意欲使朱棣首尾难击。朱棣利用奸细诈降,谎称自己军队大举向前,耿炳文中计,将军队二合为一,朱棣却将自己兵分三处,游击走动,合围攻击,耿炳文尾大不掉,结果大败。朱棣于是乘胜奔袭大宁。
建文帝更加惊慌,再派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取代耿炳文。李景隆深悉兵法,放过朱棣去袭大宁,自己却挥师北上,直至北平。多亏姚广孝考虑周到,奋死抵住,才把李景隆军队拒于城外,但北平也被三十万大军围得铁桶相似,九门之外,到处都是李景隆军队修筑的战斗工事。形势很是危急。
当时北平城内兵力极少,与围攻之敌相差悬殊,姚广孝却毫不畏惧。他命令战士凭借城固墙高沟深的优势,以逸待劳,决不耗费精力,只等敌人攻近,或云梯接到城墙上,才突然出现,或以热水浇之,或以利箭射之,或燃油泼之,令敌人不敢近前。一日天寒,姚广孝乘夜令军土负水泼在城墙上,第二天,李景隆军队见此冰城,简直一筹莫展。时值十月末,北国冰封雪飘,南方将士衣单身寒,了无斗志,渐生懈怠之心,每日只草草去城前乱打一阵,便回军休息,只待城内粮尽投降,并不想全力拼命攻城。姚广孝抓住有利机会,乘夜色缒出壮士突袭敌营,围城的朝廷军队不知虚实,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多被自伤。如此反复,使之越来越疲倦,不少人已有退却之心。正好在这时,燕王攻拔大宁后还救北平,内外夹击,李景隆溃败逃往德州。姚广孝为保朱棣的基业立了大功,北平城中,人人传说他的神奇故事,一时间以为神人。
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王经过休整军队,又欲出兵。姚广孝建议先攻德州,重创李景隆。因为李景隆北平之败,信心已失,必不敢硬拼。果然,大兵一出,李景隆一战即溃,逃往济南。朱棣率兵穷追,李景隆军又弃济南而走,济南被围。
但济南城守将铁铉、盛庸却是两颗死硬的钉子,朱棣本以为李景隆三十万大军尚且败走,何况一小小济南城。孰料狂打猛攻三个月,竟毫无进展。姚广孝得知消息,慌忙令人飞骑传书谓朱棣曰: “我军疲惫,岂可再围;主公忘李景隆之败乎?请速班师。”朱棣得书,恍然大悟。八月撤离济南还师北平。九月,朝廷以盛庸代替李景隆,统军去收复德州,十二月,燕王率兵抵抗,在东昌被盛庸战败,失去大将张玉,燕王受到重创,灰溜溜还师北平。
从此,燕王朱棣的军队与朝廷军队展开了拉锯战,一打就是三年。燕王往往“亲战阵,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胜逐北。然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战争的胶着状态令燕王朱棣十分着急,因为朝廷统治着大部分疆域,地广人多,兵力充足,供应及时;而处于反叛地位的朱棣物资供应常靠掠取,兵源又少,长此以往定将以失败而告终。朱棣忧心忡忡,野心渐去,姚广孝察觉到朱棣已明显不满自己了。他便措故托病,藏在家中,暗中却思考着进一步的对策。
一天,朱棣从远方归来,到姚广孝那里探病,一见姚广孝满面红光,颇为气愤。他质问姚广孝,自己统兵征战,全赖大家一齐出力,何故他却没病装病,躲在家里?姚广孝听朱棣质问,却不回答,只是回问近来战事如何。朱棣气愤地诉说了近来的遭遇。姚广孝听完,微微一笑,对朱棣说:“三年用兵,我们已尽力了。尽人之力,而不能取得更多的地盘,不如放弃这个打算吧。”朱棣听说,怒气冲天:“难道你是说我该自缚家人,到应天请罪吗?”姚广孝急忙摇手,连说:“不然”。接着又问朱棣:“主公以为争得一城一邑事大,还是得到江山事大?”朱棣被问得莫名其妙:“不得城邑,怎得江山?”姚广孝说:“三年来,我们在北平附近拔州克县,虽无所成,但亦无所败。朝廷昏庸,没有能力威服我们,只限于击东应东,击西应西,把大部分兵士用来防守我们的进攻。主公请想一想,应天这个大本营会有多少兵力防守呢?”朱棣听言,眼前一亮,急忙问道: “以你看来,该当如何?”姚广孝肃容而起,手指南方说:“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闻言,击掌叫好:“你何不早出此计,令吾空劳三载!”姚广孝说:“主公此言差矣,若早趋京师,京师有备,事不可成。游荡骚扰三载,才使朝廷大兵主力悉数北调,京师空虚,故曰无此三载之力,亦无今日之功也。”朱棣颔首,急令大军悉数南攻,假掠州县,实际上只是一战即去。朝廷军队来援,报已经离去;正自错愕,又有报朱棣大军复来矣。
燕王朱棣大军主力从建文帝三年(1401年)十二月破釜沉舟,出师决战,远袭京师,第二年正月由馆陶渡黄河逼徐州。三月设伏淝河大败平安军,五月攻下泗州,此后克盱眙,趋扬州,迅速到达长江北岸,离应天仅一江之隔。而在北平一带朱棣仅留一部分军队佯攻骚扰各处。直到这时,应天朝廷才明白过来,然而回救已经不及。朱棣大军用掉了所有围追之师,四五个月便兵逼应天,出兵之速,运兵之神令人匪夷所思。若无姚广孝之谋,不知何年柯月才到京城呢。建文帝根本没有料到朱棣有此一举,惊慌失措,割地求和,朱棣自然不予理会。六月,朱棣挥师自瓜州渡江,盛庸以海艘迎敌失败,燕军攻下镇江,次龙潭,至金川门,围应天。应天守将谷王朱穗、大将李星隆见建文帝大势已去,开门献城,应天失落。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方孝儒、黄子澄等被朱棣杀死,诛夷其族甚众。
佯攻他处却以主力之师直袭空虚的京师,这一策略,抓住了建文帝布兵的要害,成为朱棣夺取政权的关键性谋略决策。仅以此,姚广孝不但可以位列朱棣王朝的功臣之首,而且也足以脐身于中国古代杰出谋略家的行列。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