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朝中虎斗 起看亲兵谋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董卓(?一192年)字仲颖,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作为东汉王朝最后一名窃权乱世的大奸,董卓不光是个骄横凶残的大军阀,而且还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大阴谋家。只要看一下他在统领凉州兵进驻洛阳前后一段时间内的丑恶表演,就会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
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度缓和的矛盾很快就又重新激化起来。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水火难容,剑拔弩张。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何进密召董卓带兵人京,企图借助强悍的凉州兵来诛除宦官。在此之前,董卓正以并州牧之职坐镇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拥兵自重,对朝中两派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待机而发,此刻接到何进的密令,他认为自己抓到了一个篡政夺权的大好时机,就立即传令部队向洛阳进发。同时又急急草就一份奏书上报朝廷,传扬天下。奏书“义正辞严”地指责张让等宦官“窃幸承宠,浊乱海内”,是千古罪人,宣布自己要亲领大军,“鸣钟鼓如洛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董卓的这份奏书,看上去像是篇堂而皇之的讨贼檄文,其实却暗藏着他精心设计的一个大阴谋:奏书上达,董卓自己就被装扮成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救世主;同时又向宦官集团公开泄漏了何进的密令,逼迫他们互相厮杀,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果然,张让等人见到董卓的上奏,自感大势不妙,便下定困兽犹斗的决心,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设计杀死了何进。消息传出,袁绍、袁术两兄弟立刻带兵冲进皇宫,尽杀宦官两千余人,张让等也被迫投河自杀。这样,当董卓率军赶至洛阳城外之时,外戚与宦官集团已是两败俱伤,他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为最大的赢家。
董卓初到洛阳时,兵卒不过三千余人,他知道这点人马根本不足以震慑朝野,便虚张声势,花招。他让白天进城的部队在夜间偷偷溜出城外,第二天一早再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开进城内。如此这般折腾了四、五天,弄得大家都以为凉州兵已是大军压境,不敢和董卓争锋抗衡。而董卓则借助这虚张出来的威势,抓紧吞并其他军阀的队伍,实力大增。于是,他就更加有恃无恐,强行废黜了少帝,另立献帝,成为东汉朝廷真正的主人。

董卓虽然控制了京师的局势,但他长年任职边帅,资历、声望都难以孚众;以袁绍为首的一批官僚又正在外地纠集力量,准备与他对抗。狡诈多端的董卓,为了改变这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巩固自己的统治,忍性矫情,做了许多欺世盗名的花样文章。
桓、灵二帝统治时期,曾经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大批正直的官僚、儒士被迫害。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府解除了 “党人”不得为官的禁令,但宦官集团强加在他们头上的罪名却还依存在。董卓为了收揽人心,上台之初就大造翻案舆论,与司徒、司空等人“俱带铁
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为“党锢之祸”彻底平了反。
跟随董卓进京的凉州兵将校,大多是些只知道烧杀掳掠的草莽英雄。董卓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无私”,对这些亲信都伪加裁抑,把大量高官显位用来笼络旧官僚。他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思贤若渴的模样,尽力搜罗天下名士,用各种方式强迫他们出来担任官职。一时之间,“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如荀卿十二世孙荀爽,本是好学不仕的“硕儒”,此时就被董卓征辟,九十五天之内,居然就官拜司空,位列三公。陈留人蔡邕,也是当世大儒,因受宦官迫害而逃亡在外十余年。董卓探知其处后便强迫他出山。蔡邕进京后,“甚见敬重”,三天之间,官位三迁。
经过董卓的这番假戏真唱,一时之间造成了一种人才济济、万众归心的假象。但由于董卓并非真心倚重这些官僚、名士来收拾残局,而仅仅是要借助他们的资历、声望为自己装点门面、粉饰太平,所以他始终不给这些人以真正的权力,朝中大政,统由他一人独断专行。这样,东汉王朝由来已久的颓败之势就日益凶险起来,董卓见此,就再也没有了忸怩作态的耐性,干脆一把撕去伪装,露出他凶残贪婪的本来面目,大肆烧杀抢夺,继续做他混世魔王的美梦去了。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