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获盛誉 隐居待明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隆中“卧龙”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国北方一片残破,许多北方人民不得不逃离家乡,到南方避难。大约在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14岁的时候,他与姐姐、弟弟一起随着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家乡徐州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前往南方。从黄呵流域到长江流域,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辗转千里。先到豫章邯(在今江西南昌),然后又来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三年后,叔父诸葛玄去世了,诸葛亮姐弟三人在荆州牧刘表的帮助下,在襄阳城西20余里的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办了一点田产,定居下来。自此,诸葛亮在他的第二故乡隆中,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隆中村背依隆山,前临汉水,山青水秀。诸葛亮姐弟在此筑茅舍,围竹篱,下田耕作,自食其力。这里不仅看不到战火硝烟,而且远离交通线,耕读生活恬淡清静,田园乐趣无穷无尽。但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他并不满足于恬静的田园生活,他渴望着有机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
有一次,诸葛亮向他的三位好朋友:颍川(在今河南禹县)的徐庶、石韬和汝南(在今河南平舆县)的孟建说:“将来,如有机会,我们都去做官,凭三位的才干一定可以当上州刺史或郡太守的。”当朋友们问起诸葛亮的志向时,他则笑而不答。其实,朋友们都知道,被人认为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诸葛亮是有更远大的抱负的。诸葛亮的抱负是什么呢?史书说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在燕昭王时,领兵打败齐队,取得了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的辉煌战绩。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情形很是相似。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有出将人相,辅佐帝王,安邦治国的宏大抱负。有些人认为他太狂妄,但他的朋友们却相信他、佩服他。
问题是诸葛亮初到荆州时,才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郎,学识不够,名声全无,如若投军,不过做一名冲冲杀杀的战士,如若从政,顶多做一名书记之类的小吏,所以他必须要抓紧时机,充实自己的学识,并设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诸葛亮在向刘表表白了自己的志向后,不去投军、从政,反而归隐到隆中村来。另外,诸葛亮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已到江东投奔孙策去了,诸葛亮上有待字闺中的姐姐,下有未成年的弟弟,他不得不在隆中村住几年,尽自己照顾姐弟的责任。
在隆中村时,诸葛亮努力学习儒家经籍与前代的史书,并博览诸子百家,他读书“观其大略”,最注意的是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治国治民的有效方法,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诸葛亮还留心全国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隆中时期,诸葛亮还相当广泛地结交荆州有声望的人物,特别是其中的名士,向他们请教,以增长见识,与他们往来,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庞德公是襄阳地区豪强大姓中的头面人物,也是当地的大名士。庞德公不愿跟随刘表后面做官,宁肯赋闲家居。有一次,刘表亲自去请庞德公出山人仕,对他说: “你自己不肯出来做官,那拿什么留给你的后代呢?”庞德公回答说:“有人给后代留下危险,我只给子孙留下平安,我与别人不同处在于所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实际上,庞德公看到刘表庸碌无能,难成气候,害怕自己卷入其中,招来杀身之祸。庞德公很能知人,经常品评人物。东汉后期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哪怕是一个寒士,如果能得到大名士的好评,顿时使他的身价提高不少。
诸葛亮经常登门向庞德公求教,就像秦末张良求教黄石公一样,态度谦虚、虔诚,每次都是“独拜床下”。庞德公对诸葛亮非常器重,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经常借书给诸葛亮看,并加以指教。就是庞德公把诸葛亮叫为“卧龙龙”是对“隐居”的俊杰的比喻,形容他像一条蛰伏在大泽中的卧龙,一旦气候合适,就会睡醒过来,升人云霄,施展其非凡的本领。“卧龙”雅号评定后,诸葛亮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庞德公有个侄儿叫庞统,也是一个很有才干与抱负的青年。诸葛亮与他经常交往,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庞统被庞德公誉为“凤雏”。不久,“卧龙”与“凤雏”被人们视为襄阳的两大奇才。
颍川人司马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古文经学家,但他不守旧,非常讲究经世致用,而且很“知人”,对时局的见解也极为高明,被庞德公誉为“水镜”。他寓居在襄阳庞德公家附近,在那儿传道授业,门徒很多。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受业于司马徽,但司马徽与庞德公交情甚笃,因而司马徽也经常指点诸葛亮,并赞叹诸葛亮确是有经天纬地之能的栋梁之材。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十年。他或是通过交游,或是通过亲戚关系,与襄阳一带的名门大姓如庞、黄、蒯、蔡、马、习诸家都有了往来,尤其是和诸家中的名士,如庞德公、黄承彦、蒯祺、蔡瑁、马良、马谡、习祯等人的密切交往,增加了自己的学识,扩大了政治影响,使自己逐渐成为荆州地区名士中的顶尖人物,为自己结束“隐居”生活,登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准备好了条件。
“莫作孔明择妇”
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又是荆州青年士子中的顶尖人物,自然就成为许多名门大族招婿的对象。诸葛亮自己也挑来挑去,觉得这些大家闺秀竟无一人可堪与己匹配。有一天,他去名士黄承彦家,两人正议论天下大事,黄承彦忽然话锋一转,关心起他的婚事来了,黄承彦直截了当地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娶亲,我有一个女儿,长得倒不漂亮,黄头发,黑皮肤,但颇有才干,品行端正。老夫以为,你日后要成大事,不可没有一位贤内助,小女或可与你相匹配。”诸葛亮早已听说过黄家女儿的才学与品德;为了自己将来的事业,确如黄承彦所言,他需要找一个有德有才,勤劳俭朴的夫人作为自己事业上的得力臂助。于是,诸葛亮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
美男子诸葛亮娶黄家丑女为妻的消息传出以后,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指黄承彦)丑女”两句话竟作为民谚流传下来了。
诸葛亮与黄氏结合,确实于他事业大有裨益。夫妻俩互相尊重,始终如一,黄氏相夫教子尽心尽责,操持家务井井有条。据传说,诸葛亮家中客人不断,无论来人多少,黄氏独力承担烹饪都游刃有余,能很快地把香甜可口的饭食端上饭桌来,客人们都称赞不已。诸葛亮对妻子过人的工作能力也感到有些奇怪,有天,他到厨房看看,发现有几个木头人在磨面,只见磨子运转如飞,磨面磨得又快又好。于是他便拜妻子为师,学习木制机器的技术。后来,他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木牛、流马,解决了蜀队在艰险的蜀道上运输军粮的巨大困难。这个传说恐怕是虚构的,但说明了黄氏是一位贤内助,也反映了后人对黄氏的尊敬与爱戴。
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十年,正是全国形势发生极大变化的十年,地区性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曹操正在逐渐统一北方,他诛杀吕布,击败袁术,招降张绣,赶走刘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声威震天,势不可挡。
孙策、孙权兄弟两人在江东急剧扩展势力,尤其是孙策死后,年仅18岁的孙权当权,更是后生可畏,他不仅很快稳定了内部,巩固了江东,而且开始向刘表进攻,谋夺荆州。
坐拥荆州的刘表是个徒有虚名的“坐谈客”,他自视甚高,对司马徽等名士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当地人才大都不为他所用。他采取“保江汉间,观天下变”的保守方针,不图进取,被动挨打,荆州随时有被曹操或孙权吃掉的危险。
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着益州。益州地区广大,物产丰富,却未得到很好治理,豪强不断叛乱,人民怨声载道。刘焉死后,继位的刘璋“性宽柔”,驾驭不了部众,统治很不稳定。益州是一块可能易主的肥肉。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本来就不是为了远离尘世,修身养性,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待机人仕。所以,十年中,他耳闻目睹天下形势的变化,心情并不平静。他经常“抱膝长啸”,吟诵《梁父吟》:“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才能排南山,又能绝地基,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田疆(即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是春秋时期齐国景公手下的三个勇士,因不慎得罪了国相晏婴,晏婴便在齐景公那里陷害他们,说他们恃功而骄,必须除掉。他让景公赏给三人两只桃子,叫他们以功劳大小取桃子。三人互不相让,结果都弃桃自杀。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诸葛亮经常吟诵《梁父吟》这首诗歌,借以抒发自己复杂的心情。他想早日投身政治舞台,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但如果轻率地投奔一个庸碌无为的昏主,自己的政治抱负就无法实现,还容易受到嫉妒和陷害。他必须选择一位贤明有德,而又急需像他这样的相、帅之才的明主,才能干一番管仲、乐毅那样的宏图大业。当时,北方的曹操羽翼已成,手下谋士林立,猛将如云;南方的孙权已成气候,摩下“猛士如林”。刘表、刘璋之流昏聩无用,不值得诸葛亮去辅佐他们。所以,在明主未到来之前,他只好耐心等待。
三顾茅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了,他期待已久的明主终于叩响他茅房的柴门。这位明主就是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在今河北)人,西汉景帝刘启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但支系疏远,家世早已没落。刘备父亲只作上一名小县吏,而且去世很早。刘备少年时,家境贫寒,跟着母亲靠贩鞋织席为生。后来靠族人的帮助,他才读了一点书。但他天性不爱读书,喜欢结交豪杰。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他因功做上了高唐(在今山东)县令。当各路将领讨伐董卓时,刘备起兵加入,决心复兴汉家天下。此后十多年中,刘备势力始终发展不起来,他东奔西跑,先后辗转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寄人篱下,多次险些丧失性命,更谈不上实现他复兴汉家天下的大业了。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第四年,刘备来投奔刘表。刘表对他表面热情,厚加款待,但心怀猜忌,不肯重用,只给他少量人马屯驻新野(在今河南),为刘表抵御南下的曹操势力。刘备在荆州数年,犹如龙困浅水,毫无作为。一次,刘表请他赴宴,宴席中,他流下了眼泪,刘表忙问他有何不顺心的事。刘备说: “没什么,以前我南征北战,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很结实。刚才,我无意摸了摸大腿,由于过于清闲,大腿长了不少肥肉。时光流逝,人已快老了,功业还未建立起来,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刘备为什么未能建立功业呢?有个重要原因是:他手下缺乏高材睿智的人才。痛定思痛,刘备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开始积极寻访人才。
刘备首先到襄阳拜访大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诚恳地对他说:“我专程来向您请教天下大事,请先生不吝指教。”司马徽笑着说:“像我这样的俗儒如何懂得天下大事,要谈这些,你要去找有真才实学的俊杰。”刘备请求他务必指点谁是俊杰。司马徽说:“荆州这里被称为卧龙、凤雏的,就是这样的俊杰,你只要请到其中的一位,就足以平定天下了。”刘备又问卧龙、风雏的名字,司马徽说:“卧龙是诸葛亮,风雏是庞统。”经司马徽这么一推荐,诸葛亮就成为刘备心中人才的首选对象了。
不久,诸葛亮的好友徐庶来新野,投奔刘备,很快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徐庶又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的才能远比自己高明。刘备听徐庶一说,就急切地想见诸葛亮,他对徐庶说: “既然你们俩是朋友,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叫来吧。”徐庶摇摇头,正色回答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大贤士,一定要将军自己诚心诚意地去请,才能把他请出来。”
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但他相信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他的两员大将关羽、张飞亲自到隆中村去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他,故意躲开,以试探刘备的诚意与决心。刘备第一次到了那儿,扑了个空;第二次去,又未见到人。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但刘备牢记徐庶的话,“要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当年十月,他第三次又去。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出来在草堂中接待了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与诸葛亮在屋中交谈。刘备坦诚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政落在权臣手中。我自揣浅陋,却很想安定汉室,却又不知计将安出。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看见刘备如此虚心求教,也就把自己多年对局势的判断和为刘备设计的谋略和盘托出。他说:“如今,在北方曹操已战胜袁绍,手握百万大军,又挟持天子号令天下,将军就不能仅凭武力与他争高低了。孙权占据江东,父子兄弟已在那儿经营了三代。他有大江天堑的屏障,又得到江东大姓与士人的拥戴。将军只能与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指出荆州地当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但刘表无法保住它;而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国”之称,如刘璋之类无能之辈也守不住它。最后,他对刘备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仁德长者,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州、益州,对内整顿内政,对外联合孙权,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一旦有机会,将军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中原。那时,老百姓都将带着酒饭欢迎您的大军。如果这样,将军的大业就可以成功,汉室也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听了,对这位卧龙先生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激动地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我一定照先生的计划去做。请先生与我一起去共创功业吧!”
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对自己的前途已做了仔细的考虑。刘备是汉朝的宗室,诸葛亮正统观念颇深,以“兴微继绝”,复兴汉室为己任,扶持刘备名正言顺。
刘备亦胸怀复兴汉室大志,虽屡遭挫折,却百折不挠,念念不忘建功立业,两人目标一致;刘备并非志大才蔬的庸碌之辈,曹操说他堪称“天下英雄”,诸葛亮辅佐他极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刘备宽仁待人,他与部下同甘苦,共患难,不仅与关羽、张飞等重要将领结下了兄弟之情,而且与下级小吏、士兵也常常同席而坐,在一个锅里吃饭。刘备任平原相时,有人收买刺客杀他,刺客见他待人宽厚,意不忍下手。诸葛亮追随他,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不容易被人嫉妒与陷害。
还有,封建时代的士人都有“士为知己者用,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观念。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倾心结交的诚意所感动。在后来他给后主刘禅所上的《出师表》中,还念念不忘地说:“先帝不以为我卑贱,亲自屈身下顾,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我因此感动万分,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死而后已。”这确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
总之,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当时贤明有德的明主,值得他出山效力。再说,此时,诸葛亮的姐姐早已出嫁,弟弟也已长大,他已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诸葛亮慨然应允,结束了自己在隆中村的“隐居”生活,与刘备一起到新野去了,正式踏上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政治舞台。
下山后,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能很快表现出来,刘备视他为师,一切军国大事,都和诸葛亮商量,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且两人“情好日密”。刘备对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人的宠信,引起了关羽与张飞的不满,他们在背后嘀咕,说什么诸葛亮年纪轻轻,能有多大能耐,刘备把他捧得太高了。刘备叫他们别乱说,又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先生,就像鱼得水一样。”
如鱼得水,确实是刘备的心里话。他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如虎添翼,日后顺利攻占益州,建立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蜀汉政权。诸葛亮得遇刘备何尝不也是如鱼得水,在刘备的充分信赖和支持下,他得以施展才能,联吴抗曹,不仅建功立业,而且成为千秋传诵的贤相。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