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回宋向辰急公好义西安城酝酿革命
胡景翼和渭北刀客“黑脊背”的结交,是通过中国古典小说中英雄好汉不打不相识的方式。
那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持续的连阴雨之后,石川河水暴涨。胡景翼和“黑脊背”在石川河畔相遇,三句话不投机,就动起手来,性情粗暴的“黑脊背”哪里是胡景翼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想不通的“黑脊背”就寻死寻活地要上吊。胡景翼没了法,给他说了很多宽心话,答应和他结为异姓兄弟,“黑脊背”这才心满意足,说他输在胡的手下心服口服。
胡景翼自从结识著名刀客“黑脊背”之后,声名大振。
八月间,渭北同盟会组织负责人宋向辰派了同盟会员樊灵山、胡应文来富平联络胡景翼和哥老会龙头大爷向枝山,准备武装起义。不料,向枝山在此前不久,由于得罪了官府,吃了官司被投进大牢。胡景翼得知消息后,便积极进行营救。
宋向辰,名元恺,耀县西街人。据家谱可查,宋向辰这一支宋姓是当地名门望族明末太常卿宋师襄之后,向辰这一辈算来是宋师襄的十一世孙。向辰的父亲以务农为生,宋家虽家境清苦,但向辰慷慨好施,喜济人急,因派行老三,乡里人称“急时雨宋三爷”。他常以水泊梁山头领宋公明自比。童年时代,向辰启蒙于乡间私塾周先生,聪颖好学,学业优秀,考升廪生,名闻乡里。青年时代,豪侠仗义,素怀大志,见乡吏仗势欺凌乡民,常常怒形于色,即拔刀相助,慷慨直言:“日后我若得志,定要铲除这些贪官污吏,不再使乡党们受暴政之苦。”后来,先后在味经书院、三原宏道书院学习,以优异成绩选送官费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二年秋,陕西同盟会分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有了宋向辰的联系,在进步革命组织明社的地址召开成立大会。时在陆军振武学校学习军事的宋向辰不仅捐助经费,还以分会创办的《夏声》杂志为宣传工具,经常投稿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政纲,志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恢复中华。回国后,他在陕西教育界取得了合法身份——西安农业学堂日语教员兼高等学堂兵学教授,授课之余,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对学生晓之以大义,一时间学生中参加革命者很多。他的学生中有的叫张义安的,来自富平到贤槐圆村,自幼家境贫寒,出外帮人打工,宋向辰很赏识他,认为他不仅有关云长的中义,而且有张翼德的骁勇,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因而张义安就格外受到宋老师的器重。
这一年年底学期末的时候,对学堂革命活动疑忌颇深的府台老爷来学堂巡查,皮笑肉不笑地哼哈了一番,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官面话,接着就大放厥词,诬蔑孙中山、黄克强等人,说孙中山其实没有什么本事,仅仅是“孙大炮”而已,放几句空话罢了,至于姓黄的,是撤头撤尾的乱党分子,跟上孙大炮瞎折腾。宋向辰是教员,要为人师表,肚子里很窝火,但又不好发作,像府台老爷这样的贪官他也见得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面前满口的仁义道德,背后地却干些蝇营狗苟的肮脏事儿,很是让人不齿。而张义安却顾不了这么多,张翼德鞭打督邮的故事激发了他,本来就对清廷官吏在学堂只兼职领薪不来上课义愤填膺的他,怒气似火山般地爆发了,张义安先是用日语骂了一句“八格”,惹得大家一阵轰笑。府台大人莫名其妙,就问宋向辰“八格”是什么意思。宋向辰回了府台老爷的问话,说“八格”属于礼貌用语,在日文中是“早上好”的意思,以敷衍这头不懂洋话的蠢驴。府台老爷听了,脸呈喜色,便龇牙咧嘴地笑了,露出满口黄牙,可能是长年喝高氟水的缘故吧,其丑态百出,令人作呕,他还夸张义安将来是个可塑之才这娃娃懂礼貌有涵养。众学生笑话府台老爷是个大瓜屁。
一日,天气晴好,阳光明媚。宋向辰端了个煤油灯,扑扑闪闪地在学堂门口晃悠,有好事者跑来围观,以为宋老师神经不太正常,心里直纳闷:这宋老师难道是发了神经啦,大白天的点什么煤油灯,五黄六月的热死人啦竟穿了棉衣棉裤,这百分之百是疯子!
张义安从到贤返回学堂,见老师是这般模样,便知其中缘故,扭头就想走。一个关系好的同学把张义安拉到了僻静处,告诉他招祸了,衙门里说你煽动学生闹事,正在缉拿你,这时候你回来是想挨桄桄呢,赶紧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走了人就一了百了,官府的人拿咱球办法都没有。
衙门里来了一群官兵,来抓宋向辰,见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便像泄了气的皮球,抓个疯子回去能审个狗屁结果,弄不好还要给管饭,就骂了宋向辰,让他滚,说西瓜怎么走你就怎么走,便回衙门交差去了。
而宋向辰却“疯圆”了,披头散发的,夜黑来可能是在不知谁家的麦草堆里谁了一夜,满头的麦草。他满嘴说着不着边际的疯话:贪官污吏布满陕西,弄得暗无天日,无异于黑暗地狱,阎王爷派了托塔李天王把这些坏人收走;社会风气日下,道德败坏,纲纪沦丧,有巴结上司,命妻子给府台“按摩”的知县;有满口忠义节孝,却让父亲别居的学政;有逼死亲弟,拐卖弟媳为娼的兄长;有因奸被杀,却为之建立牌坊的“节妇”;有因色痨丧命,却被赞为殉母而死的“孝子”;至于那官,是花了钱捐来的,钱多官则大,钱少官就小点,想做官的只要肯花钱就行。
来往的过路人叹息,好端端的一个教书先生竟给让这瞎瞎社会给逼疯了,这是什么世道呢?
大雁塔结盟之后,陕西同盟会、新军、哥老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强合作,积极酝酿武装暴动。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陕西新军有步兵军官二百二十人,步兵三千九百三十六名。宣统元年的时候,又扩编骑兵一营,工、辎各一队,炮兵一营,扩编后称为新军三十九混成协(旅)。同盟会员钱定三、张伯英、张靖江等人先后在新军任职,进行革命活动,革命的火种一时蔓延起来。
自从新军督练总办王毓江被控告撤换后,军中实权都为思想开明的官员和党人所掌握,同盟会员张凤翙有督练公所一等委员提升为混成协司令部参谋,继而又升任二标(团)一营管带(相当于营长),张靖江升为二标教练官,不久又兼任二标三营管带。其他同盟会员有不少人在新军中提升担任要职。
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井勿幕参加了同盟会发动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党内同志牺牲七十二人,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次起义终因众寡悬殊,以失败而告终。勿幕与同盟会总部宋教仁、于右任、陈英士、谭人凤商榷对策,他激愤地说:“广州一役,我党精英,损失殆尽。如果现在不图谋发展革命势力组织武装暴动推翻满清的残暴统治,将来就更加不容易了。长江沿线南方各省,已有密报,将在今年夏秋间组织起义,我们陕西也不能落后,应在西北地区发难,与南方遥相呼应。”于右任点头,说此计划可行。宋教仁等人也表示认可。
此后,井勿幕在五月间由广州回陕,与哥老会党人张云山、万炳南密谋起事事宜,各方力量欲推举勿幕为大都督,准备大举。

张云山慷慨激昂:
“大家要干就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咱们关中自古出豪杰,卧牛城在本朝出了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就是尸谏道光皇帝力荐林则徐禁烟的王鼎大人,还有富平薛镇马张寺村的张青云,曾任广州陆路提督,因奋力收复四方炮台而成为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榜样就在眼前,等着我们去学习!”
爱国名相王鼎的故事妇孺皆知,但张青云的故事知道的人未必就多。
张青云,字衢九,号楠亭。嘉庆二十一年春三月,时为四川北镇总兵的张青云临危受命,率部二千多人赴广东协助钦差林大人禁烟抗敌。当时,香港以为英夷所占,虎门各炮台先后失守,英陆军司令以强大的炮火猛轰省城广州。面临强敌的进攻,广东炮台和四方炮台的守将望风逃窜,退入城内。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张青云部据守两个炮台,即使四面受敌也毫无惧怕之色。有个别将领劝张青云暂避敌锋,再做从长计议。张厉色怒斥道:“我陕西愣娃只有断头决不言降,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眼下国家危难当头,只有死战到最后一人,有言后退者,定斩不饶!”他亲自出马,点燃八千斤红衣大炮,猛轰英舰,英军份份落水,中炮船舰仓惶逃去。这时候,广州郊区三元里一百零三乡的农民和丝织工份份赶来,配合张部乘胜收复了四方炮台,陆上英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众人听了张青云英勇抗敌的历史故事,深受感动。
钱定三道:
“乡贤既然如此,我辈更须努力,,驱除满清,实现共和,不成功,则成仁!”
“同志们热情很高,这就好!”勿幕点了点头,接着说:
“我和我哥商量好了,从我们井家先人遗留下来的名人字画中挑几幅值钱的兑换成银票,作为革命经费,派人赴日本购买军火。”
“张某愿领命赴日本购军火。”朝邑人张奚若主动请缨。
“好样的,就麻烦亦农兄代劳了。”井勿幕显得很兴奋。
众位同志见张奚若抢了头功,颇不服气。
勿幕让他们别慌张,工作每个人都有份,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接着,勿幕又派邹志良赴渭北联系刀侠,派王荣振赴四川,陈得贵赴山西联络会党,杨叔吉等人随他着便衣赴西安满城观察敌情。
众人领了命令,份份各自行动。
这时候,井崧生派人从蒲城捎话来,说蒲城方面已准备就绪,只等西安方面的一声号令。
井崧生为了反满复汉散尽家财,确实也非易事。当初“蒲案”爆发时,适逢他外出不在家,家里只剩下妻子赵雁云,狗官李体仁率了差役破门而入,机警的赵雁云将同盟会花名册藏匿在菊花盆中,差役们将井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搜查出什么名堂,只得空手而归。在外的井崧生听说“蒲案”爆发,轻功甚是了得的他,乘夜色越城墙飞奔回家,烧毁了同盟会花名册,又匆匆离去。
在场的胡景翼、蓝衣秀才曹世英、郑庠等人心里憋足了劲,决心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却说新军混成协二标一营左队什长马玉贵,当初是因生活所迫,由湖北到西安入伍为新军的。他从小就饱受压迫剥削之苦,具有忧国反清的思想,受张云山等人的影响,参加了秘密反清的哥老会。当时的新军中,中高级军官多为哥老会成员所控制,而同盟会员多为中下级军官。
马玉贵性格豪爽,为人耿直,遇事沉着冷静,在士兵中享有威信,与张云山、万炳南等人同为会党分子。光绪末年,西安城关居民有二万四千四百余户,人口十一万之多,其中回民就有成万人。西安城里的回民以从事小商贩和出卖苦力者居多,他们长期以来受着清王朝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与哥老会一样,有着共同的反清要求,是西安地区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反清力量。回民中有不少人受了马玉贵的影响,加入了哥老会,他被视为西安回民反清活动的组织者与领导人。
井勿幕等陕西同盟会主要负责人看到马玉贵在新军和回民中的影响和号召力,既派钱定三、张聚庭进行联络。不久,马玉贵便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三十六弟兄大雁塔歃血结盟之后,在新军和回民中加大了革命思想的宣传,不仅加强了哥老会与同盟会的联系,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回、汉民族间的团结。起义前夕,马玉贵与回民杨三等人多方联络回民青年五百多人,组成一个营,由小皮院回民邬登赢为营长,随时准备与革命军一起举事。
西安城里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极度惊慌。陕甘总督长庚接到内线暗探举报,新军中哥老会与同盟会分子活动异常,不排除变乱反叛朝廷的可能。长庚听了,脸上登时变了颜色,前任升允就是因为镇压乱党不力被朝廷由总督降为巡抚的,惶惶如惊弓之鸟的长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连夜晚写了西安的不安定因素乱党分子欲在西北举事的奏折,派了快马上报朝廷。
很快,朝廷传了旨下来,要釜底抽薪,将新军调出西安去整训,并借鉴以往会党分子常在中秋节揭竿起事的经验,须在中秋节前调新军出西安。
九月下旬的时候,张聚庭从南方归来,带回了同盟会总部的命令,告知全国,确定在十月革命,确切时间是十月六日,即农历八月十五日。
同盟会陕西分会认为,如果按总部确定的时间举事,无疑是要中当局的圈套的,时间问题可以变更,至于前移或者推后,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决定,由新军在西安起义,渭北各县响应。
一切安排妥善,井勿幕亲赴渭北,巡查各县起义准备情况。
张奚若采购了枪支和弹药,从日本回到了陕西,军火是夹带在沙发中的,巧妙地躲过了清兵的层层盘查。
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在陕西新军营地,马玉贵正与几个关系走的近的官兵谝广州“三•二九”起义的实况:黄克强、井勿幕亲率一百六十名敢死队员凶猛扑向两广总督署衙。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搏杀,在焚烧总督署呀4之后,又分兵攻入都练公所等处,与大队清兵展开激烈的巷战。黄克强负了伤,喻培伦胸前满挂一筐炸弹猛投,接连打退清兵的几轮进攻。激战一昼夜,终因敌众我寡,队伍开始分散退却。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方声洞等八十余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其中有七十二烈士遗骸葬于黄花岗。
谝得更欢,一个叫李小个子的当兵的进来,在马玉贵耳边嘀咕了几句,马玉贵坚毅沉静的脸庞掠过一丝惊惶,但瞬间即逝,他如此这般地给李小个子交代了一番,李小个子点点头,又匆匆离去。
离中秋举事的日子一天天地迫近,井勿幕赴渭北未归,主持陕西同盟会机要工作的是李元鼎、郭希仁、党自新等人。李、郭、党三人按照井勿幕的部署紧锣密鼓地布置起义工作。
马玉贵差人来报,长庚近日将调新军出西安。李元鼎等人愕然,这是火烧眉毛的要紧事,而勿幕又远在渭北各县奔走,星夜派了飞毛腿出城速报勿幕做决定以应不测。
李、郭、党三人心急火燎地等待渭北的回信。
终于等来了从耀县归来的快报,说勿幕已做了具体部署,起事时间后移,以麻痹当局,切莫惊慌失措,自乱阵角。
武装暴动前的西安,风雨欲来风满楼。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