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回穷书生耕读古龙原“小岳飞”苦练高家拳
辛丑和约签定的时候,半农还不到十七岁,在尧山书院苦读圣贤书考取欲功名以显门第。当得知卖国和约签定的时候,尧山书院里闹得很凶,这个知书达礼的莘莘学子也说了粗话骂了娘,说西太后是羞先人呢,卖国求荣是要遗臭万年的,像千百年来跪在岳王庙前的那姓秦的,狗日的,该死!
半农是马德青的次孙,年幼的时候就由他的奶奶马王氏做主,过继给了他的伯父登科。马登科的女人胡氏过门多年了,还没有开怀生个一男半女的给马家延续香火。而老二登举的女人许氏的肚子却十分争气,接连生了四个带把的。马王氏和自己的男人商量后,就拍板定案,将次孙半农过继给大儿子为祠。胡氏听说是老当家拍了板,心里乐开了花,晚上和男人在被子窝快活了几回,说:“这事好呀,咱妈发了话,老二两口子也不该有什么说事,即使忍痛割爱,也得给咱一个带把的顶门杠子!”登科叹了口气,抑制不住心头的兴奋,说:“就这样了,在外头天王老子皇帝太后老佛爷是老大,在咱屋里头,妈的话就是圣旨,即使错了也要按她老人家的话去办。”
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刚强了一辈子的马德青病倒了。临终时,他闭不上眼,拉着两个儿子的手,紧紧的不肯放松,说:“咱这一支马姓本出自西域少数民族,始祖马庆祥,本名习礼吉思,雍古氏。因其父帖木尔越哥从西域进中原仕辽朝耶律氏为马步军指挥使,官名有马,因此以马为姓。之后入元朝,晋见大汗铁木真受重用,随蒙古铁骑拔都部入中原,在蒙金同州之战后,其中一支就定居在衙道堡,弃弓马以农耕为生,至今还没有人取得功名在朝为官,我的四个孙子中,老二半农已考取秀才,如果以后他考取举人进士什么的,不要忘了在我的坟前烧纸焚钱鸣炮,以告我的亡灵,我也能含笑于九泉之下。”登友登麟兄弟两个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点头示意让父亲放心。
马德青的印堂渐渐灰暗,头一歪竟去了,儿孙们哭声一片。
马家的厅房下设了灵堂,村里的男男女女们都来吊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长。马王氏说,当家的辛劳了一辈子,是该到歇歇的时候了,到了那边好陪伴逝去的先祖,也不会孤单。
三天后,马德青入土为安,葬埋到柘树陵祖坟。
半农过继给伯父后,登科胡氏两口子将他视为掌上明珠,立志要把儿子培养成读书人,考取功名,改门换墙。半农九岁时,入了村里的私塾,教书的是一个姓许的老夫子。许老夫子常夸半农天资聪慧,双手写字,左行右隶,三岁看八十,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登科胡氏两口子听了,兴得合不笼嘴,梦想着儿子将来或许会像卧牛城里大人巷的王相国一样,位居人臣,步入龙庭,马家大院里也会骡马成群,财产万贯,那些州官县官的屁颠屁颠地一个个到府上拜访。
半农年龄稍长一些,登科胡氏咬了牙拿出钱把儿子送进卧牛城里的尧山书院。这尧山书院是道光皇帝的老师王相国捐资修建的,王相国曾因保荐林大人禁烟抗英而尸谏,在青史上重重地划了一笔,林大人后来三次来卧牛城探望王家的亲属被传为美谈。半农常到大人巷的王府门前转悠,王府的门匾“天子师”、“相国府”高悬在上,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金光闪闪,令他肃然起敬。在卧牛城里,人们激励孩子读书,常常以王相国为榜样。即使在尧山书院,执教的老学究周翰林也常以王相国幼时家贫在古庙借油苦读的故事多读书将来好报效国家,这时的书院里,除教授学生四书五经之外,还兼授一些西方科技知识,博学的周翰林说是学习西方人的长处以抵抗他们的枪炮利舰。周翰林是卧牛城里人,早些年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博学多才,又和戊戌新政时期的康大人、梁大人交往颇深,接受了不少西学思想,后来新政失败为了躲避后党的株连追杀,就辞了职回到家乡卧牛城以教学为生。
令马家最振奋的是半农考取秀才的时候,登科、登举兄弟两个提了几粪笼鞭炮去了祖坟柘树陵,放了个天昏地暗,反正这鞭炮是自己制作的,又不用掏钱买,马家的炮坊在衙道堡是有影响的,造炮历史长,花色品种多,规模也宏大。兄弟两个在这天晚上喝了个一醉方休,酒量本来就不大的登科醉了个一塌糊涂,吐得满炕都是,胡氏心里高兴也没多说什么。
半农在读书之余,耕读于古龙原上,耕田务棉,卷筒子做鞭炮,披星星戴月亮,吃得下苦,没有一点点怨言。马王氏夸自己的这个孙子有出息,是将要跳过龙门的鲤鱼,升天成龙是很有可能的。一天的黄昏,半农心里觉得发慌,他这几天连续做恶梦,梦见伯母胡氏卧到在炕满脸愁容,便由卧牛城返回古龙原下的衙道堡,几十里的路程,途径一个叫炭渣坡的村庄时,一轮玉盘已高悬在天空,又累又渴的他就坐在村口的炭渣壕边歇息,本来瞌睡就多的他竟迷迷忽忽地睡着了。待到醒来时,已是雄鸡三叫,东方露出了鱼肚白。他这才发现自己竟在炭渣壕边睡了一宿,露水打湿了衣裤,便不由得笑出了声,拍打了身上的灰土,慢腾腾地向回走。回到家时,他幽默地对马王氏说,自己夜黑来在炭渣壕观景,和广寒宫的嫦娥谝了整整一休。马王氏嗔怪孙子谝了闲传忘了回家,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一家子人听了差点笑破肚皮。马王氏这时才灵醒过来,说孙子是个人精,接着又说半农的伯母胡氏近来病倒了,请了几个郎中看了,收效都不大。
心情沉重的半农别了奶奶,去了胡氏房中。病中的胡氏见了儿子,病痛好象减轻了许多,告诉儿子不要牵挂她,要以学业为重,只有考取了功名,才是最大的孝。吃过午饭后,胡氏就催促儿子返回书院去,莫要荒废学业误了功名。
正当半农踌躇满志参加举人考试时,衙道堡南头的杨大来报丧,哭丧着脸说,半农的伯母胡氏病逝了。丧亲的噩耗对于半农犹如晴天霹雳,他顿时觉得天塌了,悲痛万分的半农急急赶回衙道堡奔丧。这时,他已参加了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学政主持的两场院试,下一步就要参加省城八月份举行的秋闱考试,考个解元什么的好光宗耀祖。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后历朝沿用,满洲人入主中原沿袭了这一制度。清朝举行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选官取士。由于疆土辽阔,需要大批官僚来管理政事,帮助维持统治,从科举考生中选拔官员有助于克服长官意志,扩大选官基础;二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阶级矛盾。这个目的在清初尤其明显,范文程曾说:“治天下在于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天下得矣。”出于这个目的,康熙、乾隆二帝还分别在正常的考试之外搞了一次制科考试——博学鸿词科;三是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考四书五经,默写《圣谕广训》,可以有效地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倡优、皂隶的子孙和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殁了伯母的半农便守孝家中,白日农耕,夜间攻读,待守孝期满后,在省城秋闱考场上要中头名解元。
一日,半农的父亲登举在天擦黑的时候回来,背着一捆铺盖卷儿,满脸的愁云,进门后就蹲在墙旮旯吃闷烟,一言不发。许氏问:“娃他大,怎么把娃的铺盖背回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登举沉默了一会,“哇”的一声哭了,哽哽咽咽地说:
“娃他妈,毕咧!”
“他大,啥毕咧?”许氏满脑子的混沌,不解地问。
登举答道:
“当今圣上下了诏书,清家的科举散了……”
说完,登举又是呜呜咽咽地抽泣着。
许氏也跟着男人落泪,拍了拍手,连哭带诉说:
“我娃的命怎么就这样苦?皇帝和老佛爷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科举说散就散了呢?”
登科闻讯赶来,见登举许氏两口子哭得像泪人一般,心胸开阔的他弹了弹烟袋锅子,说开了宽心话:
“既然散了就算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原来指望老二靠念书考取功名,现在看来是不行了。再说了天塌了塌众人又不是咱一家,那里的黄土都养人,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蹲在墙旮旯的登举点了点头,这时的情绪平静了许多。
登科接着说:
“咱们现在什么都不要想了,一心把咱的地种好,**经营好多挣些家业是上策。咱衙道堡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不要和人家府县的老爷们比胖瘦!”
当晚,马家兄弟二人率了四个子侄,去了马氏祠堂,向列祖列宗祷告,倾吐心里的苦水。烛光照亮了明柱上的对联:
承祖父一脉真情曰勤曰俭,
教子孙两条出路维读维耕。
两代六人叩拜在地,重温祖训,心里在默默地祈祷祖先保佑他们太平安康。登科登举向父亲的神位谢罪:大,不是儿不孝,原本指望老二靠读书考取功名以诗书传家,现在看来不行了,皇帝和太后老佛爷降了旨散了科举,我们兄弟只有把祖先留下的这份家业经营好,子孙们娶妻生子,咱马家人旺财旺家业旺,世世代代躺在黄灿灿的金元宝上睡觉。
兄弟二人哭着说着,说着哭着,心里头在滴血。
祠堂外,乌云翻滚,电光闪闪,炸雷轰鸣,老天爷也在发泄着心里头的愤怒和怨恨。
倏的闪过一道白光,血乎乎的脑袋落了地,骨碌碌的滚出老远,而恶霸的尸身却僵立在那里,那些狗腿子们一个个发愣,呆如泥胎。只见那少年侠士,身轻如燕,一把青锋宝剑舞得密不透风,闪绽腾挪,飞步习打,一招一式,应变自如,忽尔剑刺长空,忽尔握剑在手,以气推力,化身为奇。行家里手明眼人看得出,这少年的武功颇有“关中四杰”中三原“鹞子”高三所创的高家拳的风格,十有**出自高家门下。
少侠的一番表演获得了满堂采,有认识他的在高呼:
“胡中山,来一个!”
这胡少侠有“小岳飞”之称,即是后来民国史上大名鼎鼎的胡景翼,字笠僧,年幼即拜高三的大弟子金钟为师,金钟是名扬关中的少林派名家,又深得高家拳的精髓,有弹腿法、刁打法和轻功“三绝”。胡中山拗不过大伙的盛情,又表演了几套拿手的看家功夫。他先是一个鲤鱼穿梭,接着就是一个鹞子入林,甩腿缠腰,化身门子,似左非作,似右非右,似进又退,似退又进,闪纵莫测,侧身多变。看客们叫绝不已,眼拙的还没有反映过来,少侠又使出了“四突拳”的绝招“云里显圣”,忽的以“判官脱靴”收了式。这两招的确是刁打取胜的高招,行家里手一看便知他得了高家拳的真传,自古英雄出少年所言不虚,有行家评论说:
峰不倒,步相连,形一实二手步连。
踩退进,审势先,虚实变化巧连环。
步法清,交口明,两眼紧盯对方肩。
上制肩,下制胯,贴身钻靠是真传。
胡少侠的师爷“鹞子”高三与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和耀县“通臂”李四,被武林界誉为“关中四杰”,据说他能飞檐走壁,越墙如履平地,拔地腾空可以轻取梁上之燕,而且迅猛异常,因而有“鹞子”高三之称。
相传高三早年曾在少林寺学艺三年,打出山门之后整天寻师访友,广交天下武林豪杰,好抱打不平,因而名声大振。有一年,渭北各县拳师的武林大会“群英会”在卧牛城举行,大会由卧牛城里的一个武举人主持。大会上,高手云集,被邀请的临潼邢三、潼关苏三和咸阳张大脚等名拳师都如期来到。会前,何举人首先宣布,大会旨在切磋、提高,以武会友,先表演单人武术,后进行对打比赛。拳师们个个跃跃欲试,大有华山论剑争夺天下武林第一的气氛。
高三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群英会”,刚开始显得有点拘谨,只耍了一路小红拳,就想坐观各路高手显艺。年逾六旬的何举人龙行虎步,走到擂台前沿,捋着灰白的长须,说话声如洪钟,道:
“我提议,现在由三原高三和临潼邢三对阵!”
邢三早就想在众人面前显露一下自己的武功,只见他身法快捷,一个旱地拔葱跃上擂台,向高三挥拳示意。盛情难却的高三只得上台与邢三过招。
邢三出手便是恶招,走了个“朱雀门子”,向高三迎面袭来,被高三化解。他又换成“饿虎掏心”直奔高三,高三见来势凶猛,立即化身一避,转身走到邢三身后,借势一掌,险些把邢三打倒。高三赶紧收势相扶,抱拳赔罪。邢三连声称道:“好快的身法,好快的身法,老弟甘拜下风!”说完,他纵身一跳,下了擂台。
接着,何举人又提名让高三与苏三交手,仅两招苏三就败下阵来,抱拳认输,自叹不如。
接下来是器械表演,高三手中的那条金枪左扎右刺,上下翻飞,犹如猛虎下山,恰如怪蟒出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凡与他对阵的,只一个回合,手中的器械就被挑飞了,众人无不为之叹服。
武艺高超、老成持重的何举人也心里直痒痒,坐不住了,欲与高三交手,见个高低。
两人先谦让一番,随后拉开架势等对方进招。高三是晚辈,自然后法制人,他见何举人用手腿连环进攻,锋势凶猛,就连连闪避退让。快到墙跟时,何举人见高三再无回旋余地,就施出了看家本领,来了个“泰山压顶”和“穿堂腿”,想一举击倒高三。但未料到,高三却在何举人出腿的一瞬间,纵身一跃,越过何举人头顶,并顺势一个飞腿,何举人站立不住,向墙跟仆倒。高三见势不好,立即回身,轻舒猿臂,抓住何举人的腰间的英雄带,连赔不是,道:“何老英雄,晚辈得罪了!”何举人毕竟是经过风浪的江湖英雄,不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立即转身向高三抱拳称绝,道:“轻如鹞,腿如飞,好本事!好本事!”自此之后,高三的“飞腿鹞子”绰号,在江湖上广为流传,直到九十二岁高龄去世。
胡中山慕名拜高三的大弟子金钟为师,狠下苦功,终于成为高家拳的再传弟子。
胡家祖籍渭北富平西北四十里外的简怀堡,这简怀堡因系唐朝皇帝懿宗李凗的陵寝简陵之所在地而得名。简陵在气势雄伟的虎头山上,这虎头山状如卧虎,昂首凝视远方,形式天成,巍巍壮观。后来,胡家迁居到了庄里镇,庄里镇是唐朝名将李光弼的采田庄户聚居的地方,大明洪武三年,这里已经设了集会,称之为庄里镇。胡中山的父亲胡太公生性豪爽,爱憎分明,急公好义,仗义执言,具有朴素而强烈的爱国精神。胡家是靠经商起家的,胡太公早年在三原经营“发隆泰”商号,奔波于三原、西安和富平之间,对列强入侵、朝廷**以及民间疾苦感受深切,他常常将自己的见闻讲给乡民们听,谈古论今,针砭时政,一吐积郁胸中的反清义愤。他教育子女,言传而身教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从不恶言相加,说:“耕稼以治生,节俭以养廉,读书以正己,严格以治家,统帅莅政为国家尽劳,非自为致富。”这句话包含着耕读传家、为官清廉等思想,不能把做官当作致富的手段。胡家六兄弟后来无论从政还是治军都能清廉为官、克己奉公,这与胡太公的教育不无关系。
清代关中三大相国,韩城王杰、蒲城王鼎、朝邑阎敬铭廉正爱民的事迹令胡中山钦佩至止,决心要向名将岳飞学习,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岳飞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英雄,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岳家军”大败金兀术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所可能表现出的最英雄的壮举,集合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军人身上所有的特点,迸发出耀眼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奋斗拼搏增添了光彩的一页,他的词作《满江红》唱出了一代忠臣良将的心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岳飞是一个相当完美的人,他的令人尊敬,在过去看来,是抗敌,是善战,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而在后人看来更在于他思想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高尚完善。岳飞受到我国民族和人民千秋万代的敬仰,以至于神化,绝不是偶然的。胡中山崇拜岳飞,一部《说岳全传》读了上百遍,煤当看到岳飞与儿子冤屈而死于风波亭时,他常常扼腕痛哭不已,因此往往以“小岳飞”自居,曾在日记里写道:予喜岳飞之言,即“大丈夫为国岂能有嗜好乎?”他在以后即使官做得很大,也从不嗜好烟、酒、茶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