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回吊小红碧血青天复汉军三攻潼关
张伯英的东征军乘胜前进,兵出涵谷关,向灵宝一带的敌人进攻的时候,李紫恒首先出发。他在沿途一面侦察敌情,一面向当地民众宣传革命军东征和复汉救国的道理,很受沿途群众的欢迎。东征军所到之处,无论男女老少,都欢天喜地地预备吃的喝的迎接革命军。在后来战事激烈的时候,老百姓不怕危险,还争着送饭到火线给官兵们吃。这固然说明了复汉救国、天下共和深得人心,同时也是李紫恒宣传的结果。
清廷极度惊慌,几番下令命赵倜重整旗鼓,率毅军步、马、炮十八营增援灵宝,结果与陕军东征队伍在豫西盘至镇遭逢,一场敌众我寡的恶战于是战开。
陕军正在峡谷中行走,忽然一声炮响,群炮倾泻,弹如雨下,陷入突如天降的毅军四面合围。将士们左冲右突,除少数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其余官兵大多阵亡。
毅军穷追不舍,可在进入陕西境内不久中了伏击,他们不知道伏兵到底有多少,丢盔弃甲,自相践踏,死伤者无数,其残部向豫西败退而去。
赵倜惨败,但败得莫名其妙,张伯英攻打灵宝是孤军深入,倾巢出动东征灵宝,败得又是那么的仓促,哪里还顾得上埋下伏兵呢,逃命可能都来不及,他心里疑惑,难道这支伏兵从天而降?当时眼看得张伯英率残兵败将钻进了山谷可怎么就一下子不见了,一个放羊老汉扬着皮鞭,至于是不是皮鞭自己一时眼花没有留意。那老不死的赶了一群山羊,还吟唱着杜工部的两句诗歌“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外雨翻盆”,他心里还在嘀咕:大冬天的寒风刺骨哪里还会下倾盆大雨,纯粹属于绊屁!还没有等自己反应过来的时候,山上就放起了铳子夹杂着土炮,武器五花八门,子弹向白雨点子在自己的队伍群中开了花,自己的步兵和炮兵还没有跟上来,只有骑兵在被堵了进出口的山谷中被动挨打,谷口是横放的几架破烂马车。赵倜拼出吃奶的劲搏杀,总算活了一条命出去了,他悔恨自己的急躁冒进差点在阴沟里翻了船。事后回头一想,那放羊的老汉根本就不是放羊的,大冬天就没有青草放他妈的屁羊,百分之百是陕军的人,就是个托,迷惑自己上当受骗,自己还讲究是个学过军事统兵打仗的将帅,真他妈的丢人,实在该搧脸!
抱头鼠窜的赵倜本想一棍把张伯英和他的陕军撸死,却落荒而逃进了灵宝城,喘着粗气骂陕西愣娃真他妈的二,恼羞成怒的他决心要血洗潼关以雪今日之耻。
糊里糊涂的赵倜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伏击他的陕军将领姓啥叫啥长的什么眉眼。这支队伍是从韩城、合阳一带沿河急驰来潼关救援的,人数虽不多,只有三百来人,但个个能征善战,人人都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领头的是张义安,还有他的结义兄弟龙门狂生刘锦麟。到潼关之后,第一仗就伏击了赵倜,打了个开门红,姓赵的弄了个熊猫脸,哭丧着溃退回灵宝。
张伯英的东征军仓惶退回潼关的时候,严纪鹏、王天纵负了伤挂了彩,刘镇华等人也灰心丧气地随着丈伯英进了城。受了挫的刘镇华再也不提力主东征的话,开始给张伯英吹耳边风,说不敢轻易出战,向省城求援,待援军来后在做从长计议。
曹印侯、杨茹林笑话刘镇华是个怂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赵倜算个*毛,大不了杀了头碗大个疤。
刘镇华一肚子的冤屈没处诉说,说曹、杨二人是土包子不可理喻,根本就没进过一天新式学堂不懂军事,还玩个鸟行兵打仗。
赵倜的反扑是十分疯狂的,他的毅军是在三天后的黄昏时分围了潼关城,来势汹汹,火炮轰城炸个不停。姓赵的很自豪,发自内心的高兴,我老赵又回来了,亲爱的潼关,你将是我刀下的菜。
李紫恒受了张伯英的命令,率了百十号弟兄昼夜巡城,察看险要关塞,发现防线天险牛头塬上无人把守,便向主帅张伯英请命:
“张都督,如今赵倜势众,兵临城下。我愿带领我手下的百十号弟兄坚守天险牛头塬,以策应都督守城。”
张伯英见他言辞恳切,便笑着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真的要演一出诸葛亮肝胆尽忠的《定军山》吗?本帅就命你埋伏在牛头塬的山湾里阻击敌人。”
“末将得命!”
李紫恒拿出戏剧里武生的派势,领了命率了百十号弟兄连夜晚离开潼关城,到达牛头塬埋伏,扰敌后方。
赵倜直到次日拂晓才发现自己侧后的牛头塬有了陕军活动,气急败坏的他觉得十分危险,这棵钉子必须拔掉,于是集结毅军准备一举拿下牛头塬这个天然屏障。
敌众我少,李紫恒命弟兄们节省弹药,待敌进入伏击圈后集中火力打击。
结果敌人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的,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影子,操着满口的河南话。李紫恒和他的士兵们顽强拼搏,奋力抵抗,竟于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激战了近一日,最后弹尽枪折,壮烈牺牲。
潼关也在同日陷于敌手。
张伯英率部退往华阴,得到李紫恒牺牲的消息,他的心情十分悲痛。后来在经过潼关的时候,他怀念起着个爱国艺人,淆然泪下,曾作一首七言绝句悼念李紫恒,现将小诗附录于此:
事于伶官传不同,衣冠优孟出英雄。
潼关千古留芳冢,碧血青山吊小红。
潼关失守的时候,张义安、龙门狂生曾率士兵于十余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终因众寡悬殊,未能取胜,不得不决定退出古关。有人建议随大流,与张伯英的主力退守华阴,待省城援军到后,再实施反攻;龙门狂生打算撤往韩城、合阳一带,与李仲特会合,等省城援军反攻潼关时,互成崎角,响应主力部队;而张义安不赞成上述两种策略,以为那样弊多利少,他坚决主张把队伍带过黄河,退入晋南。龙门狂生问什么,张义安答:“队伍退到晋南,与潼关之敌隔河对峙,还可相机过河打击敌人,使赵贼有后顾之忧,不敢长驱直入关中,可减少省城的压力。”

“好,就这么办,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龙们狂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用意。
义安与龙门狂生乘夜色渡河到了晋南,退守至山西永济境内的凤凰嘴,与潼关之敌隔河相望。
赵倜破了潼关,本打算乘胜西进关中腹地,直捣省城西安。但张义安在黄河彼岸每日里隔河**,炮击潼关毅军,后方受到牵制,前又有张伯英残部扼守华阴,弄得赵倜没有了法子,进不得进,退又不得退,原本归顺陕军的丁同声部在豫西四处地打游击,焦头烂额的赵倜连连叫苦。
东征军失利的消息传到西安,张凤翙亲率卫队近千人驰援张伯英,并调遣井勿幕、陈树藩等部从北路策应,一时声威大振。
这时,马玉贵坐镇省城督办粮饷军务不能分身,心急如焚的他为革命的前途极其忧虑,于是令其参谋谢彩臣率粮饷都督卫队两营回汉战士数百人赶赴华阴,参加收复潼关的战斗。
在渭河以北,北路安抚使井勿幕受了张凤翙之命,与东路安抚使陈树藩率领井崧生、严飞龙等,由大庆关(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一带)和夏阳渡河,一举攻下解州、潞村等地,不久便攻下运城,三晋革命形势看好。清廷极度惊慌,派来清军第三镇协统卢永祥抵挡东征的陕军。井勿幕部的井崧生、严飞龙,以及陈树藩部的李纪才英勇善战,清军闻风丧胆。这个李纪才,本姓印,字乾三。原籍湖北,少年时家贫,流落陕西蓝田,和他的父亲一起给财东家熬活,后来,父子二人又打工到了渭北蒲城,在县西乡的苏坊镇大联惠家的一个姓惠的财东家仍旧以扛长工为生,用今天的时髦用语讲,父子二人是打工一族。纪才和他的老爸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恰逢东路安抚使老陈招兵买马,他便入了陈部吃粮当兵,官兵花名册里原有一个叫李纪才的,但早已出走另有高就,他就冒名顶替了,印乾三变成了李纪才。李纪才脑子活泛,曾随鹞子高三的亲外甥“追风掌”姜保学过高家拳,他和他的师傅一样,都是直杠子脾气,性情暴躁,疾恶如仇。当初,姜保在耀州失手打死了泼皮“赖鬼李”之后,惹下了官司,连累其舅父高三为他坐了一年大牢。姜保隐姓埋名,化名姜彦,在卧牛城一带藏身授艺,悟性极高的李纪才一点就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武功突飞猛进,村里人称“印大侠”。陈树藩爱李纪才的武艺出众,将他留在身边充当亲兵,调皮捣蛋的李纪才模仿陈树藩的拐拐腿,陈在前面拐,他在后面拐,招来士兵们的哄笑。气急败坏的陈拐拐骂李纪才是吃了豹子胆,再敢出领导的洋象,就一粒花生米送他上西天,李纪才马上来个立正,保证下不为例。老陈反而逗笑了,夸李纪才能屈能伸,像那甘受**之辱的韩信,只要跟上他好好干,将来肯定能成气候。
井勿幕、陈树藩的北路军乘势南下,挺进晋南,在沿河与张义安部会合,炮击对岸的毅军,弄得赵倜在潼关如坐针毡。
不知不觉间,潼关二次陷于敌手已有半个月的光景。张凤翙、张伯英率东征军在华阴东门外誓师,准备再次东征,收复天险潼关。
这天一大早,华阴东门外,驻军、民众召开誓师东征大会。会场上人山人海,布置极其庄严,整装待发的官兵们热血在沸腾。十时许,民国秦省都督兼总指挥张凤翙出现在大家面前,身着整洁威武的军装,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进会场。官兵们顿时欢呼起来:
“大都督好!”
“总指挥好!”
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一睹张凤翙的雄姿。
一声号音,全场肃立,在抑扬起伏的军乐声中,阅兵誓师大会开始。
阅兵誓师之后,在官兵、民众雷鸣般的掌声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中,张凤翙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东征演讲,一极其通俗的语言,将东征御敌和收复失土的重要性阐释得十分精当,号召大家敢于消灭一切来犯之敌,实现反满复汉、天下共和的理想。
官兵在高呼:
“反满复汉!”
“扫除清妖!”
队伍出发了,一排排,一行行,蜿蜒似一条长龙,向潼关前线进发。
赵倜是不甘心失败的,他布置重兵于潼关城外东、南高塬,居高临下,凭天险居守,妄图作垂死挣扎。
东征军三路出击,在潼关合围,试图从西、南两面夹攻,达到收复潼关的目的。
这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潼关的河南毅军明白目前即使撤退也会被打垮,陕军将会乘胜前进,不给余寇丝毫喘息的机会。赵倜觉得功名利禄系于一旦,不能轻易言退,该是孝忠皇帝和太后的时候了。
战斗一开始,火力就很猛烈。双方炮轰枪击,持续了将近两个多小时。后来,突然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一颗炮弹把城西南角那颗百年老槐的大树叉炸断了。接着,又是两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城墙西南坍塌了一个缺口,士气高昂的陕军官兵刺刺地冲了上来。
毅军开始溃退。赵倜难过地痛苦流涕,要拔枪自杀,被手下制止了,仓惶败走,一败竟是四百里。
清廷震惊!
清廷中坐山观虎斗,坐收翁之利的袁世凯却捂着嘴偷着笑,战争越激烈,清廷败得越惨,对他越有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