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回胡笠僧义结半农重阳节祭祖黄陵
梦境中的半农也觉得奇怪,自己给伯母守孝期间,当今圣上不是已经把科举给废了,这怎么还会连中三元呢?梦境中的他笑得也很开心。想得正美当中,“喔喔喔”的一阵金鸡报晓,破了他的美梦,才发现是南柯一梦,一切如旧,自己还是睡在学堂的土炕上.
白欢喜了一场,半农甚为懊恼,上午讲了课,午饭后就坐在书桌前打盹,迷迷糊糊地好像听见两粒米(即米森若、米浚山)在嘀咕,井勿幕东长西短,学堂里有人参加了同盟会,卧牛城里的同盟会分子最近在西安活动比较频繁,革命运动中心要向西安转移了,以掀起更大的革命风暴,最终推翻满清政权。半农心想,这“两粒米”有可能是同盟会分子或者受了同盟会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便故意咳了一声,窗外“两粒米”的说话声停止了。半农早在师范学堂上学时就听说,县高等小学堂的师生中大多数人都参加了革命党或者受了革命党反清思想的影响。米森若从虚掩的门缝里瞧见了伏案睡觉的半农,便埋怨米浚山说话太随便,以后说话要注意场合,否则是要掉脑袋的。半农假装说梦话,说什么吴三桂屠城,卧牛城里血流成河,接着又说李体仁太坏了,鱼肉百姓之类的话。米浚山听了,说米森若是杞人忧天,没球事,我早就听说了这先生好说梦话,树叶掉下来都害怕把头砸了,瞧那先生慈眉善眼的就不是想象的那种奸佞小人,况且他还在深睡中。
米浚山说吴三桂是瞎怂,和李体仁一样,都是刽子手,卧牛城里的人们恨不得把他们撕为碎片。要说卖国求荣的大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当年血洗卧牛城,那话就长了,卧牛城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记得,那悲惨的一幕发生在本朝顺治六年,明朝将领王永强、高有才竖起复明抗清的大旗,自延安率师南下,三月二十一日的那一天由卧牛城北关入了城。百姓好像是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热情迎接他们进城,并在文庙明伦堂设了(明)思宗(朱由检)灵位,补行丧礼。礼毕后,大行欢宴。这时候,吴三桂自西而来,王永强率军迎战,两军在富平流曲川发生激战,王部兵卒多为新从“三边”(安边、定边、靖边)招募来的劲卒和卧牛城里的一些冷娃,他们骁勇善战,一举大败吴军。翌日,再战时,吴军佯败,将衣甲马匹丢弃遍野,王军不知是计,份份争拾吴军丢弃之物,阵势大乱,吴军乘机反扑,王军大败,撤退中王永强阵亡。吴三桂亲率大军进攻卧牛城,守城军民发炮猛烈轰击,吴三桂几乎被炮弹击中,恼羞成怒,亲自督军攻城。终于在三月二十八日,破城而入,吴军大肆屠戮,死者万人,血流成河,民众财物,一抢而空,千年积聚,一朝荡然。
再说那“小岳飞”胡笠僧,原名崇义,字笠僧,又作励生,或立升,他因敬慕明朝“中山王”徐达,便自号“中山”。他考入同盟会创办的西安健本学堂,在此结交了井勿幕,当时就有“勿幕曾吃公益(书局)饭,笠僧本是健本(学堂)生”之说。后来经于右任、井勿幕、宋向辰等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
一日,胡笠僧约了同盟会党人冯子明、张义安回到富平老家,去了到贤、美原一带进行革命活动。美原是个好地方,地势平展,土壤肥沃,远在秦朝时,这里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人物,乃是一代名将王翦,他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翦本是美原千口村人,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皆为秦之明将。始皇帝逐以美原为他的封地,后人有是赞道:
秦皇谈笑取群雄,一代宗臣首战功。
美原这地方风景优美,附近有锦屏山,也叫将军山,因山颠建有王翦庙而得名,这里林木苍翠,形如画屏,高耸秀丽,俨若屏障。“锦屏列翠”为富平八景之一。
在美原东街口,笠僧等人见一蒲城人和富平人在抬杠,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只见那蒲城人粗壮墩实,几乎是在吼:
“我蒲城漫泉河的流水宽又宽,贾曲的苇子赛竹竿。”
抬杠的富平人也毫不示弱,也跟着吼道:
“那算啥呢,我们流曲的芝麻棍子美味可口,是皇室贡品,皇帝和太后老佛爷吃了都说好。”
“我蒲城的椽头蒸馍难道不是贡品,放进马头笼子里逛京城打个来回,馍皮都不裂。”
“净吹牛皮!”
“谁吹牛皮是王八,你们富平人到底见过什么,真是井底的癞蛤蚂没见过天?”
“狗日的,你骂谁?”
“咣”的一声,一记响亮的耳光。
原来是那个蒲城人打了抬杠的富平人,挨了打的富平人捂着脸,骂动手的蒲城人刁蛮无理。
和胡笠僧同行的张义安性子焦,刚开始还对两位同伴讲,秦人吵架像是在吼秦腔,有些好玩。当看到同乡挨了打,路见不平即拔刀相助,他出拳就想收拾那个打人的蒲城人。
“仁兄,请息怒,我的这位兄弟叫康老六,虽然性情暴躁一些,但有侠义心肠。”
与那个打人的蒲城人一起来逛美原集市的大个子劝住了张义安,他自报家门,自己叫半农,家住古龙原下衙道堡。张义安也自我介绍,半农和康老六见过了张义安、胡笠僧、冯子明三位好汉。这像《水浒传》里不打不相识的梁山好汉们,他们五人相约结为异姓兄弟,向三国故事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般,焚香叩头,发下盟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康老六吵闹着肚子里饥荒闹得厉害,五个人就去了街上的羊肉泡馍馆子。
半农与胡笠僧问了生辰八字,笠僧说:
“我胡中山光绪十八年生人,是龙相。”
半农拱手施礼,说笠僧是人中之龙,将来能成大事,他长笠僧八岁,是光绪十年生人,属猴的。二人先是亲热地拥抱,继而又嘘寒问暖,好像是前生有缘分一般,康老六说二人不是嫡亲胜过嫡亲。
接着,笠僧和半农又谝了一些求学上的事,半农说:
“我早年师从本邑贤达周翰林,在尧山书院虚度光阴,快要秋闱的时候,谁料皇家又废了科举,这真是倒霉透了!”
笠僧望着半农笑了笑,说了一些宽心话:
“兄长,你莫要灰心丧气,条条道路都是通罗马的,人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当今国事靡烂,我辈应立志保国,以民生为重,弟老早里也读过几天私塾,后来在三原、西安念书,与井勿幕结为挚友,井兄与我师出同门,都是关中大侠高三的高足金钟师傅的弟子,他思想超前,救国爱民,是个人物,将来必成大器。”
笠僧演练了关中红拳中的大红、小红和二路红拳。只见他行如风,站如钟,一招一式,十分在行。

康老六撑了个肚儿圆,心里觉得美气得很,说他也懂些武术,只是晓得一点皮毛而已,不像胡老弟那样博大精深,但他对付十个八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接着,他又说笠僧年少英武,志存高远,不愧有“小岳飞”之称。
半农用食指蘸了水,在饭桌上写了四个好看的颜体字:
还我河山
笠僧一笑,随手拿起一根筷子,同样写了四个字:
反满复汉
两人对目相视,会心一笑。
七月的关中,天气像孩儿的脸,变幻多端,捉摸不定,时而艳阳高照,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时而阴雨连绵,雷电交加。
井勿幕第二次赴日本回国后,同盟会陕西分会势力大涨,除了学届之外,军人、刀客游侠、会党分子也积极参加进来,他主动让贤,李仲特被推举为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之后,勿幕往来奔走于山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以联络当地同志,钱定三、胡笠僧成为新军中的核心力量。
这时候,同盟会在南方的革命活动也搞得如火如荼,风起云涌。黄兴(克强)动员越南华侨中的同盟会员二百多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发动钦州起义。义军三战三捷,在马笃山大败清军。勿幕经四川,转赴东南几省,和黄兴、鉴湖女侠秋瑾等人联系,密谋准备举义。
勿幕回陕后,聚集了陕西同盟会的骨干李仲特、高又明等人,在西安大雁塔秘密集会,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由于大多数人不赞成“平均地权”的主张,决议改为“土地国有”。定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赴中部县(今陕西延安市黄陵县)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激发汉族同胞的民族精神,大家推选郭希仁、张赞元起草祭文。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有注解说:“皇甫谧曰,在位百一十一岁;骃案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桥山在黄陵县,黄帝陵因而就有了“天下第一陵”之誉。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五十二战,才一统天下,被诸侯尊称为天子,成为华夏第一帝。他倾毕生精力,为开拓人类文明之路,劳瘁心力耳目。我国最早之农业、畜牧业生产与舟车、房屋、服装、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发明创造,也开始于轩辕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轩辕黄帝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由于以上诸如此类的原因,他被称为“元祖”、“始祖”、“初祖”、“华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即由黄帝纪元开始。
黄帝长眠之桥山,遍植古柏,山环水抱,古柏参天。其状如巨龙,腾空而起,盘空而游。龙头昂起,尾扫东南,龙口大张,龙珠在颔(即黄帝陵)。龙头两侧各有一棵无叶古柏,酷似龙角直刺苍穹,人们称其为“龙角柏”。桥山览胜,天下奇迹。有诗赞“黄陵八景”,云:
桥山夜月聚风光,泪水秋风透体凉。
南谷黄花开晚节,北岩净石耐寒霜。
龙湾晓雾迷长岸,凤岭春烟接暖岗。
汉武仙台遗世界,黄陵古柏茂穹苍。
同盟会党人致祭黄帝陵,约了邻省在陕会员,一同前往祭祀,各省前往黄陵的有:陕西十六人,甘肃、山西各三人,广东一人,共二十余人。
所有参加的人,有的扮作猎户,有的找到官府开了证明或介绍,有的假借仿拓古碑的书法爱好者,带着一群化装的拓字工人前往。惟独僧人吴虚白以和尚身份云游到黄陵。这些人,大概沿了三原、富平、耀县,出金锁关这条路线去了黄陵。
到达黄陵后,立即作了周密安排,商定设立总管司一人、外巡司二人,内巡司一人,严密布置,以防风声泄漏。
九月初九这一天,一轮红日从东海喷勃而出,天地间被无尽的红霞染得通红,天气格外晴好。
众人上了山,上香祭祀,恭颂祭文,祭文中说:
惟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五年重阳日,玄曾孙某某等仅以香花清酒牲肴之仪,敬献于我皇祖轩辕黄帝之墓前而泣告曰: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乃圣乃神,允文允武,举修六府,章明百物。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诞,疆理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声教覃教,讫于四海。凡有血气,奠不尊亲。自是之后,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以禅让缉熙,汤武以征诛定乱。泊乎秦皇、汉武、明祖、唐宗,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万蛮,光宅九土。其间偶逢衰替,暂堕纲维,秽丑跳梁,蛮夷猾夏,然皆历时未几;族伏厥辜,弃被毡裘,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屡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振金瓯,澄清玉宇者,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佐启之也。迨至前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建州虏夷,乘我丧乱,驱其胡骑,入我燕京,,盗居我神器,变乱我亿冠,侵占我版图,奴役我民众。神州到处,遍染腥膻,文化同胞,备受压迫。剃发令下,虽圣裔犹莫逃;旗兵驻防,遍禹迹而皆满。又无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启耻未湔已也。且近年以来,欧美民族,对我环伺,各欲脔割大好河山,而满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国耻,殷忧之士,义愤填膺,近有执义帜而起者,粤东如陆皓东、郑士良、孙逸仙,湘越如马福益、黄克强,湘南如唐常才,均矢志盟天,力图恢复。某等升逢艰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筹方略,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政权,建立共和政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本众志成城之古训,建九州复仇之义师。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哀,威神扶佑,以纾民生之苦,以复汉族之业。某等不自量力,竭诚奉告,不胜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
祭典仪式隆重而朴素,与祭者本着“祭如在”(即祭神如神在)的精神跪伏黄帝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
献酒完毕,恭颂祭文时,人人落泪,有的呜咽流涕,有的放声大哭。
祭后,各人面容均似有无限心思。年龄最小的吴希真,竟三两天吃不下饭,可见所受感动之深。
从此,同盟会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祭扫民族祖先一次。每年祭扫时,必须有“告墓文”,也叫“誓墓文”,其主要内容是向祖先奉告一年中的活动情况,以表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表示决心保证完成未来的任务。如有违背革命意志者,应跪伏祖先灵位前,受主祭人当头三棒的严厉惩罚。
同盟会重阳节祭祖,兆示着更大的革命风暴的到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