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鞠嫂前去报案 陈浩住进大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徐海初他们就回到了吴家大院。
他们走进吴家大院的大门,就看见鲍老太家的房门前围了一群大妈和大嫂,走到跟前一看,鲍老太坐在房间的门口一把鼻子一把眼泪,哭得是伤心欲绝,从她那连说带唱的词里面,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她这一辈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了,前面两个都已经成家立业,实指望老来享福,没有想到这最小的女儿让他伤透了脑筋,这么大岁数还没有嫁出去,这叫她这张老脸往那儿搁啊!一想到这些,整日整夜的睡不着觉啊!现在倒好,大过年的,连人都不见了。
徐海初他们走到鲍老太家门口的时候,从楼上传来了东西掉在楼板上的声音,还不是一声,有好几声,先像是板凳或者椅子倒在楼板上的声音,接着是瓷碗或者脸盆掉到楼板上面的声音,声音是从吴校长家的楼上面传出来的。
有几位大妈大嫂也在陪着鲍老太掉眼泪,她们看到徐海初一行四人走过来,下意识地让出一个空挡来。
徐海初走到鲍老太的跟前:“老人家,您好好回忆一下,您女儿是什么时候不见的?”
“啊!你说什么?”
旁边一位大妈说:“这位老师,你声音大一点,老太太的耳朵背得厉害。”
徐海初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鲍老太这回是听清楚了:“这个讨债鬼是一月一号不见的。”
徐海初抬头看了看李正云,一月一号正是他们四个人搬进吴家大院的第五天,在他们发现了小屋秘密的第三天。
“这大过年的,会到那儿去呢?”
“鲍奶奶,她会不会到她哥哥姐姐家去了?”
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我已经打发人到扬州和无锡去过了。没有这死丫头的影子。”
“老人家,我看这样吧,您赶快到派出所去报案。”徐海初道。
“对,应该去报案。”
“已经一个多月了,报案是对的。”
“早就应该报案了。”
正说着,鞠大嫂走亲戚回来了,右手腕上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面有几条咸肉等农村土特产。
“我说要报案,可姑太不肯,姑太,我把东西搁在您这儿,您也别着急,我现在就到派出所去报案。”
鲍老太没有再反对,鞠大嫂一溜烟地跑出了院门。
在徐海初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吴校长回来了。
“吴校长,新年好。”皇甫文华道。
“同好——同好,新年好。”吴校长笑容可掬。
“吴校长,你来劝劝老太太吧!你的话,她是会听的。”
这时候,楼上又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音。
吴校长和徐老师他们打了一个招呼之后,走到鲍老太的跟前:“老人家,您不要难过,说不定,英子很快就会回来的。”
鲍老太大概没有听见吴校长的话,仍然不住地抹眼泪,而且好像哭得更伤心了。
“喵——喵——喵——”楼上突然传来几声凄厉的猫叫声。
“你们多劝劝她,多劝劝。”吴校长扔下这么一句话,便开门进屋,然后掩上了房门。
徐海初抬头望了望楼板,按照道理,鲍老太家也应该是上下两层,而且,鲍老太家的楼上和吴校长家的楼上应该是相通的,这件事情得问一问鞠大嫂。想到这里,徐海初向后院走去,其他三个人跟了上去。
四点钟左右,鞠大嫂回来了,互致新年祝词之后,徐海初将她请进了皇甫文化和刘小萌的房间。鞠大嫂已经报过案了,派出所的同志做了记录。
待鞠大嫂坐定之后,徐海初开门见山:“鞠大嫂,有一件事情,我想请教您。”
“说吧!跟我还客气什么啊!”
“鞠大嫂,鲍老太太家住的是楼下,还是楼上下?”

“我姑太住的是楼下,楼下就已经不小了,一共有里外两间屋子,你们有没有到吴校长家去过啊?形式和吴校长家的楼下一模一样。”
“那楼上呢?”
“楼上被封起来了。”
“为什么要封起来呢?”皇甫文华递给徐海初和李正军一人一杯浓茶,是刘小萌刚沏的。
“瞧我这记性,今天上午,有一个姑娘来找徐老师,一个蛮俊的姑娘,梳着长长的大辫子,在我家里面坐了一会就走了。”
“徐老师,一定是刘丹萍。”李正军道。
“小李,别打岔。鞠大嫂,你接着说。”
“说到哪儿了?”
“吴家为什么要把楼梯口封起来呢?”
“这谁知道呢?不过,凡是住在吴家大院的房客都是小户人家,像我姑太,她丈夫死得早,一个人带着三个女儿住在楼下,就已经够宽敞的了,如果是楼上下的话,那得要多少房租啊!”
“鞠大嫂,你姑太在吴家大院住了多少年了?”刘小萌将一个塑料盘子放在鞠大嫂跟前的桌子上,塑料盘子里面是瓜子和花生。
“说起来有些年头了,你们让我想一想——有十七八年了。”
“那么,你姑太家的楼上,现在是谁住啊?”徐海初问道。
鞠大嫂一边嗑瓜子,一边道:“上面是吴校长家住啊。听我姑太将,楼上面原来是隔开的,楼上楼下两个门住着两户人家,现在,楼上是通的。”
“吴校长家一共就两个人,楼上下,再加上你姑太家的楼上,住这么大的地方不显得空吗?”
“吴家这么大的产业,有条件谁不想住宽敞一些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吴家大院的第一进房子和吴公祠的房子全部都交给公家了,就剩下这一进房子和后院那几件不像样的房子,还属于吴家的私产。”
“那么,从你姑太家能爬到楼上去吗?”李正云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过去有楼梯,后来被拆掉了,楼梯口被堵起来了。”
徐海初猛喝了一口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鞠大嫂,你姑太的这个女儿,今年多大了,你以前好像跟我们说过,我们都记不得了。”
“英子过了新年该有三十三岁了。”
“你们住进吴家大院有三四年了,有没有发现这个英子有什么不对头的、让人感到蹊跷的地方呢?”
“这个英子有时候,说不见就人影子看不见帽顶子了,我姑太看都看不住,而且经常好几天都不着家,一个多月不着家这还是第一次,我知道的就这些,我姑太应该知道一些事情,不过,这老太太口风很紧,我们这些亲戚也不便过问。”
吴家大院和吴公祠一样,也是一个迷。
第二天——一九八五年的大年初四的早晨,八点二十分,面条店的伙计跑来说,有徐老师的电话。徐海初和李正军走出后院,直奔面条店。
电话是欧阳平队长打来的,他准备派位同志介入调查鲍小英失踪案,并以此为突破口,把吴家大院和吴公祠的闹鬼之事一块捎带上,他正在办另外一个案子,等案子了结之后,就介入到这个案子中来。这位同志叫李文华,是东门镇公安分局刑侦科的科长,请徐老师和李老师九点半钟左右赶到南门镇派出所。
九点二十五分左右,他们终于在南门镇派出所见到了李文化。经过一番商量,李文化当天下午就住了进吴家大院,身份是徐海初老师的同学兼朋友,以这种身份示人,既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入吴家大院,又可以名正言顺地染指吴公祠小学,目的只有一个,避免打草惊蛇,这也是欧阳平的意思。学校的假期还有十三四天,相信有十几天的时间,再浑的水也应该清得差不多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