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站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呼延玉这时总算明白过来,她长抒一口气,说道:“这么说起来,‘总军师’变得更可怕了,他不再只是个潘佞的首领,而是联合了更多的未知势力。这些势力虽然不归他所有,但他一旦找到几股势力的共同利益,就可以暂时调动这股力量。”
这一点,杨宗保在上次经历潘佞刺杀之后,就模糊的意识到了。当时他只是觉得被潘美连累的官员的亲族在整个神秘组织里,应该算不上主力。到如今,他才体会到对方同气连枝的联合方法。
这个人居然可以把各股势力调动得如臂使指,可见是个久居官场,对各方势力暗自角逐洞若观火的人物。朝廷中能够有这份资历与才干的人物,应该屈指可数才对啊!那么他们中的谁又是暗自操纵这一切的‘总军师’呢?
杨宗保接着说道:“这次官家封后,利益最为受损的当然是沈修援的势力。于是这个总军师一番运作,使得杨家和诸位忠直之臣,和官家刘修仪,三方处在极为尴尬的地位上。如此一来,朝中一直被寇相压制的实力;在军中一直觉得杨家太过显赫的势力;渴望沈修援封后的势力;与政事堂不和的枢密院,以及‘五鬼’;恨杨家入骨的潘佞都可以在这次风暴中获得利益。所以就算总军师不可以面面俱到的统帅所有势力,但是只要他先行发难,这些势力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放弃添上一脚的机会。”
杨宗保一口气将这次事件中的获利的七八方势力全部列了出来,才让呼延玉发现自己对目前的危机还是认识不足。
杨宗保说完之后,自己也陷入了沉思,相公们与官家如今是把杨家放在了风口浪尖上。官家会认为自己宠幸杨婕妤这么久,如今关键时刻居然跳出来争宠,简直不知抬举。
相反在政事堂的相公看来,杨家一门忠烈,杨婕妤颇识大体,文武全才,他们认为把杨婕妤推上后位是给了杨家莫大的荣耀,杨家应该会万分感激才对,杨家完全没有拒绝的道理。
呼延玉握在一起的双手紧了紧,问道:“如今杨家陷入了官家与相公们争锋的死局,我们应该怎么办?”
杨宗保看着她因为紧张而握紧的双手,抬手拂向那微蹙的眉角,说道:“也还没有到生死攸关的时刻,八姑姑在官家身边待了六年,官家与刘修仪应该最明白姑姑的无争之心才对。”
杨宗保伸手抚顺佳人眉角只是杨慎前世与妻子的习惯性动作,由于他正在思考解脱目前危局的方法,所以并没有想到他如今的动作相当的不合适。
他没想到,不代表呼延玉也没想到。她向后退出几步,秀眉一扬,狠狠瞪了他一眼。
杨宗保不好意思的收回扬起的手,不过在呼延玉看不到的角度,杨宗保的双手手指在背后促狭的作出各种手势。
杨宗保收回有些蠢蠢欲动的心思,说道:“其实这件事错在官家。如今朝中势力本就纷杂,官家在封后一事上已经隐忍多年,为什么不再策划一段时间呢?”
呼延玉好奇的问道:“为什么说错在官家呢?”
杨宗保说道:“小皇子已经满月,官家颁下那道旨意就是逼迫官员们站队?”
呼延玉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有趣的词汇,问道:“什么叫站队?”
杨宗保说道:“官家此时颁下圣旨,已经想到了中书省的反应。他是想借此机会让朝中所有官员在刘修仪和沈修援之间摆明立场,然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清洗了。梁固大人原先也是想顺着情意留在这里看能否帮忙的,可明白皇上的心思之后,也只能无奈的回府了。毕竟,此时留在天波府的,必然被皇上认为是站在支持杨婕妤封后立场上的。天波府联络三司官员的罪名,杨家和梁家可都担不起。”
杨宗保想到,刘修仪年近四十,还冒着风险生下官家的唯一皇子。大臣们却依然因为她的民间出身,而对这孩子的太子之位大加斥责,就算以前官家为了稳定,可以暂时忍耐。可到如今,恐怕连刘修仪也不忍让一个孩子刚一出生就被人看不起。

因此这次封后,恐怕连一向隐忍的刘修仪都积极参与了。古往今来,多少后宫夺娣惨剧之中,都是绝美超脱的人儿,但终究逃不过母子天伦,自己不争,为了儿子,也非争不可,最后争来个七尺白绫,香消玉殒。
想到这里,杨宗保叹息一声。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40岁的高龄产妇生子也是要面临极大的风险,何况是在这个血崩而死比母子平安概率还要高的年代。这样辛苦产下的孩子,才会越发的宠爱吧。
杨宗保说道:“只是这次,官家估错了一件事,就是王旦相公突然变聪明了。以往封后一事,都是王旦,寇准顶着脖子搬出沈修援和皇上硬扛。这次王旦相公话锋一转,将刘修仪的好姐妹,她在宫中最大的助力,我们杨家的小姐推到她的对立面上,就是斩断了刘修仪的一条胳膊啊。”
“好消息啊,好消息!真是想不到啊!”望月楼外传来顺哥儿欢呼的声音。
杨宗保不解的望向呼延玉,呼延玉说道:“我刚才打听清楚之后,就吩咐了杨顺。如果有什么新的消息,就来这里禀报一声。看来是有什么好消息了。”
杨顺屁颠屁颠的跑进来,喜笑颜开的说道:“七娘娘,少爷,杨婕妤这次封后八成能成事了。刚才传来消息,枢密院正使给皇上上了折子,希望皇上封杨婕妤为皇后。”
什么?皇上刚摆出让朝廷百官站队的姿态,代表军方的枢密院居然首先就站到了官家的对立面?
北宋天子设置枢密院,并且一律军机皆可不经政事堂,面奏官家。这样的体制就是为了让它和政事堂平起平坐,彼此牵制,毕竟势力平衡,官家才能垂拱而治。
以往朝堂之上,两者就算意见相同,都要变着法的抬杠。如今居然因为封后一事而口径一致,难道真是因为杨家在军方深得人心,所以枢密院正使才站在杨婕妤封后一边?
慢着,不对。杨宗保突然惊讶的从椅子上跳起来:“枢密院正使,好一个正使。顺哥儿,如今的枢密院正使可是王钦若?”
王钦若,北宋五鬼之一,因天书祥瑞,封禅泰山而得真宗宠幸。
杨宗保大脑里,闪烁着史书对王钦若的评价。王钦若可以说是真宗一朝的第一佞臣,整天蛊惑皇帝迷信祥瑞,排挤忠良,勾结奸党,形成五鬼。成为嫉恶如仇的寇准的头号打击对象。
正因为寇准欲除他而后快,反而成为了真宗重用他的契机。
北宋一朝,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官家优先考虑的是让两个中书门下平章事(北宋对相爷的称呼)彼此牵制。比如当年,赵光义即位之后,宰相卢多逊权柄甚重,而且机谋老练。赵光义自问搞不定他,就重新启用老狐狸赵普为宰相。利用赵普罗织陷害,最终毁掉了卢多逊的庞大势力。
当今官家本来也是这么打算,可惜两个宰相王旦,寇准相处却极为投契。王旦老练,寇准强势,两个人将中书门下统御得泼水不进。官家发现他二人简直就是一个鼻孔出气,更别说相互制衡了。
于是,为了保持朝臣的均势,官家只能重用与寇准死磕的王钦若。官家要发挥王钦若的最轻战斗力,自然要把他放到一个足够震慑王旦,寇准的位置上。思来想去,只有枢密院正使的职位才能让他有资格和身为宰相的寇准唱对台。
居然将掌握全**机的职位变为政治平衡的砝码,杨宗保也只能替北宋一朝的历代官家扼腕叹息。
这个王钦若可不仅仅只是个枢密院正使。与演义故事中的潘仁美就是朝臣中的潘美一样,王钦若也就是民间演义中屡屡陷害杨家,最后甚至通敌卖国的大奸臣王钦。这样一个臭名昭著,与杨家誓为死敌的人物,怎么会主动站在杨家一边呢?
PS:兄弟们提到的最近节奏太慢,我发现了,这几章的内政只是为了铺垫后面官场斗争的人物。梁固,马元方这些人在后续章节都很重要,可不是小龙套。我承诺五章之内,节奏快起来,十章之内,就飞快了。历史书,拿点耐心出来吧!请投票支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