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杀袁真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亦匡又取得了一次胜利,这看似是一场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胜利,但足以使他的反对者们为之寒心了,显而易见载沣对亦匡是无可奈何的,载沣的退让就是他们的退让,载沣的妥协就是他们的妥协,载沣的失败也就是他们的失败,现在他们能做的就只剩下摇头叹息了。
本来在亦匡的反对者中,善耆是一个中坚力量,这个人有能力有魄力,而且做事向来识大体,在众亲贵中独立特行,事事以王朝利益为重,但是因为他极力赞成立宪,积极推行立宪,因而遭到载沣兄弟的疑忌,得不到重用,备受冷落,无计可施。
他的孤立,也就是载沣等人的孤立,正是这种孤立造成了目前大清朝廷内部一片散沙的局面,以至于大祸来临之时,无人出头,徒由亦匡拨弄出一个袁世凯来兴风作浪,使袁世凯轻易就得偿所愿。
这对于大清是不幸,但对于中国却似乎是万幸,否则,武昌起义的成果很难说会不会有如此之大。
叶北开始经常在北京大清资政院出进,并由此认识了很多人。这个资政院是一个中央咨询机构,这里的人多没有什么实权,一部分是朝廷委派的,一部分是各省咨议局推选的,但他们都是全国有头有脸的士绅,或者有些名望,或者富甲一方,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关系网,委实不可小瞧。
这些民意的代表,有的是真正的立宪派,有的却只是些假立宪派,真立宪派又分两种,一种热切希望可以通过改革,富国强民,一种则是站在有产者的立场上,希望改革可以是自己的权益更有保障,合理发展,而假立宪派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附庸风雅,博取门面,以为进身之道,一种是什么都不懂,人云亦云,凑凑数而已。
叶北大概应该属于假立宪派,假立宪派的这两种人他样样有份。
叶北在这里除了偶尔发表一些见解,吓唬吓唬人而外,就跟着做些宣传鼓动,或者在上书的折子上签签名,起起哄,倒也无寂寞之虞,算是有了点正事。
因为这里都是些无所不知的能人,因此叶北从这里知道了很多事情,小到皇上百官的饮食起居,爱好性格,大到天下各处大事,朝廷及各省大臣的明争暗斗,简直包罗万象。
这些知识自然很有助于叶北处理跟各个方面的交往,以及更正确地判断各种情况,因此他拍往洹上袁府的电报一时间又密集起来,而且越发更居分量,使未来的袁大总统心花怒放。
叶北终于知道了载沣对付袁世凯的真相,并由此又一次看到了载沣的懦弱,和袁世凯的强大。
载沣要杀袁世凯固然主因是为了戊戌那件事,那一年因为袁世凯的出卖,使光绪皇帝从此被禁锢起来,一蹶不振,但更主要的是载沣等人看到了袁世凯不断膨胀的权力,和他在整个大清的影响。
说到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的事,叶北就很生气,他不气老袁,却气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人,老袁本就是一个站在新旧两派之间的骑墙派,他是没利益不干,以他的立场在变法根本无成的情况下,他怎么敢以区区的六千小站兵马,去跟荣禄的乃至大清的数万军队对抗,那不是找死吗?而你康有为是什么人?导师,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自称高风亮节,以天下为己任,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你撺掇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带着另几个更无权力的章京,仅凭着两片嘴唇,就公然跟实行了二千多年的制度,跟全天下大大小小的官僚旧意识的世道作对,到末了自己拍拍跑了,却让自己那些学生朋友去送命,做什么以血醒人的英雄,你他妈的什么玩意儿!
为什么就没有人骂他呢?他比袁世凯更应该被骂得狗血喷头!瞧瞧他说的那些话,说什么二品大员以上的每十个人杀掉二个,或者干脆把慈禧太后老妖婆杀了,则变法无有不成,你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你杀得了人家吗?人家能让你杀吗?本就人人自危,这倒好了,连那些赞同你的,还在观望的人都怕了,你还能干下去吗?他妈的,就没见过这样办事说话的!
袁世凯的告密使光绪的失败变得毫无悬念,光绪因之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这肯定没错,但人们传说光绪临死之前给载沣留了一张“杀袁世凯”的字条,却大抵是出于某种别有用心的造谣,没有人见过那张字条,连载沣本人也没有直认此事。这件事最有可能是载洵,恭王溥伟等谋袁最切的人编造出来的,为的是使他们的行动名正言顺,能获得最大的支持。

载沣上台之时,袁世凯的权力已经炙手可热,身兼数职,掌握有中国最强盛的北洋军事集团,用巨额贪渎遍买得全国八督十五行省的督抚大员封疆大吏,又将主管全国人事的庆亲王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其声势能量几乎已是在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这足以对朝廷对载沣构成无与伦比的威胁,使载沣等皇室成员栗栗危惧,坐立不安。
为了这个,为了报兄弟光绪之仇,载沣到了此时都不得不谋划除去这个绝顶大患,因此他的同党溥伟等人就先以“袁世凯是一个曹操刘裕一类的野心家”到处造谣,惊动人心,又令一些亲信抓住袁世凯的错误弊病轮番上奏弹劾,以便理由更为正当充分。
袁世凯早就害怕光绪之后会出现这种结果,所以光绪一死,他急忙就运动慈禧立亦匡的儿子载振为帝,不成又换了一个溥沦上去,奈何慈禧不为他所动,偏偏还是将光绪的侄子载沣的儿子溥仪确定了下来。
那慈禧是什么人?作为大清其时最高的统治者,她久历政场,她会看不出袁世凯的用心,看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她会不为了自己和大清的后来着想,听袁世凯的摆布?一方面醇王载沣一家与她是亲戚,多少年来关系密切,同气相连,一方面慈禧那时还以为自己还能多活几年,她还坐着垂帘听政的美梦,因此立溥仪这样一个幼年的孩子为帝,是势在必然。而且,溥仪的父亲载沣一向对她唯唯诺诺,这样的一个摄政王对她还不是形同虚设?
然而,慈禧没如所料,她在立了溥仪之后几天就死了,为了防止袁世凯有什么异动,她虽然预先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袁世凯调到京都做了军机大臣,但终于没有来得及动到他的根本。袁世凯为了避祸,自动辞去所兼他职,并把北洋交了出去,仅留下军机大臣和外务部尚书的职务(当然也是不得不为),又极力去讨好载沣,甚至劝载沣自己为帝,他好全力去辅助他,取得他的信任和谅解。这些都不管用,载沣还因为后面的事狠狠训斥了袁世凯一顿,骂他是大逆不道。
载沣是决意要杀他了,据说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他们要学康熙爷杀鳌拜的办法,也给袁世凯准备一条三条腿的凳子,然后等他在溥仪面前坐下时治他个君前失礼之罪,立刻格杀。主意是溥伟出的,刀已经拿到了溥伟手中,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的懿旨也已经请到,一切都准备停当,事已成了定局,可是载沣在这时却偏偏要去跟几个大臣商量一下,这一商量,便把一件十拿九稳的事情化为了乌有。
与袁世凯当时同为军机大臣的张之洞率先反对,说:“国丧在即,遽杀大臣,于理不合。”那亦匡更是危言耸听,说:“北洋六镇都是袁世凯的旧人,与他私交密切,你不怕引起大乱吗?”载沣先因张之洞的话拘泥不决,后又为亦匡的话吃了一惊,恰好这时有消息传来,说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正率兵往京城靠近,似有异举,这一消息登时唬得载沣惊慌失措,把全部的主意定见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若以亦匡的话为真,那袁世凯就更应该杀,将国家的军队化为私有,这不是谋反是什么?这样的人能留吗?国家大计与国丧相比孰轻孰重,又岂可因此而废?张之洞的话非不为大清计,乃出于没认清袁世凯,有唇亡齿寒之想,载沣又哪里想得到?其时的大清,杀袁世凯天下必有反对,但未必就会群起而反,仅北洋六镇也未必成事,就是北洋六镇也不可能都如段祺瑞一般,造反的事情另一个北洋实力派冯国璋恐怕第一个就会出来反对,这观他以后的行事就可以知道,袁世凯未杀,敢有人言,杀了则不乏顺风转舵,但求自保者,为大清计,载沣实错失了一个良机,徒留下后半生的遗恨。
袁世凯命是得以保全了,但终于被以足疾为名贬回老家了,袁世凯怕朝廷有变,几乎一天都没有停留,急急忙忙就跑了。临走,他还怕后面仍旧生命不保,直到英国大使朱尔典亲自向他保证,他的命可以无虞,他才略略松了口气。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