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婆”施教嘉言懿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大房屋里(夜/内)
金菊和妈妈在一起。
金菊:“妈妈,下学期我就要上六年级了,明年就要上中学。‘周南’中学的学费很高,父亲不给学费怎么办?”
母亲:“他敢!他不给学费,我就跟他拼了!”
金菊:“不,我想转学。”
母亲:“往哪转?”
金菊:“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小学部。听人说,小学部毕业生成绩前十名可以免试进中学。”
母亲:“人家能收你吗?”
金菊:“最近要招插班生,我去试试。”
2.长沙,古稻田,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日/内)
【字幕:。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几个考插班生的女孩子站在教务处办公室。
“金菊!”一个老师喊到。
金菊:“来了!”
老师:“你考试合格,到六年级上课。”
3.庭院(日/外)
金菊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在庭院见到妈妈。
金菊:“妈妈,转学成功了。”
母女抱到一起;笑着;金菊不断地跳跃。
4.周南学校校门外(日/外)
金菊在“周南”校门外。深情地注视着校园。四年愉快的学生生活,萦绕心间。就要离去,恋恋不舍。
【叠印画面:舞蹈“葡萄仙子”、加入国民党、孙中山逝世、记读书笔记、跳级……】
5.省一女师教室(日/内)
附小六年级教室。班级任老师站在讲台上,叫道:“金菊同学!”
金菊站起来,应道:“到!”
两个人相互看着,都感到意外。
【画外音:他们都是国民党员。上次悼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时,他们在岳麓山树林里和在其他地方开会时见过面。】
两个人都点点头,会心地笑了笑。
老师:“请坐。”
6.班级任老师办公室(日/内)
班级任老师向金菊交代发展党员事宜。
老师:“金菊同学,我准备在省一女师附小扩建一个国民党区分部,在咱们班建一个党小组。你负责发展几个党员。”
金菊:“有发展对象吗?”
“有。”老师把名单告诉了她。
【画外音:国民党区分部扩建之后,金菊被选为宣传委员。】
7.长沙街头(日/外)
【画外音:北伐军进军湖南,为迎接北伐军,省一女师的学生在区党部的发动下,开展了宣传活动】。
金菊带领四、五个女学生在街头讲演。
金菊:“……国民革命军就要北伐了,北伐的目的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对内打倒军伐,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建立民国政府。不进行革命,中国就要亡国。为了拯救中国,大家都要动员起来,迎接革命军。……”
围观的群众有来的,有走的,有的在议论。“又要打仗了。”“打吧,反正是老百姓倒霉。”“没听说吗?广东革命,湖南死人。”“革命能不死人吗!孩子们讲得好,中国就是要革命。”
8.农村打谷场(日/外)
星期日。金菊和同学们到市郊去宣传国民革命军北伐。在打谷场上,一群孩子和一些老人在听她们演讲。
9.农村农家院(日/外)
金菊和同学们宣讲完了,一个老人把她们领到自己家院中,让她们喝水、吃黄瓜。
临走时,金菊把几个铜板放到老人家门旁的一块大石头上。
10.学校校园(日/外)
小学毕业典礼之前,学校贴出告示: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为了均衡发展各县的教育事业,取消本校小学毕业成绩前十名免试升入中学的优先待遇。升入省一女师一律考试入学。省内各县,每县录取两名。
11.学校礼堂(日/内)
毕业典礼会场,横额:《省一女师小学部毕业典礼》。
徐特立校长讲话。
按考试成绩名次发放毕业证书。第七名是金菊。
徐特立校长熟识地看着她,把毕业证书交到金菊的手中,亲切地说:“金菊同学。”金菊高兴地应道:“到。”她给校长深深地鞠躬后,轻快地跑回到自己的座位。
金菊看着毕业证书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还有校长“徐特立”三个字。
12.大房屋里(夜/内)
金菊在妈妈屋里。
妈妈:“小学毕业考第几?”
金菊:“第七。”
妈妈:“啊,考了前十名。那就可以自动升到中学了!”
金菊:“妈妈,不行了。”
妈妈:“怎么啦?”
金菊:“省教育厅通知,为了均衡发展全省教育,取消了本校的小学毕业生前十名优先升学的规定。”
妈妈:“那就参加考试嘛!你怕啥!”
金菊:“万一我考不上省一女师可咋办?中学可就念不成了。”
妈妈:“不会吧。”
金菊:“为了保险,我先报考‘周南’中学。”
妈妈:“也好,去考吧。”
13.二房屋里(夜/内)
二房和父亲谈话。
二房:“小菊小学都毕业了。你不是说让她们娘俩回浏阳乡下老家吗,什么时候走啊。”
父亲:“明天我就去说。”
二房:“早走一天早清静一天。”
14.大房屋里(晨/内)
第二天早晨,金菊到“周南”去考试报名前,来到妈妈屋里。
金菊:“妈妈,我去周南报名考试去了。”
妈妈:“能允许报名吗?”
金菊:“没问题。我已经事先联系好了。”
妈妈:“好!这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妈妈操心。”
金菊跑出屋之后,父亲走了进来。
父亲:“小菊毕业了,你们娘俩回浏阳老家得了。”
母亲:“烦我们了!回老家?我不是老早就说过吗,你等着吧。”
父亲看妈妈态度生硬,没有再说什么。
15.“周南”校园(日/外)
【字幕:一周以后】
学生们都在看中学考试录取榜。金菊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再看一遍,还没看见。她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心嘭嘭地跳了起来。“能没考上吗?”她自言自语,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啊!”金菊大声喊了起来,周围的同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向她走来。她两手捂住胸口,脸上露出笑容。
同学甲:“怎么啦?”
同学乙:“考上了。”
同学们:“祝贺你,金菊,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念书了。”
16.大房屋里(日/内)
回到家里,金菊高兴地扑向妈妈,抱住了妈妈的大腿。
金菊:“妈妈,考上了!”
妈妈:“好,好,我的好女儿。”妈妈的脸上,快乐中透出一丝忧伤。问:“学费多少?”
金菊:“比二姐的教会中学要少一点吧。(妈妈叹了一口气。)怎么了?妈妈,是不是怕父亲不给学费?(妈妈看着她,没有吱声)妈妈,省一女师我也报名了,你放心,我能考上。”
妈妈说,“真难为你了。”
17.金菊寝室(日/内)
【画外音:夏日炎炎。在备考中挣扎的金菊,终因疲劳过度,病倒了。】
金菊一边喝妈妈给熬的药,一边复习功课。
18.省一女师校园(日/外)
【画外音:金菊带病参加了省一女师的升学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被录取了。】
在省一女师新生录取榜前,金菊一眼就看到:浏阳县,第一名金菊,第二名王庶熙(即后来的电影演员王人美)。
19.大房屋里(日/内)
从学校回到家,金菊兴奋地来到妈妈屋里。
金菊:“妈妈!我中状元了。”金菊极度兴奋地喊着。妈妈呆呆地看着她,一下子把她搂到了怀里,流下了两行热泪。
金菊又说:“妈,别对他们说我考上省一女师了。你偷偷地给我准备行李,衣服,脸盆、漱口盂,吃饭的碗、筷就行了。”
妈妈会心的笑了;她理解女儿的心思。
20.庭院(晨/外)
省一女师开学了。早晨。金菊背着行李,手里提着网兜,故意大摇大摆地从屋里向大门走去。
父亲奇怪地问妈妈:“她这是干啥去?”
母亲:“上学去!”
父亲:“什么学校?”
母亲:“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妈妈故意把声音提得高高的。父亲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无奈。“星期六放学一定要早点儿回家。”妈妈又叮嘱一声。

21.省一女师校园(日/外)
在校园里,金菊向自己班的教室走着。迎面过来了徐特立校长。
金菊给他鞠躬。
徐特立哈下腰,问道:“金菊?”
金菊:“是”。
徐特立:“金菊同志,你在哪里加入的国民党啊?”
金菊:“在‘周南’。”
徐特立:“国民革命的宗旨知道吗?”
金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徐特立:“三民主义是什么?”
金菊:“民族、民权、民生。”
徐特立:“很好。你是从‘周南’来的。‘周南’的办学宗旨还记得吗?”
金菊点点头,说:“‘救国图存,启迪民智,解放妇女’”。
徐特立:“我们省一女师也要遵循这个宗旨。我们要实现教育救国,也要像‘周南’那样,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平等意识,科学客观意识和开放前瞻意识。我们要破除封建礼教,追求真理。不光学习要好,还要锻炼身体,身体也要好;还要修身养性,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金菊仰头看着校长,注意倾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
徐特立:“我跟你讲这些,因为你是中国国民党员,是希望你在同学中发挥模范作用。用功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金菊:“我记住了。”
徐特立:“好,去吧。”
校长看着金菊轻盈飘逸的身影,笑着回到办公室。
22.学生宿舍(夜/内)
就寝铃声已经响过。
女孩子们像麻雀般的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不绝于耳。
靠门口的一个学生突然用大家能听得到的低低的声音喊到:“‘外婆’来了!”顿时鸦雀无声。
徐特立校长手提马灯,蹑手蹑脚地进来,巡视一番,又轻轻地走了。
23.大房屋里(傍晚/内)
星期六,金菊穿着校服——灰布上衣、黑布裙子,脑后梳一个鬏,回到家里。
金菊给妈妈讲快乐的学校生活。
二姐听到后,也过来了。“哎哟!‘周南小姐’变成‘稻田外婆’了。”二姐摸摸金菊脑后的发鬏,笑了起来。“听说你们的‘外婆’对你们施行温柔敦厚的‘诗教’,把他写的诗给我们念几首。”
金菊:“校长经常用诗来表扬或批评学生。‘外婆’每天晚上都要亲自巡视学生寝室,总是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批评女生就寝说话,出入动静大,就写诗一首。”
二姐:“快念念听听。”
金菊:“脚尖踏地缓缓行,深恐眠人受我惊;为何同学不相惜,不出嘻声即足声?”金菊模仿徐校长的声调和姿态,逗得妈妈和二姐哈哈大笑。
二姐:“还有什么?”
金菊:“校长勤俭成风,连掉在地上的小粉笔头都随时拣起来,有人笑话他,他又写诗:‘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细算人。’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又写了一首:‘女子智力何曾弱,十二三班作例观;学算刚刚三载半,几何三角一起完。’”
二姐:“‘徐家外婆’真是名不虚传,以自己的嘉言懿行,潜移默化,既身教且言教,是名副其实的好‘外婆’”。
金菊:“为了筹措学费,大年除夕出去借债,回来用开水泡冷饭吃,美其名曰:‘特别年饭’。”
24.教室(日/内)
【画外音:“五卅惨案”后,高年级学生彭涟清、李慧、彭媛华,号称“稻田三杰”,办了一个小刊物——《心潮》。金菊是热心读者,也是刊物的撰稿人。】
金菊坐在教室里,正在看新的一期《心潮》,上面有她写的文章《女性应自强》。
同学阿曾从外面进来。问道:“看啥呢?”
金菊:“新出的《心潮》。”
阿曾:“又写文章了,你是期期落不下。别看了,打球去。”
两个人走出教室。
25.校园(日/外)
出了教室,两个人向篮球场走去。
阿曾:“校长表扬仇伯箴体育好,又写一首诗:‘人人共道伯箴强,一跃先登上女墙;倘使女儿皆若辈,立将衰弱转强梁。’”
金菊:“校长就是一个无私无畏的大蚕茧,蕴藏着永远抽不尽、诲人不倦的‘诗’”。
阿曾:“说得好!真不愧为‘大文豪’。”
两个人来到球场边。一个拍球的高个女生看见她俩过来,喊道:“快下场,就等你们俩了。”
26.篮球场(日/外)
阿曾是投球强手,金菊是中锋,两人配合默契。金菊右手拍球,两眼巡视四方;只见阿曾跑向篮下,金菊疾速把球传过去,阿曾接过球,三步上篮。“进啦!”场外高喊起来,热烈鼓掌。
徐特立校长也站在同学之间,边喊加油,边鼓掌。
27.湘江岸边(傍晚/外)
金菊和阿曾向湘江走去。
金菊问,“‘稻田三杰’非走不可吗?”
阿曾:“不走不行了。她们三个反军伐,在赵恒惕那里已经挂号了,要抓她们三个。”
金菊:“她们去北平是‘外婆’安排的吧?”
阿曾:“是,‘外婆’让她们提前毕业,推荐她们到北平去考大学。”
徐特立校长和十几个学生站在江边。江中一条小船,上面站着“稻田三杰”。江岸上的人们对划向江心的小船上的三人招手。
金菊和阿曾沿着江边、跟随小船摇晃着手臂向下走去。船上三人也向她们频频招手致意。
夜幕降临,小船在暮霭沉沉的江面上消逝。
28.长沙,教育会坪(日/外)
【画外音:1926年7月。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攻占长沙。之后,北伐节节胜利,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10月占领武昌。】
万人《庆祝北伐胜利大会》。
金菊参加了男、女一师合唱队,在台上高声歌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29.“普天春”剧场(夜/内)
晚上。北伐军“血花剧团”演出文艺节目。省一女师全校师生观看演出。
30.长沙街道(夜/外)
“雪花剧团”演出散场后,金菊和阿曾在星空下手挽手回学校。
阿曾:“金菊,你师范毕业打算教书吗?”
金菊:“不,我想考大学。你呢?”
阿曾:“我也考大学。我还想考军校。”
31.长沙街头(日/外)
天上下雨。金菊和几个女学生冒雨向商家店铺募捐,支援北伐战争。
在一家商店前,金菊对店主说,“老板先生,我们是省一女师的学生,为支持北伐战争,进行募捐……”
老板对一个伙计说,“拿去。”
一个伙计拿来钞票,老板从伙计手中接过来,塞到一个同学举着的纸糊的募捐箱里。
金菊:“谢谢!”同学们又向另一家店铺走去。
32.省一女师校门口(日/外)
雨,还在下。徐特立校长打着伞站在省一女师校门口,迎接出去募捐的同学们。
金菊和几个同学抱着募捐箱,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向校门走来。
徐校长:“同学们,辛苦了!”
一个同学举起募捐箱,让校长看,高兴地说:“快装满了,校长。”
徐校长:“好,好。快回宿舍去把湿衣服换了,别感冒了。”
同学们叽叽喳喳地笑着跑进了校园。
33.省一女师校园(日/外)
【字幕:1927年2月】
寒假刚结束,阿曾找到金菊。
金菊:“寒假过的好吗?”
阿曾:“好。我要走了。”
金菊:“上哪儿去?”
阿曾:“我考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了。”
金菊:“要去当兵呀!”
阿曾:“是,革命嘛,就要真枪真刀地干一场。”
金菊:“我真羡慕你,祝你成功。”
阿曾:“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会有期。”
34.长沙火车站(日/外)
金菊送阿曾去武昌。阿曾从车窗探出头来向外招手。金菊目送着火车缓缓离开站台,向远方开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