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刻花手与八珍席(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饮食文化来说,中国的菜肴博大精深,不但讲究色、香、味,而且追求形、声、器,这乃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六美”。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谈: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方人只知烹调一道,奉法国为世界之冠,乃至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
而中国烹饪的精华——八珍席,其烹调技艺简直就是出神入化,无与伦比。
本来赫五爷心情并不高,只想着随便做出几道菜来也就罢了。哪里想到在见识过四福的刻花手刀艺之后,竟然激起了骨子里的血性,似乎要证明自己宝刀未老,亲自披挂上阵上演了这么一出美妙绝伦的厨艺展示。
由于八珍席系数赫五爷绝技,言若海一行人在灶上也帮不上什么忙,而四福也仅仅是舞舞菜刀,真论起烹饪、炒菜,他也递不上招,几人相约便索性坐在客厅里等候。
灶上仅仅留下赫五爷和大师兄张大民。张大民一心想要见识八珍席绝技,自是说什么也不离地儿。
再者,虽说赫五爷身经百战,这种宴席对他来说不在话下,但毕竟岁数不饶人,也就仅能坚持几道大菜罢了。
留下张大民,正好给自己打个下手,只要自己在旁边掌眼,凭借张大民的厨艺,应该问题不大。
吴妈按照唐英的吩咐,在客厅里摆了张大圆桌,上面还铺了红绒布,专门用来摆放即将出锅的八珍宴。
八珍上席之前,走了七八道精致的凉菜。这凉菜自是出于张大民和四福之手,那雕刻精美的各种拼盘,看得人的确赏心悦目。
没等一会儿,就开始起热菜了。吴妈像是一个尽职的服务小姐,穿梭于厨房和客厅之间。
菜一上桌,便引来一片啧啧的赞美声和倒吸凉气的声音。
每道菜还有一个美妙的名儿。熊掌叫“南极星辉”,驼峰叫“五岳朝天”,还有什么“龙凤朝天”、“孔雀开屏”、“凫泛瑶池”、“四海上寿”、“叶底鸳鸯”、“玉钗飞燕”、“五牛吐金”,甚至于连汤都有一个很讲究的名字——“八仙斗宝珍珠汤”。
先不说每道菜的色香味,单说这些菜名,就让言若海他们开了眼,更是挑剔如四福,也不得不连竖二十多次大拇指。而身为服务员的吴妈在遭遇这个景致的时候,更是不禁拍起了巴掌。
没有人动筷子,因为这些菜实在太精美、太漂亮了,像是一副风景画,又像是一件艺术品,叫人根本舍不得把它吃进肚子里。
“名不虚传啊,赫五爷的功夫,真是名不虚传!这些菜简直就是美妙的艺术品。文化,对,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啊。”言若海心里赞叹着。
而厨房里,这会儿跟客厅的热闹气氛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灶火熊熊,油烟四起,炒勺铿锵,香味飘逸。三四个灶眼,全部占满,赫五爷神情若定,指挥着张大民忙这忙那,好像生就把张大民当成了徒弟使唤。
除了几个主要的大菜由他亲自掌灶外,更多的他还是把操作机会让给了张大民。
这种机会难得,虽然张大民并没有拜师,赫五爷也没说收徒。可这场景,又何尝不是一种绝技的传承。
珍惜!对,是珍惜。张大民的心里现在只剩下这么个想法,不知不觉,他已经在内心深处把这位老人上升到了“师父”的高度。
为了能让“师父”满意,他益发地去卖力,去大显身手……
看到这个场面,言若海突然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阵毫无来由的感动。那种从心室内轰然喷发的强烈感动……
传承。自己见证了一门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精巧技艺的传承!是的,是一种由老及少的传承,待老人作古,还有一批朝气蓬勃的......
青年人将这门技艺重光于天下!一代代、一世世的传承下去!
即使时间流逝,依旧能傲然挺立于世!
至于四福亲尝了这桌八珍席后,是否会履行诺言;至于这桌八珍席到底有多么美味?!
言若海已然不在意了,只是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擦过眼角……
※※※
“我们去哪?是要开始烧制了么?”唐英几人跟在四福的身后。
“拜祖师!”火头三的神色在这一刻竟无比凝重。
民间习俗,凡窑业包括一些砖瓦窑都会非常虔诚地奉祀和祭典天神——太上老君。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当年烧窑完全靠经验把握,烧坏窑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封建社会,人们思想愚昧,为了把窑烧好,只好求助于天,听天由命。甚至相传有个别窑主每窑装进一双童男、童女,用以祭窑。

这在现代人眼中看来实在愚昧。可毕竟这是上千年遗存下来的传统,窑工们的信仰所在,倒真不容易分清其好坏。
每一个时代,甚至于不同的窑口所奉祀的神仙都不大一样。
不知道南怪这里奉祀的是哪位?是老君?还是十二金仙中以炼器闻名于世的云中子?
火头三将手中的香分发给众人,七人毕恭毕敬地持香跪拜,三参三拜。
这是一个很简易的拜神祈祷仪式,简易到言若海四人连所拜何人都没看清楚,仪式便结束了。
好奇心作祟,四人不约而同地往前方供奉的牌位跟前靠了靠,再靠了靠,嗯,看到了……
“我×!”就像是有人往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四人同时迟登了一下,继而刹那间脸部表情异常精彩。
其中尤以唐英的脸上最为丰富,时红时绿,好不精彩,显然气得不轻。
“别愣在这了,跟我走。”多师姐脸色缓了缓,看到几人脸上的表情,压抑不住想笑出声儿来。
你当拜得是哪位大神?大清乾隆爷手下御用造假师;陶瓷史上最有天赋的窑事天才,唐英是也。
可想而知,当几人看到刚才毕恭毕敬跪拜的神位上写着“唐英”一名的时候……
※※※
“拉坯、印坯是定窑成型制作的主要方法。拉坯成型属于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在唐代如此,在当代也理应如此,尤其是宋代仿品,更应该如此。拉坯,便要借助拉坯机。”多师姐伸手一指,“这就是由师父仿制的宋代拉坯机。”
顿了一下,多师姐略带些遗憾道:“可惜,今天我们无法见到宋代瓷窑拉坯机的形状和制作工艺的图纸和记载,所以只有凭空想象……”
言若海点了点头,南怪作仿的精髓,便是——还原。
不仅仅要还原当时的烧成环境,更要还原当时所用的器物工具。甚至于大到窑炉,小到一把刻刀,都要进行精确的还原仿制。
可拉坯机的设计、创新在过去瓷窑数百年生产史上肯定有所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在提高转速和保证成型规整度上将会不断注入新的设计思维。
这种东西哪里能如此轻易便仿制出来?!
话虽这样说,言若海还是定睛朝拉坯机看去。
这部拉坯机只有一个轴承,上部为木质轮盘,从轴承底部引出一条传送带套在另一方,约三米左右的摇动立杆。
很明显:这是采取两人合作的辘轳车!
辘轳车?!
言若海心中一动,经过时代的变迁,宋代的辘轳车是个什么样子,现代人根本无从获悉。
可曾经生活在大明王朝的言若海却十分清楚,眼前这个仅仅凭借经验和推测仿制出的辘轳车,已然得其精髓。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宋代没有现代的机械优势,但其拉坯辘轳,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甚至于比现代一些民间粗瓷窑场的辘轳,其......
使用性能恐怕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南怪竟然凭借经验和主观推测就把它造了出来,足以见得她在烧制方面的深厚造诣。
“印坯主要用来制作一些器形不规则,样式多变、复杂的器物,比如孩儿枕或是剔花枕。类似于盘、碗这类器物,大多都采用拉坯。”多师姐吩咐唐英几句,将泥料放在轮盘上,将实际操作展示给四人。
看了会儿,言若海已然把握到这部辘轳车的原理所在了:它是靠人摇转立杆,使传动带旋转以牵引辘轳车转动,这样就可以使轮盘转动。
不过,很显然,这种两人合作成型,需要配合的默契。至少要求摇杆者懂得拉坯,甚至会拉坯。以使在摇杆快慢速度掌握在最佳程度,根据成型需要传递其适应的轮盘转速。由慢到快,再由块到慢,都需深谙拉坯技术原理。
其次,还要求拉坯的会摇杆,明白摇杆传动速度及其转数,以便指挥摇杆工人而利于操作。
因为唐英是新手上路,所以只是一味听多师姐吩咐。多师姐说,加劲儿摇,他就使全力摇动,多师姐说慢,他就放缓摇。
所幸多师姐的拉坯技艺高超,否则这种技术活儿,靠唐英这种半吊子肯定早早就歇菜。
“辘轳车转动要求是,从快到慢或由慢变快都需要渐渐地有序过度。最忌时猛时缓、猛摇猛停。”多师姐最后补充道。
四人点点头,这是个很浅显却又很容易被人忽视的道理:就像是高速公路奔驰的跑车,一旦出现急刹车就会造成事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