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阿哥夺位无望(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接上文)
当时康熙正从热河返回西郊的畅春园,不巧的是,胤禩养病的园子正好在热河到畅春园的必经之路上。于是,康熙先传旨给料理胤禩病务的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若阿哥病笃失音,不省人事,则可令迁移。著诸皇子议奏。”康熙的意思是要把胤禩移回城里府中,怕万一在回畅春园的路上,胤禩不巧死掉了晦气。为此,康熙还“星夜遣三阿哥”前去察看胤禩的病情。
康熙避免晦气的念头并不是任意猜测,他自己曾给儿子们说过:“汝等皆系皇子王阿哥,富贵之人,当思各自保重身体,诸凡宜忌之处,必当忌之,凡秽恶之处,勿得身临,譬如出外,所经行之地,倘遇不祥不洁之物,即当遮掩躲避。”
诸皇子讨论的时候,胤禛建议将胤禩移回城中。胤禟听后,当下就跳起来愤怒的说:“八阿哥今如此病重,若往家中,万有不测,谁即承当?”诸阿哥一听,不敢作主,赶紧回报康熙。康熙很不高兴,说“八阿哥已不省人事,若欲移回,断不可推诿朕躬令其回家”。
虎毒尚不食子,无情最是帝王家。康熙以自己为重,不顾胤禩的死活将之移回府中,还推卸自己的责任,做得未免有点太过分。后来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便趁着胤禩病愈的机会,恢复了胤禩的俸银俸米,并特意派人询问他病后想吃什么,康熙说:“朕此处无物不有,但不知与尔相宜否,故不敢送去。”
作为天下最大的皇父,康熙居然用“不敢”二字,胤禩那敢承受,又拖着病体到宫门内跪求免用此二字。康熙却又反过来责备他“往往多疑,每用心于无用之地”,“于无事中故生事端”。这就叫,话不投机半句多,皇恩之情比纸薄。当时的胤禩,他怎么做总归都不讨好。
胤禩的为人到底如何?康熙何以对他存在如此大的芥蒂和疑心?这问题颇值得研究。应该说,胤禩生性聪慧,天赋极高,这点无可否认的,就连后来雍正也说他“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甚至承认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相当”。胤禩常被人称赞“朴实、正气”,广有善缘,其待人处事之风,确实比其他阿哥强很多。毕竟,康熙朝的多数满汉大臣和皇族宗亲都愿意与之交结,这应该不是靠单纯的笼络和曲意结党所能换来的。
但在康熙的眼里,胤禩太柔懦,太会邀结人心了,甚至根本就是假仁假义。譬如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去世,允禩极其悲痛,祭奠也极其丰厚,而且胤禩“百日后仍用人扶掖而行”,并一直在家供奉其母妃容像。但康熙曾经指责他是在“沽取孝名”,因为有人举报他背后却偷偷的酗酒。而且,据说“扶掖而行”也是做样子,其实是九阿哥胤禟出的鬼主意。

康熙以仁孝治天下,其实是外儒内法,他并不喜欢一味仁义的皇子,而是喜欢刚毅果断的阿哥。胤禩连老婆都怕,做事太柔仁,有恩无威,显然不是合适人选。就像他指责那些公推胤禩的大臣们时说的,你们想把胤禩弄上去,好受你们摆弄吗?所以,大臣们越是向着胤禩,康熙便越是狠狠打击胤禩。
当然,也不能排除康熙为了皇位永固而有意为之。康熙恐怕是担心万一自己真的遭遇不测,胤禩顺利上台的话,恐怕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弄不好会像明朝的那些皇帝一样,为群臣所制!从太子两度被立和胤禵得罪康熙反被加功晋爵的情况下看,康熙心里还是偏爱那些有胆识、敢做敢为的阿哥。
问题还不仅仅于此。事实上,康熙对胤禩的态度和指责,曲多直少,有时候根本就是不讲道理。由此可见,康熙除了不喜欢胤禩的秉性外,最关键的是他不愿意看见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威胁到自己的皇权。要知道,康熙独断专行了一辈子,他无法接受、更无法容忍有人超越他自己的威望,譬如前一次众大臣公推接班人,在康熙看来,这无疑是一次示威,甚至是一次逼宫。
所以说,在**社会里,得人心不如得君心;越是得人心,就越是不得君心,就会越被忌恨,也就越倒霉。毕竟,只要康熙还有一口气在,天下就是他的,太子不行,胤禩更不行!子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诚哉斯言!
在随后的几年里(康熙五十六年到六十一年),胤禩每年都随同康熙巡幸热河,五十九年和六十年还随同到木兰围场打猎,父子两人的关系比较平静。不过,当时的胤禩已经是备受打击,人心思变,“八王党”的一些干将们也已经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成了昨日黄花,有的甚至已经改弦更张。另投门户了。如果说胤禩还有一线希望的话,则在于尚得人心,但人心易变,这东西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下一节:《八、十四阿哥异军突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