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两个孝子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个孝子是王祥。
这个王祥似乎应该比李密更出名,因为那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家喻户晓,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他。
王祥历朝三代,汉,魏,西晋,他在东汉末年曾隐居二十年,之后出仕,到晋朝时官至太尉,太保。他是二十四孝之一,以孝名著称于世。王祥年幼丧母,想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惧内无能之辈,只能任由他的后母虐待他,却不管不问。王祥这个人很特别,后母越对他不好,他越对她恭谨,她有病,他也如李密对祖母一样,衣不解带侍奉左右,汤药必先尝而后献。这还不算,有一次他后母想要吃鱼,他竟跑到冰冻的河面上,脱光衣服,躺上去,想要用身体的温度融化冰层,以求得到鲤鱼。居然还真有效。王祥躺着躺着,那冰层忽然就裂了,有鲤鱼就从里面蹦了出来。而且还是双鲤,王祥高高兴兴的就提着它们回家了。
这段故事不知是怎么来的,如果真有其事的话,那王祥一定是个傻子,只有傻子才会想出这样的方法,有这样的行为。人的体温足以融化河冰吗?人冻不冻死先不说,你化开了冰,就一定有鲤鱼吗?鱼是这样捉的吗?
提倡这样的孝道不但是不近人情的,也是愚蠢的,可笑的。
可是王祥显然不是傻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心机很深的虚伪之徒,希望靠此获取后母的欢心,赢得世人的同情和赞誉。
我这样说是有理由的。
王祥家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果子很好很多,他的后母让他负责看守,王祥很尽职尽责(他不敢不尽职尽责),一到了风雨天就什么也不干,只抱着那棵树哭。这也是人们称赞王祥至孝的理由,大概是说王祥因为后母爱惜这棵树,因此怕这棵树被风雨所毁,让后母伤心,才这样做的。
这同样不近人情,这王祥还是个人吗?至于吗?何况后母还如此待你?要我说他恐怕最可能的是怕树毁了,遭到后母更多的虐待,因此吓哭了吧?也是在借这棵树发泄自己的怨恨冤屈。
这同样是博取同情的虚伪手段。
一个在虐待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理会是健全的吗?会没有任何影响吗?王祥是一个天生的圣人吗?
只有圣人才会有这样的心胸,这样的行为。
一个不近人情,远远超出人性行事的人,难免让人怀疑。
这样的理由当然还不足以服人,大家再看他以后的作为。
王祥最终终于感动了他的后母,据说他的后母最后竟跪下来向他请死,——该有这样的结果的。
其后汉末遭乱,王祥和后母兄弟等人避到庐江,在那里隐居了二十余年,这期间仍是极尽孝道,包括到后母死去后的孝道,把孝道算是发挥到了极致。
史书上尤其对他后母死后的行孝着墨较多。
其后,王祥的孝名终于使他得到了别人很难得到的很多东西,在耳顺之年应招出仕,累迁到大司马,到曹髦时代的位列三公。
未闻王祥真有哪些大的能力,大的作为,这基本都是拜孝名所赐,历史上靠孝名取得如此大成果的大概仅此一人。
一个时代尊崇什么样的人,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人,这其中不乏沽名钓誉者。
曹髦对王祥是尊崇有加的,以师事待他,因此曹髦被杀,王祥是该“涕泪交流”的。王祥一“涕泪交流”,就使大臣们“众有愧色”,可见大臣们都不如王祥老到,你既然对曹髦如此忠心,如此好,为什么不学人家王经陈泰呢?

应该要求他跟王经陈泰一样的,他跟司马孚不同,司马孚是司马昭的亲叔叔,难免要含了私情,而他却是帝师啊,曹髦以他为师,他也是以帝师自居的。
一个能为了虐待他的后母“卧冰求鲤”的人,不但至孝,也足见至情至性,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何以不能对一个对他如此之好的曹髦至忠呢?
“卧冰求鲤”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敢献身精神的,而且王祥初出仕时在危急时刻也曾振臂一呼,带人大破贼寇,显见他也是的确有勇敢献身精神的,这一次为什么不能了呢?
那次破寇他又是名利双收,难道是因为这次得到的恐怕会恰恰相反了吗?而且这事不像当年的贼寇那样能直接威胁到自己,他实在也不必如刚出仕时需要努力争取什么了,他已经功成名就。
一个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孝敬虐待他的后母的人,又是一个恒心如铁的人,他的忠君的恒心又哪里去了呢?
可他还要“忠”下去。
到了司马炎称帝的时候,王祥和荀顗去拜见他,路上,荀顗对王祥说:“司马炎现在不是以前的司马炎了,已经贵为皇帝了,我们现在看见他应该下拜才是。”
这家伙又是为司马家拉拢人来的。
那王祥说:“他在魏国是相国,我们在魏国名列三公,我们是同一级别,为什么要拜他?”到了以后,那荀顗向司马炎倒身跪拜,而王祥果然只作了一个长揖,弄得司马炎都对他感叹不已。
可是你既然如此想法,你去拜见司马炎干吗呢?他毕竟已经篡位做了皇帝,不承认魏国了啊,这显然又是一番自我标榜的做作。
后来司马炎又封了王祥大大的官,给了他很多实惠和荣誉,王祥一再以年老推辞,但是司马炎不许,于是王祥便做了。做了官却又不做事,总是在家养病,这事惹恼了一个叫侯史光的御史中丞,他向司马炎奏请说:“王祥老是说自己有病,什么时候也不朝面,这样的人应该把他免职。”司马炎说:“太保(王祥)是一个元老级的人物,名望很高,我正要靠了这样的人光耀朝廷政道,显示我的宽广有德,聚集名声人物啊。”因此不准有司再议,并又给予王祥很多赏赐,给他同前朝同样的地位。
司马炎的话意大体如此,他说得多好,王祥就是这样一个招牌式的人物,是一个“形象工程”,这个招牌要一直用到遥远的后代。
王祥一生都是忠于他的“招牌”事业,致力于把它发扬广大的,他也算“名至实归”了。
王祥死前又提倡丧事从简,不管他是不是又在做戏,但他总归是拿一些好的东西做戏,一生没有恶事,以他的身份这是很难得的。
不敢再说他了,免得有人说我在吹毛求疵,哗众取宠,其实是一个在借古人名人死人真正有沽名钓誉之嫌的人,打不到皮子反惹一身骚。
王祥的孝如果把它当神话传说,当一种寓意的说教,只从正面去理解应该是没问题的。
也许这不是王祥的错,这一切都不过是别人强加于他的,以至于使他这样一个有孝心的好人完全被夸大了,走了样,变得使人难以置信,不免要求太高。
这应当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王祥死于269年,以他的生年185年计算,应该与“亚圣”孟子同寿,“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八十四岁。
那是一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可真能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