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齐王遭忌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司马昭在众多的呼声下,出于种种考虑,终究确立了司马炎为世子,但是司马昭最初的想法却留下了一个后遗症,那就是司马炎一旦不行了,他的儿子又没有继承大统的能力,有心人就很容易把心思用到齐王身上去。
以齐王的道德学问威望,他似乎也的确是最好的继承人选,而且有先帝的理论在,这也是合理合法的。
却没有人能想到司马攸最终会因此送了命,他老爹应该算是罪魁祸首。
有一个叫夏侯和的人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
这个夏侯和是魏国大将军夏侯渊的儿子,这个人在《三国演义》第102回登过场,很有韬略,曾经向司马懿主动请命出击,两退蜀军,缴获过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他那次缴获木牛流马后,曾进言要司马懿斩了俘虏的那百余个蜀兵,但是司马懿没有听从他的。
可见这家伙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
现在夏侯和在晋朝做河南尹,就是杜预以前的那个职位,也就是首都城市洛阳的最高长官,这个人有见识,当然就知道司马攸比傻太子好,心狠手辣,也便胆子大些,因此他这时直接就跑去跟贾充说:“太子是你的女婿,齐王也是你的女婿,两个一般远近,现在皇帝病重,面临继承大事,从才德而论,你应该当机立断支持齐王。”
贾充是晋朝的相国,声名权威显赫,武帝之后当然谁能获得他的支持,谁就最有胜算的把握,但是夏侯和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贾充家里郭槐说了算,齐王妃是贾充的女儿,却不是郭槐的女儿,她的女儿是太子妃。
因此贾充“默然不答”。
就在大臣们忙忙活活,杞人忧天的时候,武帝得了良医医治,身体康复了,活过来,又出来了。
本来以为没什么活头的武帝活过来,复出了,这就预示着要几家欢喜几家忧了。
有喜欢齐王的,就有憎恨齐王的,有拥戴齐王的,就有反对齐王的,事情总是在矛盾对立中发展的。
当初反对司马昭立司马攸为世子的几个人一般不会很乐意看到齐王即位,这几个人大约更多只是担心自己的安全,还不至于恨,但是被齐王打击厌恶的几个人就不一样了。
这几个人主要又是以荀勖为代表。
齐王司马攸是一个正直之人,因此就与善于阿谀的荀勖等人格格不入,遭到了他们的忌恨,武帝病重时,群臣汹汹的议论,可把荀勖等人吓坏了,这要是让齐王做了皇帝,那还了得?那还有他们的好日子过吗?但是那时候他们也只能静观其变,暗地里做着打算,现在武帝出来了,没有事,荀勖等人有了机会了,他们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进谗机会。

必须要痛打落水狗,不打倒他,荀勖他们头上就永远悬着一把利刃。
荀勖指使越骑校尉冯紞对武帝说:“陛下洪福齐天,病体安康,可喜可贺,但是我今日为陛下庆贺,他日却为陛下担忧!”
冯紞制造的这个悬念当然让司马炎惊异,他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
冯紞却还半吞半吐,好像很难出口地说:“陛下前面立太子,当然是出于立嫡以长的传统,但是有很多人不太赞同,我很为太子的将来担忧。”
话还是没有说清楚,武帝又问,冯紞才说:“前些日子陛下龙体欠安的时候,朝廷百官都归心于齐王了,陛下试想一下,您千秋之后太子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武帝一愣。
齐王的前事司马炎肯定还是耿耿于怀的,冯紞的话怎能不引起他很大的震动?兄弟之亲是怎么也比不上父子之亲的,司马衷做不成皇帝,武帝也未必愿意让位于弟弟,他还有其他的儿子。
冯紞趁机说道:“我为陛下计,陛下莫如使齐王归藩,回他的属国,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患。”
冯紞当然明白现在将齐王一棍子打死是不可能,因此就想把他先调离洛阳,以后慢慢收拾。
武帝暂时没有表态,他先让人把事情调查了一下,知道了夏侯和对贾充所说的话,就先把夏侯和降了职。
这是一个警告。
你夏侯和没等武帝咽气,就忙着鼓捣人家儿子,这样处理你也算宽宏大量了,冤的是贾充,他只是听了听夏侯和的话,“默然不语”,就被武帝罢免了兵权。
武帝不知道他心里真正怎么想的,当然不能不防。
齐王最冤,他自己未必有夺武帝皇位的意思,却因为别人的拥戴遭到了疑忌。
武帝派人去察看齐王,见他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找不到什么把柄,这一次就没有跟他计较,但是事情当然不会就这样了结。
你何必表现得那么好呢?难怪那么多人愿意做傻子,做坏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