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乱在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据说,杨骏的死是早有预兆,已经被算定了的。
汲郡(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里处)有一个高士名叫孙登,就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这个孙登就是余秋雨散文里所说的那个苏门先生,就是那个阮籍登门拜服求教,始终不发一言,在阮籍下山的时候却突然长啸不止,用啸声把阮籍折服的人。
阮籍的学识是人所皆知的,人家孙登不用说话,长啸一番就告诉了他很多东西,让他佩服惭愧得不得了,想想孙登有多么了不起。
当然阮籍也不错,他居然听得懂。
嵇康也曾跟孙登游学三年,三年间嵇康问先生有什么抱负志向,孙登都不回答,直到嵇康要离开了,问他:“先生难道没有什么临别赠言吗?”这孙登才说:“火如果不能善用其光,光就形同虚设,因此光能得其所用,才能发挥作用。人如果不能善用其才,就会招来祸事,因此才能得其所用,才能利益天下。所以用光在于得到足够的薪柴,如此就能保持长久的光芒,而用人在于能真正地意识到获得的是道德真才,这样才能得以保全天年,如今你既虽然多才,可是见识寡浅,深恐难免会误身于当今之世,望你慎重。”
你虽然是火,但今世没有足够的薪柴可以使你永保其光,你虽然多才,但今世没有人能真正地赏识你,使你得其所以,这是孙登以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以他卓然出世的思想,针对嵇康的性格认识而发出的规劝,可是嵇康没有听进去,他口口声声说超然物外,却怎么也没法做到象孙大师那样的程度,后来果然被司马昭所杀。
所以嵇康临终会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的感慨,由此看来,孙登能预见嵇康,也就不难预见杨骏了。
孙登学问高深难测,超然世外的做法更让人难以理解。他一生孑然一身,从不跟人来往,就独自在北山上挖了一个洞**离群索居。夏天穿自己用草编织的衣服,冬天便披下长发遮身,平时最喜欢读的就是一本易经,闷了就弹弦琴自娱自乐。据说他的性情最是温良,从来不跟人发脾气,有人为了试探他的脾气到底好到何种程度,故意把他投到水里去,他从水里爬上来,哈哈大笑,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他不是装模作样,不屑于计较,而是将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淡然若无了。
就因为孙登是这样的高人,所以道教尊称孙登为孙真人或孙真人先师,把他说成是神仙,说他能预知未来,后来得道升天了。
孙登这样的人是被天下人深为仰慕的,因此就有很多统治者想请他出山。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人的青睐,其政治影响是巨大的,足以影响到整个天下,但是孙登当然没人请得动。越是请不动越有人对他有兴趣,到了杨骏当权的时候,他居然也动起这样的心思来了。

孙登不肯应招,却在某一天忽然到了杨骏府上,这足以让杨骏惊喜若狂了。于是杨骏就送给他无数金银财宝锦缎,但是孙登都不要。杨骏知道他在山洞里是什么都没有,现在又见他衣不蔽体,退而求其次,我送给你一条布被子总可以吧?孙登果然接受了,他抱着被子就出了门,到了门外用手在被子上一阵乱劈乱刺,仿佛手拿刀剑长戟一样,一边劈一边还大呼道:“斫斫刺刺!”他一直把好好的一条被子弄得粉碎,却又倒在地上,做出已死的模样。
杨骏等人都把孙登当作了一个疯子,都不管他,听凭他僵死在那里,到了第二天早上出去一看,孙登却不知去向了。
孙登这是来警醒杨骏来了,他装疯卖傻表现的就是杨骏以后的死状,但是杨骏这样的俗人怎么看得出来?按照这种故事的结构,大概孙登也是有救他的意思的,但是杨骏这样心肠狠毒的人居然会见死不救,显然不可救药。
孙登这件事不久,温县又有一个狂徒,自己编造了四句歌,到处乱唱,那情形大概就象现在的某个醉鬼在街上嚎叫流行歌曲一样,这个四句歌还真像流行歌曲一样流传了开来。
这四句歌是:“光光文长,大戟为墙,毒药虽行,戟还自伤。”文长是杨骏的字,武帝死后他得居相位,他的卫士按照常例和威风的需要当然全是长戟在手,如墙林立,他终究是死在了长戟之下。
能够预知到这种程度当然是很玄乎的,但是的确有很多人预见到了杨骏的结局,这其中包括杨骏的弟弟杨济等人,奈何他们舍不得放弃禄位。
杨骏姑姑的儿子少府蒯钦就不一样,他跟一个太守孙楚是有事没事就规劝批评杨骏,听不听都说,不嫌絮烦,人们都害怕他因此招祸,那蒯钦说:“杨文长虽昏,但是尚有知人之能,不随便下罪妄杀,我的话他不听,我不过被他疏远罢了,他疏远我我反而能够因此免祸,否则就将跟他一起灭族了。”
这小子真够狡猾。
还有一个匈奴东部人王彰,杨骏选他做司马,这个王彰却吓跑了。他的朋友很奇怪,问他:“如此好的出头机会,别人都求之不得,你这是为什么?”那王彰答道:“古来一王二后出自一家,很少有不败落的,况且杨太傅亲小人,远君子,专权恣肆,更是难以避免败亡的命运。我过海出塞,远避千里,都怕祸患及身,怎么可以应他辟召,自投罗网呢?武帝择嗣不当,拿大业当儿戏,现在遗命的辅佐之臣又不得其人,天下大乱,翘足可待,这时候还要想什么功名利禄!”
天下就要乱起来了,赶紧撒丫子跑吧,这世道连匈奴人都看清楚了,还等什么!
(求票求收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