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伐蜀之后的内讧(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邓艾建了大功,开始头脑不冷静了,忘乎所以了,他擅自分封蜀国官员之后,又上书司马昭要求留镇蜀国,准备在这里休养练兵,大造船只,乘势伐吴。
老实说,邓艾狂妄归狂妄,却并没有反叛的意向,他的擅自承制拜官,是出于稳定局面,收买人心的目的,他一心一意伐吴,所提出的种种建议计划也都具有真正的远见卓识,但是封官是司马昭政权的事,讨伐谁,何时出兵,如何出兵也是司马昭政权的事,你越权办事,办的再好,也显得太不尊重司马昭,太不把司马昭当一回事了。功高震主,势大难驭,这历来是各朝当权者最忌讳的事,这邓艾也太不谨慎了。
司马昭在忍耐,这时钟会又适时地加了一把火。
钟会修改了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通信,把邓艾的上表改得非常傲慢无礼,于是司马昭让监军卫瓘告诫邓艾:“有事当立即上报,不得自己做主!”
这是一个信号。
邓艾上书把自己所做的事辩解了一下,又说:“《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意思是说,只要有利于国家社稷,有时候有些事独断专行是可以的。
又说:“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意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可以因为拘泥常规,而坐失良机,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是一个只知为了国家,而有所担当的人,我问心无愧。
钟会见了邓艾的这封信,见他如此居功自傲,马上罗织了一些材料报告司马昭,说邓艾要谋反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下命令卫瓘收拾邓艾。
卫瓘身为监军,但是自己没有部队,可还是把这件事办成了。
他给邓艾的部下大将每人去了一封信,把领导的意思传达了,说朝廷知道除了邓艾,其他人都没有谋反的意思,只要大家束手旁观,就决不牵连任何人。
卫瓘发出这些信,就出发了,他到了邓艾那里,邓艾父子还在睡觉,轻轻松松地就把他们拿下了,居然没有一个人给他们报信。
邓艾父子没有做任何反抗。
因为没有防备,没有反抗,而且很吃惊,所以可以认为邓艾确实没有谋反的打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找不到邓艾确实的谋反证据,因此后来有很多人为邓艾鸣不平,邓艾最终获得了了平反。

但却是在十年以后的晋泰始九年了,那是司马炎的时代。
邓艾自跟随司马懿以来,升迁速度惊人,以他这样没有豪强背景的“素微”之士(魏晋选官很讲究出身的),能有这样的成就,同司马氏的信任、提拔重用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升迁主要来自军功。他为人公正,治军严厉,严厉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显示了他性格偏狭的一面,以致使部下对他只有畏惧,没有感情,在大祸临头之时,没有一个人肯为他出力。
邓艾被抓,大权全归于钟会一人,手中掌握了约二十万军队,于是钟会野心膨胀,准备造反了。
他不该与虎谋皮,想要取得卫瓘的支持。
卫瓘对形势看得很透,知道钟会不会获得部下的支持,翻不出司马昭的手掌心,他怎肯帮这个忙?
卫瓘是司马懿的好徒弟,也会装病,装的很成功,一副活不过明天的架势,也把钟会骗过去了。卫瓘见钟会对他放松了警惕,偷偷溜了出去,通知了护军胡烈的儿子胡渊,说钟会要杀了你们所有的将领,要他赶快去通知他们的部下。
这事确有,这个毒主意是姜维出的,他要钟会杀了他所有的将领,然后他好再杀了钟会,趁机再立蜀汉。
胡渊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魏国兵都恼了,一呼隆地都去解救自己的长官,解救出来又跟着他们的长官闯进蜀宫,杀了钟会姜维,捎带着蜀国太子刘璇和姜维的妻子。
胡渊那年十八岁,因为这件事而声名远播。
钟会谋反是既成事实,那么邓艾应该没事了吧?可是不然。污蔑邓艾造反有卫瓘的功劳,如果邓艾被押回洛阳,很可能他就会辩驳清楚,获得平反,把卫瓘的事抖搂出来,而且那时候他将是平定蜀地的第一大功臣,再没有卫瓘什么事了。
于是卫瓘当机立断,命令另一个护军田续追上邓艾的囚车,把邓艾父子也一遭杀了。
邓艾父子一死,话语权就全在卫瓘这里了,因此邓艾在洛阳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随后被诛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则被发配到了西域。
不能不说邓艾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