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林宪天奔赴黄崖洞兵工厂时,千里之外的林玉山却在一件事头疼
“林先生,不知道你家能不能搞到电台?”从阜平赶来的干部说道:
“电台?”林玉山先是一愣。
“是的,电台。”干部确定了一下。事情的起因是林宪天出门携带的电台,让一直关注林家的动向的边区领导知道林家有电台。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既然林家有的东西,林家也一定能搞到更多。于是上级决定派遣一个干部带上现金到林家,看能不能购置几部电台回来。
林玉山心里很清楚,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电台都是电子管的。而林宪天带走的那台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中间相差两代,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代差,可以说是绝密技术。
而林家到现在为止,也没时间去攻克电子管生产问题。所以就造成林家现在是能生产制造少量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就是生产不出电子管。
林玉山想了想,还是回复干部说:“现在电台搞不到,兴许以后可以,到时能搞到时,我会通知你们。”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建国后广为流传的一段童谣。现在林家控制的山谷里就可做到这一点,以至于第一次来山谷里买、换武器的干部战士,都傻愣愣地看着许红莲一边打电话,一边指挥妇救会的妇女收发物资。
“班长,你说咱们要是能把这洞里的武器都搬出去,能装备多少个班?”小战士借着洞库里的灯光看着满满一洞库的武器弹药说道:
班长听到这里,打了一下小战士头:“你小子想得美,要是能把这些武器都搬出去,咱们团长能拿八抬大轿抬你回去。”
小战士听后傻傻地笑了笑。
根据范虎的目测,如果把林家存储在洞库里的军火全部运出,至少能让边区的一半以上的部队,重新武装一遍。所以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光是晋察冀边区十分重视,连陕甘宁边区也要派人来买、换武器。
林宪天的标准件送到地方了,同时林宪天也要暂时留在黄崖洞工作一段时间。这主要是林家父子把机床拆的太散,装配起来很麻烦。
“我现在有些后悔把机床拆得太散了。”林宪天看这仅有的总装图说道:
“你这纯属好心办坏事。”配合林宪天装机床的技工师傅取笑道:
“也是,下次给你们送机床尽量不拆散。”林宪天在为看清视图中,被大轴挡住的一个齿轮模样而犯愁。
“那可使不得,这回拆散了,我们还费力不少力气,才把设备运进山谷。你要是整体运输,还不把战士们累死。”一旁的干部不干了。
“那怎么办?”林宪天无奈地放下图纸。
“还是拆散,运回来装。”干部咬着嘴唇说道:
林宪天在黄崖洞工作的工作期间,最不适应的是山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八路军总部尽量给黄崖洞创造好的条件,但是怎么也不能和家里比较。一同和林宪天工作的干部职工也注意到,林宪天的生活习惯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富家子弟。
在干活时,大家聊到所有人的理想国苏联,当作为对比,美国也在讨论这列。
“宪天,我看大家都说了,你怎么不说自己的看法?”一起干活的师傅问道:
林宪天一看这阵势就是针对自己的,也不在乎,笑笑便说:“没看法。”
“宪天有啥不敢说的,这里面又没党员。”技工师傅说道:
林宪天笑笑,还是不吱声。
“看来这个林家,对咱们有看法。”一直鼓动林宪天说说自己想法的技工师傅跟教导员说道:
“有什么看法?”教导员心里明白,毕竟林宪天是黄崖洞兵工厂的主要客人,有些事情不能做得太过。
“说不清楚,有次我们聊天在提到苏联的成就时,林宪天说老毛子经济建设不行,但工业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技工师傅回想着说道:
“再往后呢?”教导员问道:
“他发现自己说多了,就不再说了。”技工师傅遗憾地说道:
“看来这里有大问题。”教导员也感觉到林宪天对他们的不信任。
教导员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上级,上级也很重视,再结合林家以往的动作,上级觉得在林宪天身上打开突破口的希望比较大。但是用什么方法让林宪天自己开口,又不能让其感觉到厌恶,着实让上级领导伤透脑筋。可惜直到林宪天返回阜平,这个突破口也没打开。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时代的差距让林宪天对这个时代的人,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同时对于历史的了解,也很难让林宪天交心。

“这是你要的全部武器和剔除火药的弹药及引信。”厂长把林宪天要的武器逐一指点给林宪天验收。
这次林宪天用四车军火共换回,一门九二式步兵炮,一门82迫击炮以及配套的炮弹。
当林宪天顺顺当当地回到柳条沟村,发现柳条沟村和周边村庄又在进行新的一轮建设,到处是忙着修缮房屋拉扯电线的老百姓。
“妈,这外面是怎么了?”林宪天感觉有些不对劲。
“是你爸和边区达成了一个协议,以后咱家不用给边区上税。同时也要给提供技术和设备。”许红莲一边忙着给林宪天准备饭菜,一边说道:
边区通过暴露的洞库认识到,林家有不少好东西,比如电灯、电话、收音机等现代化的电器设备。于是就有人动了心思,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边区高层一致认为,现阶段必须保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武器弹药和重要设备的来源。
最后边区找到林玉山,和林玉山谈合作的问题。就这样林家以减免税款的方式和边区合作,共同建设柳条沟村及周边村落。
由于林玉山要给技术人员上课和指导架设安装电线,所以现在不在家,于是许红莲成了一把手。
“正好你这次回来帮帮你爸的忙,边区把几个兵工厂合并到邻村,现在正铺设电线,你正好也去看看。”许红莲指派林宪天把林玉山替回来。
而此时林玉山正在为一起事故大发雷霆。“你们说过多少次,电线通电时,一定要确定周围没人后,再接通。可你们呢!”不怪林玉山发火,在上午刚讲过最基本的用电常识,可还是有人被电打伤,值得庆幸的是没人死亡。
“林先生,不怪我们,是他自己动手拉的。”电工小声争辩道:
“那你们就瞅着!不知道把他喊回来!”林玉山高调地喊道:
“林先生,你消消气,这不是没死人吗。”一位支援过来的干部说道:
“等死了一切都晚了。行了,我也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向老乡解释清楚事情的经过。”林玉山不管两个电工,又开始组织人员检查线路。
根据林家和边区的计划,柳条沟村及周边七个村子都要进行堡垒化、半地下化改造。通过这次改造也让边区开了一回眼,原来单个村落的防御还可以这样干。
“就像林家所说,如果把地道连成网,村落进行必要的改造。即使是在平原地区,也可以支撑连级部队打游击。”王彦宾向黄司令员汇报改造计划的收获。
“怎么样?你来我们分区就对了吧!”黄司令员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冀中军区吕司令员。
“看来有必要在平原建立这种堡垒村,可是我们那里情况十分复杂,不像你们这里条件这么好,能把房子修的跟碉堡似的。”吕司令员心也明白这种堡垒村的好处,但是冀中军区正准备应对日军的春季扫荡,暂无暇顾及地方的上建设问题。
“还是有文化的人好用。”这是林玉山回家后说得第一句话。
为了建设好柳条沟地区,边区抽调了十三个中学生跟着林玉山学习。有了这些青年学生,林玉山的工作一下减轻了不少。尤其是在搞宣传,普及用电知识时,学生联合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动员,开会。
“这泡子好亮!”没见过灯泡的农民,遮着眼小心翼翼地看着屋顶上的白炽灯。
“这下可是省不少灯油钱。”一户比较富裕的农户算着自己的经济账说道:
“大家注意了,现在给大家讲解一下,用电常识……”好不容易把全村男女老少召集来开会的学生高声喊道:
“爸,这电力从哪里出?不会是把着洞库里的电引出去了吧?”林宪天突然想起电厂的问题.
“怎么可能。你没看到村口那座锅炉房。”林玉山反问道:
“看见了。”
“发电机就在那里。”
“蒸汽机发电!”林宪天惊讶地问道:
“是的”林玉山很坦然地说道:
“其他村也是这种锅炉房发电?”林宪天又问道:
林玉山点点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