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之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管你们信不信,在21世纪40年代,竟然还有我们这样的一家人。
我叫杨珍淑,和丈夫陈翰林是大学中文系同学。
我们的大学时代,正值2015年全球动荡平息之后。连续数年的自然灾害,经济风暴,战事纷争,恐怖袭击,还有科学罪人们造成的好几起人为危机……让世界千疮百孔,人民受尽折磨,心力憔悴。
这段多事之秋,拉缓了世界发展速度。因此,时值今日,21世纪40年代了,世界并没有前人预期的那么先进。
而后全球进入一个治疗恢复期,社会在休整,人们的心灵更加需要抚慰。
政治、经济、科技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最重要的变化是来自人文。
人们纷纷开始反省,但各自的理解和感悟却是千差万别。
而后,意识形态出现了两级分化:
大部分人认为:人类之所以多灾多难,是因为科技还不够发达,过去的发展不够科学。人类仍然要依靠科技,但是他们更希望科技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状态,把过去这段时间耽误的尽早补回来。既要讲环保又要讲高效,这样未来人类才能有更高的科技手段去战胜自然灾害。
世界出现了空前的科学热。拥有粉丝最多的名人,不再是歌星影星,而是科技明星、科学奇才。
而另一小部分人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认为所有的灾难都是人类自食其果。假如从一开始就讲天地之理,按圣贤先哲们的教导负责任地行事,也不至于成今天这样。以中国为例,有那么一群人,在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21世纪,却试图掀起文化复古的浪潮。虽然这股浪潮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多人响应,但他们自己,坚强地、孤独地信守着他们推崇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翰林和我就是这类小众的人群中之一。我们奉行古风,沉迷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我们痴爱古诗词,翰林推崇辛弃疾,我则独衷李清照。
可是我更爱翰林诵“弃疾”时那种豪情满怀、悲壮坚毅的样子;翰林也说他更怜我吟“清照”时超然物外、淡淡忧伤的神情。
在学校里我们恋爱了三年,毕业后一同应聘到苏。原本都教中文,可我生了女儿心荷后身体一直不好,就转行到了后勤。即使这样,我还经常需要病休。薪水不高,药费倒不少,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翰林一人肩上。
翰林其实是个很有理想的人,只不过他的理想不是主流。尽管道路艰难,他却一直在努力。先是自己,而后是女儿……
他希望女儿能和他一样,成为中国五千年古文明的承载者!
女儿从小就是在古典式教育下长大的,当别的孩子玩转层出不穷的电玩、网游时,女儿却“玩”的是真正的“琴棋书画”。尽管时至今日,在这些方面有造诣的师父越来越少了,但翰林总能帮她挖掘到几位。
或许是承载了父母所有古典文化的遗传因子,女儿的确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悟性,才十六岁的她,古琴、围棋、书法、国画,样样精通。加上古典文学的熏陶,她举手投足,竟与同时代其他女孩子全然不同。
但是女儿的造诣,并没有给她带来学校里的任何风光。
这个年代,只有象龙爵那样的科学天才才受众人仰慕。即使之后他竟加入了休莫岛“魔窟”,仍有很多青少年不顾父母的教诲,不分是非地迷恋他,以此展示一种新型的叛逆。
而女儿的这些特长,却从没有任何展示机会——
现在没人会静下心来听一曲没有任何电子乐伴奏的古琴曲;
也不会无聊到要花数小时去玩一堆黑白棋子;
人们早就很少用纸写字了,谁还去欣赏书法?
还有那单色的国画……更是被电脑设计替代得无缝生存。
生在这样的时代,女儿的志趣竟一点也未受影响,她在翰林厚重的支持下,顽强地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
女儿因这些“跟不上趟”的特长,时常遭到她的肆意讥笑。
最初女儿也曾气得泪河横流,在日记本里和着泪水写下很多不甘的句子。
是翰林用自己默默地安慰她,鼓励她,告诉她:每一个人要实现理想,都不会那么容易。他既是说给女儿,也是说给自己。
在翰林和我的指引下,女儿变得更为沉静、内敛、坚强而豁达。
后来她的日记里,写下的是这样的句子:
“无争才是最强大的争……”
“我自独舞,乐在其中。知音难觅,何必执著……”
翰林每天梦想着,女儿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国学名家!

可是,他还没看到女儿上大学就离开了!他的离开改变了一切……
那段痛苦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我本来就是个弱不禁风的药罐子,向来依赖翰林的照顾,受到那样的打击,我几乎不能支撑下去,丈夫确疹入院后自己就不争气地病倒了。
全是懂事的女儿!一边送完丈夫最后一程,一边还得照顾我,安慰我,给我的生命打气。
送走老公,我一心为了女儿,硬撑了下来。
可是女儿却做了件让任何人都难以理解的事情!她竟然舍下中文专业,转学了医学,而且,已经坚决地准备专攻中医!
女儿做此决定,被很多人不解,更惹来一些同学的嘲笑。她也从没跟我讲过个中原因,我也从没问过她。不需要问,我猜得不错的话,全是因丈夫的一席话……
那天,丈夫结束了入院以来所有的检查,只等医生按结果下定论。
医生将我们母女叫到办公室,残忍地向我们宣告了翰林的“死刑”:由于病人肿瘤位置特殊,无法手术,只能通过化疗拖延其生命。
我和女儿躲在病房外抱着哭了很久,而后才相互拭泪,小心翼翼地回到翰林身边。
翰林平静地躺着,平静地看着我们,平静地给女儿讲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讲完,翰林拉着女儿的手说了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个故事虽是教育人不能讳疾忌医,但其实也体现出我国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扁鹊为蔡桓公看病,只用望闻问切便可准确疹断,病人没有任何治疗中的苦痛。”
“现如今,偏废中医,独尊西医。西医学的确发展很快,已经能够用化疗、药物等治好部分癌症患者,但它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也是难以忍受的。很多人虽然治好了癌症,不久却死于脏器衰竭,皆因西医副作用所致。”
“乖女儿,有空你可以了解了解中医的渊源!自神农尝百草以来,中医按照一条神奇的道路在发展,讲的是天地人之根本,完全不同于西医。最最可惜的是,本世纪以来,这门渊博的学问不但后继无人,而且此业竟成了下等行业!可悲啊!”
以后的四个月里,坚强的女儿一直陪伴着她坚强的父亲,眼睁睁看着他经受了莫大的摧残,最终却没能保住性命。
办完后事,女儿将自己关在房里整整一天。第二天早上,她自己开门出来,向我展现一个憔悴的笑容:“妈,我打算改学医学,以后报考中医专业!”
女儿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
二十多年前,我们那个时代,高考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提起它,永远离不开“黑色”、“独木桥”之类的词。
不过这些早已成为历史。女儿这代人是幸运的。对于高考,她们没有太大压力。
现在中学生的人口绝对数在减少,升学的选择却是日益增多。大家考虑的根本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高二开始,学校就会分大专业。选择了各系的同学,继续接受各种基础教育的同时,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指导。大家通过学习,会大致定一个今后的学科。至于研究发展方向的细分,比如:学中文,到底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或者更细分,那是到大学才操心的事情。
还有更大的不同:假如在学习过程中想改专业,只要能跟得上,也是随时可以提出来的。心荷就从中文专业改成了医学。
翰林要是还活着,不知他会怎么看女儿转专业的事呢?
丈夫刚走的那段日子,我们母女俩常常是以泪洗面,家里凄凉冷清。
可是,我们的人生虽然如此,但女儿的人生才刚开始啊!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
我想起了翰林的一样遗物,那是一幅装裱好的小楷书就的古文,是翰林亲手书写的他最喜欢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一天,女儿又关在房里偷偷在哭。我叫过她,将这个小书匾交给了她。
相信女儿明白了她父亲的心志,因为这孩子从此变得更加从容、淡定、快乐,不再看得到泪痕。
我们这厢陋室,虽只有两个隔代女子,却也慈孝温馨,其乐融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