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百科(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天看了《变异编年史》,对这种风格设定的电影非常喜欢。于是,咖喱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了如下资料。其实咖喱的小说中多少带有一些这样的元素的,只是之前自己不知道罢了。咖喱的下一部小说也在进行设定的构思中,因该也是废土加蒸汽朋克性质的。严格意义上说,《鲁滨逊的移动城堡》中的玛星人社会,就有蒸汽朋克的影子。
————————————————————————————
【蒸汽朋克简介】
蒸汽朋克电影,也就是蒸汽朋克式的电影。蒸汽朋克(Steampunk),这一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三个加利福尼亚作家与好友的作品,他们是提姆·鲍尔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杰特尔。他们的作品都是复杂的奇幻小说,设定在一个从未真实存在过的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其灵感来源是那时候的流行小说,并在此基础上描写了众多奇异的发明和角色。彼得·尼克斯(PeterNicholls)在《科幻百科全书》(TheEncyclopediaofScienceFiction)中写到,"一个狄更斯式的伦敦本身即是重要角色。"经由由威廉·吉布森(WilliamGibson)和布鲁斯·斯特林(BruceSterling)合作的《差分机》(TheDifferenceEngine),它进入了赛博朋克(Cyberpunk)领域。在保罗·德·菲利普(PaulDiFilippo)的《蒸汽朋克三部曲》(TheSteampunkTrilogy)中,它又与远古的超自然元素相结合。自那以后,年轻的英国作家们诸如钱那·米耶维尔(ChinaMiéville)、克里斯·伍迪(ChrisWooding)以及伊恩·麦克劳德(IanR.Macleod)都写作了"维多利亚式奇幻",它们在包装上都有一种统一的设计,因为出版商在实际并未使用"蒸汽朋克"这一名词之前就已经急匆匆地为这些书作了视觉上的区分:画家雷斯·艾德华兹(LesEdwards)以爱德华·米勒(EdwardMiller)的笔名为这些作品创作插图,在他的以米勒之名创作的作品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维多利亚式的浪漫。
杰特尔(www.xiaoshuodaquan.com)在1987年的《轨迹》杂志(LocusMagazine)上写到,"我认为维多利亚式奇幻将大有所为","只要我们能够想出一种适合的集合规范……一些建立在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技术的基础上的事物--或许可以把它称作‘蒸汽朋克‘(Steampunks)。"蒸汽朋克,这一最初只是作为由"鲍尔斯/布雷洛克/杰特尔三人组(Powers/Blaylock/Jeterfantasytriumvirate)"写作的"异化历史"(gonzo-historical)文体的口头别名,逐渐成为公认的概念。
所有以蒸汽朋克为领域创作的小说的基本场景都趋向于科技超出理解,并且从任意角度来讲都成为了一种魔法的那个瞬间。继续探讨之下即可发现,维多利亚式的伦敦提供了这种变革发生的历史机遇。在那时,不仅仅有着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大发现,更在于那时工业革命的产品第一次成为日用品大量生产,并从此告别孤独的发明家而进入公众领域。这告诉我们为何如此多的蒸汽朋克小说的角色都是"孤独发明家"原型:布雷洛克《侏儒》(Homunculus)与《开尔文爵士的机器》(LordKelvin‘sMachine)中的伊格纳西奥·纳布多博士(Dr.IgnacioNarbondo);保罗·德·菲利普《维多利亚》(Victoria)中的科兹莫·考博斯维特(CosmoCowperthwait);钱那《帕迪诺街车站》(PerdidoStreetStation)中的伊萨克·丹·德尔·格雷姆勒布林(IsaacDanderGrimnebulin)。19世纪后期的伦敦英雄处在孤胆精英和大公司生产两者的风口浪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转变事例就是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和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室(MenloParklaboratories)。这些形象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可笑的名字,因为他们(至少开始)控制着那些能够使用机器咒语的现代魔法师。一方面来说,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为魔法;另一方面看来,其中的魔法却又成为了一种高科技。蒸汽朋克的意义就在于这两者共存的方式:科技如何成为魔法,魔法怎样被科学规范。这种张力是蒸汽朋克的核心所在。
【蒸汽朋克电影】
在电影方面,已经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寻找到蒸汽朋克文化的影子,而其中最为广大年轻朋友喜欢和熟悉的,恐怕还要数著名的《最终幻想》》(FinalFantasy)系列(1994-2005)。在这一系列电影中,蒸汽机械有着极其全面的细致表现。
《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蒸汽机械已经作为其世界观的重要展现元素。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2065年,地球上的人类正在被毁灭和混乱包围着,城市荒芜了,人口骤减,所剩无几的一些地球人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才能得以勉强生存……而与此同时,地球还在遭受着外星球武装力量的入侵和大屠杀。在这一大背景之下,蒸汽机械类场景的广泛运用便显现出了这部作品的虚幻性和怀旧感。同时,《最终幻想》系列电影的主题——探讨“爱”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也就在欣赏者的怀旧感中变得越发清晰起来,进而与创作者产生共鸣。
另外,该系列电影中某些建筑的风格也同样包含有蒸汽机械文化的色彩。由于其故事背景是设置在一个未来被毁坏世界的基础上,因此里面出现了很多以蒸汽为动力的移动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具有相当的美学标准,引用一些知名电影评论家的描述就是:它们具有“机械美”——外型上的震撼,细节处的精致细腻,这是它与美国式科幻电影中机械建筑的庞大和粗糙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最终幻想》系列电影的每一部面市之后,其机械建筑美就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也同样包含有朋克文化。按照前文对朋克文化的解释,我们将会很容易的联想到《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表现朋克文化的诸多元素。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它独特的剧情:在未来的受到侵略的地球上,一群年轻人为了拯救地球与全人类而与侵略者展开斗争,并开始了一段发现并证明生命和爱的真义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后者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也是影片要说明和论证的关键问题。然而,试问生命与爱的真义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终极的问题恐怕无人能答!但是影片恰恰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通过影片中一系列人物的激动、欢笑、义气、勇敢等元素来构成这个让所有人迷惑的问题的答案。他们用他们独特的略带朋克文化的方式发出了对生命和爱的真义的庄严拷问,由此,整个影片也就给人一种朋克意味了。
【蒸汽朋克电影的其他代表作品】
《天空之城》(Laputa:CastleintheSky),1986年;
《时光机器》(TheTimeMachine),2002年;
《非凡绅士联盟》(TheLeagueofExtraordinaryGentlemen),2003年;
《天空上校与明日世界》(SkyCaptainandtheWorldofTomorrow),2004年;
《V字仇杀队》(VForVendetta),2006年;
《黄金罗盘》(TheGoldenCompass),2007年;
《变异编年史》(TheMutantChronicles),2008年;
蒸汽朋克”是一个合成词,来自于蒸汽[steam]和朋克[punk,一种反社会的音乐风格]的合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作为动力的大型机械了。朋克则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用街头语对白书写的文体,它的意义在于题材的风格独立,而非反社会性。

蒸汽朋克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在电影方面,已经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寻找到蒸汽朋克文化的影子,而其中最为广大年轻朋友喜欢和熟悉的,恐怕还要数著名的《最终幻想》系列。在这一系列电影中,蒸汽机械有着极其全面的细致表现。
《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蒸汽机械已经作为其世界观的重要展现元素。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2065年,地球上的人类正在被毁灭和混乱包围着,城市荒芜了,人口骤减,所剩无几的一些地球人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才能得以勉强生存……而与此同时,地球还在遭受着外星球武装力量的入侵和大屠杀。在这一大背景之下,蒸汽机械类场景的广泛运用便显现出了这部作品的虚幻性和怀旧感。同时,《最终幻想》系列电影的主题——探讨“爱”与“生命”的真正意义——也就在欣赏者的怀旧感中变得越发清晰起来,进而与创作者产生共鸣。
另外,该系列电影中某些建筑的风格也同样包含有蒸汽机械文化的色彩。由于其故事背景是设置在一个未来被毁坏世界的基础上,因此里面出现了很多以蒸汽为动力的移动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具有相当的美学标准,引用一些知名电影评论家的描述就是:它们具有“机械美”——外型上的震撼,细节处的精致细腻,这是它与美国式科幻电影中机械建筑的庞大和粗糙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最终幻想》系列电影的每一部面市之后,其机械建筑美就往往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也同样包含有朋克文化。按照前文对朋克文化的解释,我们将会很容易的联想到《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表现朋克文化的诸多元素。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它独特的剧情:在未来的受到侵略的地球上,一群年轻人为了拯救地球与全人类而与侵略者展开斗争,并开始了一段发现并证明生命和爱的真义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后者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也是影片要说明和论证的关键问题。然而,试问生命与爱的真义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终极的问题恐怕无人能答!但是影片恰恰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通过影片中一系列人物的激动、欢笑、义气、勇敢等元素来构成这个让所有人迷惑的问题的答案。他们用他们独特的略带朋克文化的方式发出了对生命和爱的真义的庄严拷问,由此,整个影片也就给人一种朋克意味了。
其次,在其建筑风格的表现上,也多少有着一些朋克文化的影子。我们知道,影片中的很多建筑给人感觉非常冰冷,不太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影片中却将这类建筑区作为主要场景加以表现,相信很多观众看到此种情景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而这不正是朋克文化的精髓所在么——反社会主流文化。
事实上,蒸汽朋克文化不但在电影中有诸多体现,而且在一些游戏中也可以见到它的影子。韩国知名游戏研发商韩光软件(HanbitSoft)便在最近推出了一款蒸汽朋克文化浓厚的网络游戏《蒸汽幻想》(NeoSteam)。这款游戏中的世界由三块相邻的大陆组成,分别代表着三个国家。游戏所设计的世界非常之大,绝不逊于“魔兽世界”和“天堂2”。三块大陆各自拥有多变的地形环境以及建筑物风格。同时拥有机械装置、城堡码头、遗迹地牢、魔法森林等等各种丰富的游戏场景。而最为重要的便是这款游戏中的“新蒸汽”,因为所有的机械装置都需要用它来作为动力运转,因此,这种珍贵的能源就成为了各种族和国家争夺的焦点。
从以上文字所谈到的《蒸汽幻想》(NeoSteam)游戏世界观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虚幻的游戏世界与“蒸汽朋克”文化创作家威廉·福特·吉勃逊[WilliamFordGibson]与布鲁斯·史得灵[BruceSterling]在科幻小说《TheDifferenceEngine》中所描述的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同样是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装置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元素;同样是一个大得形同我们的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同样是按照真实世界中的生存生活法则来推进故事的进程(《蒸汽幻想》中还包含有魔法,因此在这一点上不全是遵照真实世界中的法则)。
另外,《蒸汽幻想》(NeoSteam)这款游戏虽然主张的是一种朋克文化,但是依然切合了当前相当多玩家的喜好,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反潮流的回归”现象吧。
蒸汽朋克文化表现方式比较谈
关于蒸汽朋克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文之中已经谈到了三种,虽然我们可能还有很多方式没有涉及到,但是笔者很想就此三种中的后两种作一下比较,谈一谈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最终幻想》系列电影中表现蒸汽朋克文化的要素有故事背景、建筑、交通工具等,在这些元素中,故事背景为我们交代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背景、关键人物等,这与即将要在大陆测试的网络游戏《蒸汽幻想》(NeoSteam)中的故事背景有着些许的相似。在年代上,两者均平行于历史时间,前者是将时间推进到未来,而后者则是将时间拉回到中世纪拥有魔法的年代;在地点上,两者却不近相同,前者的故事仍然发生在地球上,然而后者的故事却发生在虚构出来的多个国家之中;在背景上,前者是领地遭到侵略,人类奋起反击,后者是各国为争夺新能源(新蒸汽NeoSteam)而不断发生战争;在关键人物上,前者是人类与侵略者,后者是人类、精灵、猿矮人、狼巨人四个种族。这些要素均表现出了蒸汽朋克文化的核心主旨——反主流与独立。
再看建筑,咋一看,《蒸汽幻想》与《最终幻想》在这个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蒸汽幻想》中虽然有部分建筑的风格与《最终幻想》中的建筑风格类似,但是给人的总体感觉还是以可爱型为主,而《最终幻想》中的建筑风格则体现了家园遭到侵袭后的冷峻。不过,当我们将建筑这一单独的环节置入到故事的整体之中时,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殊途同归——可爱型的建筑不正是其风格独立及反主流的一种体现么?而冷俊型的建筑也与正统建筑的柔和大气威严等特质相去甚远,这其实也是一种反主流及追求风格独立的体现。
而在交通工具上,两者中最为接近的莫过于“飞空艇”了,飞空艇的作用在这两部作品中非常相似,但是造型上可能不太一样。《蒸汽幻想》不可变形,而《最终幻想》中的飞空艇不但可以变形而且还很庞大。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两者中的飞空艇均使用新蒸汽作为动力能源,且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这使它成为了两部作品体现蒸汽朋克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这两部作品中,体现蒸汽朋克文化的元素还有很多,很值得广大蒸汽朋克文化fans去搜集整理,相信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游戏中亦或在小说中,您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设定和故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