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梦断青山》第十九章:山里人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既然惠琳说了要来,四天之后总会来的,多想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志民本想到工地去看看。但细想一下,该说的已经说了,该交待的也已交待了。华林去了工地,只要有他在,再去到显得有些多余。于是,走出“悠闲山庄”时,他改变了主意。
志民沿着傍山不长的街面信步走着。
这里说是镇,还不如说是村还恰当些。也许是临水的缘故,好些百年老树都缠绕着数不清的爬山虎,一片葱茏中简直分不清那是藤、哪是树。在一条青石铺就的小小街面上,无论瓦屋或茅屋,没有一处不掩映着葱茏的绿荫。就连那片被称为场坝的较为宽阔的空地,好几株若大的树竟也将那些临街小摊罩在了大片大片的浓荫里。

志民穿过街面,想找个没有浓荫遮蔽的地方好好看看河对面几个月来心血的结晶。
他向通往溪面的石阶走去,身后好几个小贩一面打量着他,一面窃窃的私语。
他对这些不仅早已习惯,而且也很理解,这正是深山小镇的特色。

一个外乡人不仅闯了进来,而且要建那么一幢楼,这不能不引起他们高度的关注:
有人坚信,他是为钱而来。
有人恐惧,怕他也象“悠闲山庄”一样抢走他们的生意。
有人说:那个年轻人到底是他什么人,怎么两个人老是没事就到溪边滩头去乱转……

对于这些,志民当然全知道。
不过,对于华林,他没有理由不信任他,没有理由不在茶余饭后叫上他到处去走走。现在,只要华林不在,他就会感到落寞和孤独。
如果说当初是因为“高坡”这个地名让他留下华林的话,那么,在经历两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后,华林的诚实勤勉和聪慧则给了他深刻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华林已不是背篓挑担的打工仔,他成了桥头工地的半个主人。


“山里人家”的名字是华林给取的。
那是七月下旬的一天傍晚。
晚饭后,志民和华林象往常一样走下石梯,顺着溪边小路走上一一路走着。
他们总是喜欢一面看着河对面他们的工地,一面聊一些开工以来的细枝末节。
最后,他们选了块离水很近的青石坐下。
河面已经起风,还算凉快。


华林脱了鞋将双脚伸进水里,一面拍打着水,一面说:“老板,我想说件事。”他嘻嘻的看着志民,没等志民说话又接着说,“你这份产业也应该有个正二八经的名字了,整天工地来工地去的叫,说的人别扭,听的人也别扭呀。”

说到这个话题,志民自己也感到好笑。真是的,忙活半天,难道就只是为了建上一幢楼?不过,话题来得突然,志民到有些措手不及。
“好吧,说说你的想法。”志民点上黄果树香烟,很感兴趣的看着这个快言快语的年轻人。
“我想了很久,现在呀,凡是派作旅游用场的地方,不是叫“休闲”就是叫“度假”,要不就是叫什么楼什么庄。这种叫法原本想引起人家的注意,其实依我看,恰恰适得其反。”
“为什么?”
“呵呵,名字就象庄稼一样,多了就溅了啊。”华林笑道。
“依你看,我们应该叫什么?”
“要叫我说呀,我就叫它‘山里人家’吧。”
“山里人家?”

看见志民有些不解,华林俏皮的笑道:“城里人大老远的跑来山里,想的就是走村串寨,看山玩水。如果我们取个“山里人家”的名,再用点心把这里办成一个真正的“家”,让人感到亲、感到近。一个地方只要得了“亲近”两字,那还愁什么呢?”
  志民细品着华林的话,不禁又一次想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竟能在牯岭大山的深处养育出这么一个让人唏嘘感叹的年轻人。

他不免又想到那次与华林的对话:
“妈妈是怎么教你识字的?”
“拼音呀。”
“汉语拼音?”
“是啊”,华林笑道,“就是波啊爸,摸啊妈那种呀。”
“读完了几年级的课本?”
“说不上了。”
“能够看懂书里的意思吗?”
“能呀。妈说了,要会用字典,不懂就查。”
“买的字典?”
“呵呵,没呢。字典是我没出生前妈就有了的,她就是翻着那本字典识了好多字,晓得了好多的事情。”

……

也许是因为这段对话,也许还有什么更深的原因。
总之,自从那天开始,他们就开始用“山里人家”称呼那个忙碌的工地。
只不过,每当想到“山里人家”一旦竣工,华林也许就要离去,志民难免就会产生隐隐的怅然。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