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章 将星惊坠域外,英魂终归故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42年的暑假,郑文明和兄弟们收完红薯收土豆,收完土豆种红薯,间或还要采松脂,榨桐油,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最清闲时才能与郑家主佑振分享一件玩具——未满周岁的郑家长孙,这个小家伙如同最紧俏的战略物资,周遭每个人都恨不得多抱一会儿,哪怕再苦、再累、再多排泄物沾在身上也心甘情愿。
湖南的家家户户都在尽力享受着大战过后平静,因为在被战争充斥的中国,这种平静的生活实在是弥足珍贵。而在云南和广西,人们享受更多的是“悲怆”。
1942年7月4日,一个消息从云南保山传到重庆:十几个如同野人打扮的士兵带着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从缅甸翻越高黎贡雪山进中国国境时,被游击队发现,他们自称是200师的军人,已经与日军周旋了一个多月。所携带的是200师长戴安澜的忠骸,戴将军的忠骸上裹着一件又一件的军服(他的士兵们自已宁可不穿上衣也不愿让将军遭蚊蝇骚扰),这些军服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后来又聚集了三千余人的200师残部,全部接应回了云南。
民国政府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利用戴安澜师长壮烈殉国的事迹激励民心、军心,引发精忠报国的盖世豪情。对民众来说,英雄就是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希望所在。在政府的引导下,戴安澜的事迹被传播开来。
戴安澜,1904年生于安徽无为,1924年加入国民革命军,黄埔第3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在1938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89师副师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率200师苦战日军,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为国民革命军第5军的“铁军”之名添上重重的一笔。
自云南保山起,沿途各区、乡、县直至省城昆明,政府动员了数以千计的人群迎送英雄的灵柩,当地官员一律佩戴黑纱,亲往大路恭候。这样,第二百师的官兵也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英雄。在腾冲县,由县长张问德领县内父老乡亲10余万人沿街跪迎接二百师官兵。安顺、贵阳、柳州、桂林……沿途各城都摆设供桌,万人空巷,倾城祭奠。
在全州国民革命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终于入土为安。
美国政府于当年十月由罗斯福总统向戴氏遗孀颁发国会勋章一枚。
翌年,重庆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规模空前的追悼大会,后方各界均派代表参加。**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亦撰写挽诗、词、联致哀。**挽诗云:
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熊罴威。
浴血东爪守,驱倭裳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蒋介石在追悼大会上训词曰:“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为中**人之楷模。”
重庆政府颁布命令,批准戴氏由陆军少将追认为陆军中将,准其英名入祀首都忠烈祠,同时入祀省、市、县忠烈祠。
1956年9月,中华人国共和国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他的灵榇由贵州迁至安徽芜湖市,安葬在风光秀丽的赭山公园。戴安澜将军名垂青史。
戴安澜作为一名中国将军,为什么会战死在丛林密布的缅甸呢?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宣传价值?难道只是当时中国政府实在无英雄可宣传了吗?让我们将历史还原到1941年12月。

与中国视滇湎公路为生命线不同(自“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湎甸的时任宗主国——英国只是将缅甸视作拱卫印度(英国的重要殖民地)的屏障。在中国政府表示要出兵缅甸阻止日军对缅甸的战占领时,英国政府居然担心中国政府是想恢复其在前属国的影响力,态度可想而知。在1941年12月蒋介石发表中国将出兵协助盟国守缅甸时,我们来看看英帝国主义者的代言人们说了些什么吧?
《泰晤士报》评论员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表明,昔日白种人在亚洲的统治权威已经破碎了……”
英国战略评论家R•D•费恩先生:“……中国人的决定不仅表明他们的军事潜力,更表现他们对于战争的信心。我正是从这一点中看出未来亚洲不容乐观的演变格局。”
澳洲《星报》:“中国人之所以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远征,是因为他们感到美国参战,胜利终于有了保证……”
美联社评论:“蒋介石委员长……决心要在大联盟中扮演大国角色,并在世界战略中进一步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当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先生携夫人在重庆黄山别墅会见并宴请英国客人时,是希望在一个友好和偕的气氛中与英国代表韦维尔就缅甸共同防务达成原则协议。但他低估了与日军作战屡战屡败,见到美国租借给中国的战略物资就哄抢的英国人。会谈开始,英方代表韦维尔抢先宣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国方面将“围集在仰光港的租借物资部分地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队入缅人数“不超过一个团”。
中华民国总统震惊了,见识过无耻(为政客常事),也自以为见识过最无耻(作为政客偶尔也不得不客串),但终于明白了还有……。
客人刚走,从极度愤怒中缓过劲儿来的蒋先生忍不住痛骂:“娘希匹!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没有一个好东西。”
罗斯福总统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也很恼火,本土都快保不住了,还在跟盟友计较这些!根本就是被殖民主义思想烧坏了脑袋。美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与英国政府协商关于亚洲战场的问题:英美的主要敌人在欧洲,所以必须由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武装武装起来的中国人在亚洲战场上拖住日本人,两国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德国人。英国人总算是放下缅甸征服者的派头,答应同中国人共同抗击日军。为了协调英中军队的关系,美国派史迪威将军到中国任参谋长。
“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时,该会议在蒋介石没有被邀请出席的情况下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确立了以欧洲而不是亚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还决定将缅甸、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开始这场充满勾心斗角的中、英、美联合对日作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