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教育方针和无烟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了语文、数学这些基础,就可以开设一些专业课了,赵剑寒打算先教他们物理和化学
物理主要学习经典力学、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并给专业技术人员讲解金属冶炼、机械制图和加工工艺等专业知识。不过这是后一步的事情了。
化学是赵建寒的老本行,要给他们讲授元素周期表,常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门课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界的组成,还会涉及到水泥、玻璃、石油分解等实用知识。
完成了这些课程之后,赵剑寒希望他们能达到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为他们以后成为军官、工程师和教师、管理人员打好基础。
制订了全套教学计划之后,赵剑寒眺望着东南方向,心里默默地想到:“卧虎山庄不仅会成为自己事业的起点,也会成为那些孤儿们成长为国家栋梁的起点。”
赵剑寒制定的这套教学方案注重理科,追求实用,将这个时代文人毕生钻研的诗词歌赋、文章策论全部忽略了,这与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在另一个时空,赵剑寒参加了南疆特种战,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残酷的战场上只有士兵的素质、坚强的意志、战友的配合、合理的战术以及精良的武器才是战士们活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全是虚的。
上军校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化学工程专业,学到的大部分是理工科的知识,同学们大部分都是从军队里考进来的,平时经常讨论古今中外的典型战例,当然也会涉及到大国的兴衰,特别是中国百年的近代史让他感触良多。
这些经历让赵剑寒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实力决定一切。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精于庙堂决胜的高手,可是他们更多的是相互算计,对外顶多能想出一些以夷制夷的计谋,其效果仅限于让中原朝廷能够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宋朝,那时中国和商业都处于世界的巅峰,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豪和著名的文臣武将,可是他们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却束手无策,直至最后亡国。
在国家危急的时刻,历朝历代也不乏忠臣义士,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传颂千秋,令人无比敬仰,可是最后还是不能挽回失败的结局,究其原因,无非是实力不济罢了。
清朝末年,同样有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有远见的大臣,不管是修养还是深谋远虑都是当世翘楚,可是他们面对洋人的船坚炮利又有什么办法呢?在为皇室服务的前提下,他们的满腹经纶又能发挥出几分?和铁血宰相俾斯麦比起来,他们的那些作法和小孩过家家没什么区别。
现在中原大地又面临着一场浩劫,即便是换一批明君贤臣也避免不了亡国的下场,赵剑寒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就没有作一点指望,这个时候他只相信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就可以凭借绝对的实力将一切敌人碾得粉碎,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难以发挥作用。
赵剑寒佩服的是李靖、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带领一支强悍的军队,奔袭万里,主动打击敌人,将敌人拒之于千里之外。
至于那些文人墨客,赵剑寒认为他们只善于空谈,而不会创造,对于自己的事业没什么帮助,赵剑寒绝不认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观点。
对于国计民生,赵剑寒想的非常简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促进商品的流通,用大量的物资让治下的民众吃好、穿好、住好,这比喊一千句口号都要管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赵剑寒认为将士农工商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同样可以治理好天下。
所以他准备亲自教育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技能、严明的纪律,思想单纯、勤劳肯干的队伍,用超越时代的技术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工业基地,组建一支作风顽强、军事素质过硬、装备先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军队,到时候大兵压境,任你有千般计谋,也只能乖乖地签订城下之盟。
其实赵剑寒也知道自己的观点有点简单,甚至有点偏激,因为自己以前没有机会站在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考虑问题,具体实施起来肯定会非常复杂,但是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即将发生的民族危机。

所以,赵剑寒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让自己的学生掌握汉语这个工具,然后多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服务,其他的东西全都可以忽略,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的时间。
如果以后形势的发展需要精通的人才,招募几个落魄的秀才应该不是难事,目前中国什么人都缺,就是不缺这些所谓学富五车的大儒。
要做大事,除了人才还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年后将要入住卧虎山庄,还需要很多物资,长年累月下来,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赵剑寒准备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发几种新奇而又实用的产品,以获取大量的资金,他准备开发的产品是玻璃和香皂。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明朝玻璃制品非常稀罕,只有极少数富贵人家才有,价格极其昂贵,品种也很少,香皂更是没看到,人们洗澡用的是一种名叫“胰子”的东西,赵剑寒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效果较差,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前世赵剑寒外出打工的时候,曾经在玻璃厂和日用化工厂工作过,这些两种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流程非常熟悉,以现有的条件完全可以做出来,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制造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石英石、石灰和纯碱,前两种原料卧虎山庄都有,纯碱可以从天然碱中提炼出来,工艺并不复杂,而这时候人们经常用天然碱来处理食品,也将它用来洗涤衣物,市场上可以买到。
另外,制造玻璃需要很高的温度,达到一千六百度以上,赵剑寒工作过的玻璃厂是用煤气做燃料的,他对这一工艺流程比较熟悉,采用成熟的技术无疑会提高成功率,能省却很多探索的功夫。
而这个时代,炼铁用的是木炭,最高温度估计只有一千二百度,勉强能把铁化成铁汁,想烧出玻璃来难度很大。这个时代的工匠们已经能作出琉璃,赵剑寒认为只有提高炼制的温度,就可以制造出玻璃。
而煤气是用煤生产出来的,以后炼钢也需要煤炭,煤炭是赵剑寒计划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他希望能在附近找到煤矿。
前段时间出去考察,他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用煤来做燃料的,他只是在铁匠那里发现少许的煤,他们将煤用来做辅助燃料,需要保持炉温时才用到。
嘉峪关内城里就有铁匠作坊,于是赵剑寒跑到那里向铁匠们询问他们使用的“石炭”是从哪里买来的。
嘉峪关里的小孩子并不多,赵剑寒小时候也到这里来玩过,这里的铁匠们大都认识他,也知道他是游击将军的公子,他们热情地告诉赵剑寒,这些石炭是在东北五十里外的一个荒山上挖的,只花了一些雇工的费用,石炭本身是不用花钱的。
赵剑寒问明了方位,找到父亲,让他派人陪同自己出去一趟。赵振东现在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得知距离不远,马上就派董云山带着两匹马跟赵剑寒跑一趟。
大约半个多时辰,他们很顺利找到那座荒山,山不大,只能算一个小山包,山上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赵剑寒走到近前,很容易就发现了乌黑发亮的煤块,和周围的土石混杂在一起,用带来的小铲子铲了几下,露出了大片的煤层,这里是一个露天煤矿。
这里距离嘉峪关很近,赵剑寒的印象中嘉峪关附近似乎没有大型煤矿。于是他拿着铲子,沿着小山包走了一圈,又发现了几处藏煤的地方,但是远一点的地方却都是山石和泥土,没有藏煤的迹象,看来这只是一个小煤矿。
赵剑寒仔细观察,发现这里出产的煤呈黑色,质地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他找来一些枯枝架起来,用火石点燃,然后将每块放到枯枝上,结果很快就点燃了,冒出来的烟不多,燃烧时火苗较短,赵剑寒判断这种煤应该属于无烟煤。
前世的经历使得赵剑寒对煤炭有所了解,这种煤用来烧锅炉挺好,用来生产煤气也不错,但不太适合用来炼制焦炭,他决定带一些回去做试验。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