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龙门魅影 第二十四章 转战黑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早不早?不早!我们身上有这些高级装备确实很不方便。万一被“条子”捉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条子”就是警察的外号,黑话的一种,上海传来的,后流传到香港和台湾。因为很久以前有一些地下赌场常常在警察来时,喊“警察来了”太明显了,所以后来就改喊“有条子”或是“条子来了”,喊到后来就变成警察的别称了。
阴山山脉的自然资源非常富饶,原有白桦、青杨、山榆、山柳、松柏等树种。今日的林海之中,增加了人工种植的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其山林之中还栖息着画眉、百灵、斑鸠、石鸡等飞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盘羊等走兽。这里亦是远志、黄花、当归、知母、赤芍、干草等200余种中草药的生长地。井眼梁、马场梁、骆驼梁还是山脉中出名的天然放牧场所,是一片片富饶的旱地草场。
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我们的最终目的地是阴山山脉杭锦后旗的狼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我们所期待的这种景象迟迟不肯出现。这里已经不是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现在看着有些萧条!或许几年后这里就会变成沙漠荒滩!
又走了很长段路程,才依稀见到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我们已经到达杭锦后旗!我们一般只捡小路走,不敢走大路的。杭锦后旗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腹地,南临黄河,北靠阴山,东与巴彦淖尔市所在地临河区毗临,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这里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无霜期141天左右;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昼夜温差大,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里距离狼山尚有一段距离。看来还要在这里过一晚!
狼山,阴山山脉的最西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燕山运动中受南北向的强烈挤压,发生东西向褶皱与断裂。喜马拉雅运动中又受旋扭构造的影响,在东经107°30'以西转为北东走向,呈弧形环抱于后套平原之北。长约300多公里,南北宽5~30公里,面积799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22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亦为阴山山脉最高峰。太古代各类变质岩坚硬,峰峦重叠,多呈屋脊状或锯齿状,多悬崖峭壁。花岗岩侵入体多呈浑圆的剥蚀残山。山间盆地海拔1200~1400米,在第三系沉积层上覆盖着第四系风沙层。面积较大者有海流图、呼鲁斯太等盆地。
狼山南坡陡峻,矗立于平原之北,阻挡了寒潮与风沙,保护了后套平原的农业生产。狼山北坡平缓,南高北低,通过一带低山丘陵过渡到内蒙古高原。狼山沟谷较多,较大者40多条,横谷两侧壁立,是前山与后山的交通要道。阴山古塞“高阙”、“鸡鹿塞”即位于狼山的横谷沟口。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修筑的边墙(赵长城)仍保存于狼山的北部。狼山位于干旱地区,干燥剥蚀作用强烈,山体岩石裸露,植被稀疏,覆盖度仅0.04%,阴坡高处有白桦、山杨混交林,低处有油松、侧柏、杜松、山榆、山柳等,西北坡则被碎石和沙漠所覆盖。
第二天我们到达潮格温都尔镇,潮格温都尔镇座落于美丽富饶的巴彦淖尔市西部乌拉特后旗境内,东与乌拉特中旗呼勒斯泰镇接壤,南与巴音宝力格镇毗邻,西接获各琦苏木,北连巴音前达门苏木和蒙古国潮格镇历经古代文明的洗礼,自春秋、战国以来,匈奴、契丹、鲜卑、突厥、党项、蒙古族各少数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各自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因得黄河水利之便,清康(熙)、乾(隆)以后就有农民在此农耕,是乌拉特后旗的农区;阴山以北,草原千里,自古就是理想的牧场,得天时而占地利,享政通而悦人和!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先世本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后成为党项诸部中的一部,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大家走的实在是太累了!小灵道:“我实在是走不动了,咱们还是休息一下吧!”
龙五也吐着舌头跟哈巴狗一样的叫唤:“不行了,我实在走不动了!”
我抬头看了看前面,不远处有一建筑。像是寺庙!
我指着前面说道:“大家坚持一下,咱到那小寺庙安营扎寨去!”
大家咬紧牙关,一步步向那小寺庙走了过去!
寺庙前面有棵古树,树上有些干枯的树枝在天空中很安静的裂着口微笑!干枯的树枝,从头燃到脚才是最美的!而那些光鲜的叶子,最后只能归于尘土!
小庙的名字叫干其毛都古庙!文革时期古庙被破坏,其敖包也不再祭了。2000年,嘎查领导恢复了干其毛都敖包的祭祀,2003年开始便由附近的住户祭祀。
在庙的后面有几个土山丘,上面有个祭坛,用石头垒起来的。这是当地民族的传统习俗――敖包祭祀。
虎子道:“看来这里不能住人啊,不行咱们找地儿扎帐篷吧!”
我说道:“咱几个大粗人不懂这里的民俗,万一冲撞了他们的神就不好了。咱还是走远点的好!”
小灵道:“不行了,我先歇息一下!”到底是女人,小灵一下坐在地上再也不起来。
我没办法,只好说道:“那就先歇息一下,一会咱换个地方安营扎寨!”
这里的旱情比较严重,辽阔的草地火红一片,山丘上除了石子再无其它。碰巧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下了一场小雨!难道是祭祀真的管用?
牧民们都希望能够风调雨顺,生活宽裕!牧民祭拜了敖包。还会举行男子摔跤、赛马等文体活动。
可惜我们几个不能与民同乐,领略一下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最后我们居然买到了4匹骆驼!这几只骆驼都是“去势”的骟驼,比较听话,温顺。这个“去势”就是指把动物的卵巢或睾丸割掉,也叫阉、劁、骟。如今,后旗骆驼数量已在不如前,且骆驼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因此,母骆驼要留作繁殖用,但不是每只雄性骆驼都能留做种畜,成为驼父。除了牧民们经过精选后留做种用的雄性骆驼外,雄性的其它骆驼将会在适当的年龄、季节里被骟。阉割后的骆驼有利于其骨骼、肌肉及脂肪的生长,性情变得温和,一般用于驯骑和运输等生产生活。

我们在离开的时候还有幸欣赏到了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虎子馋的不行,去讨酒喝。这等好事哪个肯落后,只剩下小灵自己看骆驼,我们都跑去讨酒喝了。顺便还看跟着瞎搀和,学了几招蒙古舞蹈!
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于本地区民间的蒙古族舞蹈我基本全都见过了,只是让小灵自己等了一个多钟头。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科尔沁“博”舞。“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一路上我跟虎子还有龙五意犹未尽,在骆驼上或抖或晃悠着比划着,小灵看的差点笑岔气!真实难得,难得这么开怀的笑。话说回来,我们几个可真够滑稽的,想起来自己都忍不住要笑出声。
“虎子,别磨蹭,前面就该到了!”虎子的骆驼走的比较慢,我们拉下他有十几米远!
我对小灵道:“怎么还没到啊!估计应该在这附近的!”
小灵道:“咱们再走走看!”
龙五向后喊道:“虎子,你快跟上,掉了队会被狼吃掉的......!”
龙五这一回头哪里还有虎子的影子!一望无际,一匹骆驼加一个人就这么凭空消失掉了!
龙五急道:“不会真给狼拖走了吧!”
大家赶紧下骆驼,去找虎子。可是附近连半个鬼影都没有,去哪找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