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龙门魅影 第二十五章 地下长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五道:“会不会让流沙给吞了?”
小灵道:“我看没这个可能!这里怎么会有流沙呢?”
龙五道:“还有其他解释吗?难道说虎子凭空蒸发了不成?”
小灵道:“这个更不可能,就算是蒸发掉也该剩下点东西啊!”
龙五道:“还有其他可能吗?被狼叼走也不可能,我看还是像给流沙给吞了!”
流沙常常被视为能将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
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流沙表面一旦受到干扰就会“液化”。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柏恩在一次前往伊朗的度假旅行之中,遇见过一位当地牧羊人。他指着流沙告诉柏恩,村里曾有骆驼陷下去后就立即消失。柏恩对此将信将疑,回国后就立即对此展开研究。他仔细观看和分析了数十部描述到流沙噬人场景的电影,发现这些电影对流沙的描述根本就是错误百出。后来,柏恩在实验室里将细沙、黏土和盐水混合在一起,重建一个微型室内流沙模型来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实验,柏恩领导的科研人员发现,要把沙子变得像太妃糖一样黏需要好几天时间,但要让它失去黏性则很容易,只要在其表面施加适当的压力即可。一旦流沙表面受到运动干扰,就会迅速“液化”,表层的沙子会变得松松软软,浅层的沙子也会很快往下跑。这种迁徙运动使得在流沙上面运动的物体下沉,然而,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从上层经迁徙运动掉到下方底层的沙子和黏土逐渐聚合,便会创造出厚实的沉积层,使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阻止了物体进一步下陷。
密度小于流沙的物体会浮在流沙之上。
研究还发现,当物体陷入流沙后,下陷速度要视物体本身的密度而定。流沙的密度一般是2克/毫升,而人的密度是1克/毫升。在这样的密度下,人类身体沉没于流沙之中不会有灭顶之灾,往往会沉到腰部就停止了。研究者还发现,即便是一些密度比流沙大很多的物体,也能浮于流沙之上。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密度为2.7克/毫升的铝盆置于流沙的顶部,尽管其密度大于流沙,但由于受流沙浮力和沙面张力的影响,铝盆仍能平静地呆在流沙的表面。当科学家开始轻轻晃动这个铝制容器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容器稍稍下陷了一点,当他们加大力度摇晃时,这个容器慢慢沉入沙底。
将脚从流沙中拔出来需要抬起一辆汽车的力量。
研究认为,陷入流沙的人一般都动不了,密度增加以后的沙子粘在掉进流沙里的人体下半部,对人体形成很大的压力,让人很难使出力来。即使大力士也很难一下子把受困者从流沙中拖出来。经研究人员计算,如果以每秒钟一厘米的速度拖出受困者的一只脚就需要约10万牛顿的力,大约和举起一部中型汽车的力量相等。所以除非有吊车帮忙,否则很难一下子把掉进流沙的人拉出来。研究还指出,照这种力量的计算,如果生拉硬扯,那么在流沙“放手”前,人的身体就已经被强大的力量扯断。此举所造成的危险远高于让他暂时停在流沙当中。
大家讨论是没有任何结果的,现在只能到处找找看了!
“大家快过来!虎子在这里!”龙五跑在最前面首先发现。
大家围上去一看,好家伙,一个五米多深大坑!骆驼已经是七窍流血了奄奄一息了!虎子应该没事,压在骆驼身上,嘴里灌满了沙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难怪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虎子招手示意我们下去,不是吧!难道脑袋摔坏了不成。若是我们都下去了还怎么上来?
我仍给虎子水袋,虎子漱了一下口,勉强能说话了。“你们赶紧下来,下面有东西,还有通道呢,也不知道通到哪里去,我看像是黑山古城了!”
小灵道:“难道我们真的到了黑山古城了吗?怎么从地面上一点也看不出痕迹?”
龙五道:“要不要下去看一下?”
我说道:“咱们不能都下去,要留下两个人!”
“我下去!”小灵自告奋勇。
我拿出登山尼龙绳抛到坑底,小灵抓着绳子慢慢滑了下去!
我探着头问道:“怎么样?下面情况如何?”
小灵道:“还不太清楚,好象是城墙,还不敢断定!”
虎子喊道:“你们两个也都下来吧!咱们碰碰运气,我看这古城可能是长年累月被埋到地下了。”
现在可真有点难以选择了。下面是不是黑山城还不能断定,盲目的找也不是办法。
小灵道:“我看咱们顺着城墙走吧!就算不是黑山城也一定有莫大关联!”小灵的意思是让我和龙五都下去!
我们卸下装备一会的工夫大家就在大坑里集合了!
城墙完全用碎石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
龙五道:“我看这不是黑山城墙!有些像地下长城!”
“地下长城”大家齐声问道。
龙五道:“它与地上长城一样,也是一种军事防御工程!”
大家对长城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地上和地下之分,当然底下的没有地上的雄伟壮观了。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大家既然都下来了,那就得硬着头皮走下去!虎子先下来的,就得有他来打头阵!
路还算平坦,我们只开了一只自供电矿灯,这个可是我们找到的新装备!
是一种具有自行发电(充电)能力的矿灯,主要避免矿难时矿灯内蓄电池容量不足,导致受困矿工无法进行避难自救,或因失去光源而丧失生存信念。
走在前面的虎子突然停下来弯腰捡起一个东西,然后回过头来拿给我们看。
“怎么会有这东西?”虎子捡起来的居然是一过滤咀烟头!
我道:“难不成有人来过?”
小灵道:“看来这里不只我们几个人,应该还有一拨人!”
接着大家还找到了罐头盒。一些生活垃圾?龙五居然还捡到一枚硬币!

龙五道:“这些人不会也是来找黑山古城的吧!”
我说道:“很有可能啊,估计那个大坑就是那拨子人弄出来的。”
虎子道:“他们还真神了,一下子就能找到!”
小灵道:“不是他们神,是他们的装备比我们强!”
我们猜想一定是用了密度地震影像法和多道瞬态瑞雷波法相结合的多渡勘探技术、探地雷达(探地雷达是一种较新的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宽带的电磁波,以脉冲形式来探测地表之下或确定不可视物体的内部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地雷达逐渐趋于成熟,由于春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工程与环境和资源等浅部地球物理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也许他们只是来找宝贝寻古墓的。
大家继续赶路。在不远处居然出现岔路。
小灵道:“这下该怎么走?总不不能分头行动吧!”
我说道:“咱们随便选择一条便是!走不通再回来走另一条。”
龙五拿出刚才捡的那枚硬币,正面就走右边,反面就走左边。
硬币抛出,正面朝上!那就走右边,我们大家一般都很相信自己运气不错的。
刚走几步就一道门,应该是一处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燎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虽然建的是烽火台,但是怎么看都不是真正的烽火台。虎子首当其冲第一个进了门。还没走几步,赶紧退了回来。
龙五问道:“怎么了?有情况!”
虎子道:“有人!”
小灵道:“难道是那伙人?”
虎子道:“不是,就只有一个人,还是个老头。”
不是吧,这地方还有老头?我问道:“是死的还是活的?”
虎子道:“不知道!在一个石台上坐着呢!”
小灵道:“进去看看就是!”说这我们把家伙都拿出来。如果那老头是个粽子的话我们就把他给“突突”了!想要吓唬我们还得问问我们手里的家伙答不答应!
大家小心进去,果然,在一个青石砖垒起的台子上坐着一位老者!
“老头,你的什么地干活!”虎子上前问话,端着AK---47,带着头盔,猫着腰。活像当年的小日本。
没有反映!是死的!
龙五道:“绝对是死的,你看皮肤都发黑了。”果然,这是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干尸!
小灵道:“看来那拨人该是走了那边!”
我问道:“你怎么这么肯定。”
小灵道:“要是他们走了这边的话,这老者定然不会安稳的坐在这里!”
此话颇有几分道理,若那伙人走了这边的话不被吓回去也得把这老干尸给研究一个遍。现在居然看不出一点有人动过的痕迹!
龙五问道:“这老头子值不值钱?”
我笑着答道:“值钱!可是不太好卖!这样的金身虽然保存完好,但确实很恐怖!你看那面部还有一丝诡异的笑!”
我再回头看的时候那老头诡异的笑越看越明显。吓的我不敢再去看。
或许这金身有问题,我不敢再去想,静观其便吧!
金身是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如赵熙《长城魂》五:“只有几天,她显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个哑女,仿佛是一个病妇,一个坐化在这泥屋里的信女。”又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佛门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时间,安然而逝。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历代有关记载甚多。如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不坏。”又如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四记载:五代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该僧人位于中印边境。据科学家的结论:坐化时间1475年,没有采用任何防腐手法,是在深入禅定(他们说是冥想)中坐化。之所以采用这么奇怪的姿势,是因为适逢天灾,该僧人立志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度众生,并为世人留下不朽肉身,以激励后人坚信佛法不虚。
他们说该僧坐化前曾长期禁食,杀灭了体内的微生物故肉身不坏(呵呵,我不同意这个说法,饿死的人多了,也没见过哪个成为肉身嘛)
最后是该科学家充满敬意地跪在肉身菩萨前,颂扬他是伟大的圣人还讲到日本的肉身菩萨,以及西藏曾有的一百多个肉身菩萨,但在解放后被破坏,这具因在中印边境才得以幸存。
还提到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对西藏密宗僧人深入禅定时的生理状态的研究,实在不可思议。比如他们的需氧量竟下降了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且在冰天雪地中全身发热,将冰冷的湿衣烤到雾气腾腾……
虎子围着金身转悠了半天说道:“怪了!怪了!这老头有三条腿!”
人们常说三条腿的蛤蟆不找找,两条腿的人到处是。我们现在居然找到一个三条腿的人!
当然我们说的三条腿不是戏曲音乐的术语。
京剧唱腔结构以上,下句对称为基础。唱段可以是一对上,下句,也可以由若干对上,下句组成。如果出现奇数句子,俗称三条腿。但有时出于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有意删去一偶数下句,这时常以锣鼓打上一个“扫头”补上,以相对保持上下句结构的平衡。这是戏曲音乐中的三条腿。
这里我们所说的是实实在在长在身上的三条腿。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虎子撸起袖子想把老头子放倒。虎子胆子以前是很小的,怕鬼怕死人。现在不知怎么变的如此大胆!不佩服不行啊。
虎子上前还没摸到老者金身就一下子后退几步坐到了地上。“奶奶的,老不死的睁开眼了”
......我剧寒!那不是说老家伙还活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