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钢铁(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宏和秦伟本来只是了解历史上有这家公司的记载,他本来就很有名气,而因为约法尔这个国际顶尖的管理大师,他的兴衰也上了管理界的案例流传。威尔斯带着大家到了厂区考察过后,更坚定了王宏他们的信念。本来只想买几个炼钢高炉的王宏他们,在仔细考察过设备状况后,决定把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连轧等整个环节的设备全部买下来。福尔尚布德钢厂共有六家工厂,可年生产钢16万吨,铁12万吨,在欧洲也算得上是一流的大钢铁厂,设备原值达3400万法郎,折旧后仍然价值九百万法郎。
这六座工厂从烧结到出型材实际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虽然近几年没正常生产,一些设备生锈,但是关键的50吨高炉,封闭炼焦厂,连铸、连轧机等主要设备都运行良好,王宏有信心让这套流水线运转起来。而最终,王宏只为这套二手设备付出了八万法郎。而由于和约法尔的关系,又让他帮助买了几座小型炼钢炉,用以炼制特种钢,和一些特殊的配套设备。
愉快的购买结束了,接踵而至的是艰巨的拆迁工作。
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拆迁场景:
“安装在60米高厂房内的50吨重的巨大平炉,加工卷板长度超过一公里的热钢机,一部烧结机,一座120吨重鼓风炉,还有许多其它部件,所有设备都用木条箱包装,塞进集装箱,装船启运,然后在海防附近被拆箱。在滇南的红河畔,又严格按照在法国的样子,一个螺丝也不差地把设备重新组装。运走的设备总重达4.5万吨,外加10吨详尽解释重新组装过程的文件和一些技术资料。整项工程十分繁复。”
“欧洲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的工业搬迁。”美国《企业家》说。
“开创了工业时代的第八大奇迹”德国《法兰克福大众报》
而法国的报纸则铺天盖地的报道这一壮举,法国最有名的报纸《费加罗报》更是用头版整个版面报导了王宏这一伟大的拆迁过程。
当时,福尔尚布德市的中国面孔一时间多了至少二十倍,一部分是南华公司的工人,一部分是旅居欧洲的中国人。每天考核拆迁进度,根据每天拆迁情况进行总结。
王宏的成本控制理念在这次拆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福尔尚布德方面最初拒绝由中方拆卸,王宏发了狠:不让中方施工设备我就不要了。1906年11月1号,王宏带着1000名中国工人住进了“福尔尚布德”,其中有300人来自中国南华公司。
1906年11月2日清晨,钢厂拆下了第一根螺丝。在当天的庆祝仪式上,清朝人用舞龙的方式庆祝开工,而法国人却颇为伤感,在福尔尚布德的赫尔斯特法伦区,数代人都靠钢厂谋生,近80年来,工厂一直在炼铁。现在,工厂即将远赴东方。约法尔在演讲中热泪盈眶,几度失声,台下的法国工人也十分黯然。
在拆卸过程中,由法方的30名技术人员100多名技师全程陪同,而那些法文的牌子如“禁止明火”,“右侧通行”都注上了中文。清朝的工人和工程师们的住处是这家工厂原来的办公楼,每个办公室里放着十五、六张床。
这些清朝人似乎每个都是工作狂,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即使周末也不休息。这一度让福尔尚布德劳工部门伤透脑筋。最初劳工部门强制拆迁队必须每周休息两天,但根本不可能做到,最终达成协议,周六可以加一天班,周日必须休息半天。但是这点通常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了防止清朝人偷偷加班,赫尔斯特法伦区在街道处安排了两百名固定巡查、五十名流动巡查,但依然无济于事,清朝人周日加班的花样层出不穷:并不从最高的地方拆起,偷偷躲在车间里装箱、包装,在室内拆较小的设备……。劳工部门屡次‘教育’王宏,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改正王宏这种坏习惯。
这也是一个艰苦的博弈过程。为了节约运输成本,王宏希望能够在许可的重量体积下,尽可能利用缝隙空间,多装一些零件。但约法尔异常强硬,并不通融。他坚持一件东西只能一个包装。几番激烈争吵之后,王宏下了最后通牒。三天以后,约法尔最终作出让步,按照南华公司的方案装箱。

南华公司本来计划用半年时间拆完这座工厂,而福尔尚布德方面则认为至少需要五年,但最终中国工人只用四个月就带着4.5万吨设备离开了,又用了两个月时间清场。
在红河确定好的厂址处,拆解回来的“福尔尚布德”钢厂被重新组建。王宏聘请世界最著名的工程设计和冶金公司,重新对“福尔尚布德”做了整体的设计、评估、改造。包括设备购买、运输费用,以及后续的技术改造、建厂费用,南华公司合计投入近40万两白银,用3个月时间最终建成了一个年产15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的煤-铁联合体。而通常从购买新的设备,到建成出炉,一条相近规模的钢材生产线建设周期为3年,总投资更要高达2300万两白银。
奥钢联机械设计和工艺项目经理奥德福在接受美国《企业家》采访时说,“奥钢联还没有承担过比这个更大的工业设计项目,到目前来说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这对所有参与各方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907年8月18日,在第一块厚钢板生产出来的前,秦浩、朱朝瑛、王宏、龚心湛、沈庄……都等在改造后的“福尔尚布德”轧机旁边,神情专注、紧张,“就像个等待圣诞礼物的孩子”(奥德福语)。1907年8月18日,工厂一次性联动调试成功,生产出了南华公司乃至云南省历史上首批钢板。
“那个时刻,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成了英雄。”在场亲历这一幕的奥钢联自动化项目经理罗兰德说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有这样强烈的成就感。他在世界各地做过各种不同的工程项目,还没见过像南华公司这样,最高首脑大批高层亲临现场。
同样令他和他的团队印象深刻的是,“欧洲钢铁企业里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职工,能生产很高品质的钢铁,但也受到了自己经验的限制。南华公司的钢铁工人尽管经验没有欧洲人丰富,但是他们十分勤劳,这最终会让他们变成的更强大。”
南华公司在练出第一批厚钢板之后,正式命名为红河煤钢联合公司。王宏任总经理,从美国回国的欧阳锦辉任副总经理,第一批来红河的,又全程参加钢铁公司建设的回国华侨冶炼专家40多岁的华刚任总工程师,威尔斯任副总工程师。在王宏做了约法尔工作后,威尔斯请来了二十多个法国工程师和二百多个技师,确保了钢铁厂顺利投产。
参与钢铁公司拆迁的欧洲华侨一部分专业人员,随着钢铁公司回到了红河,其中大部分留在了红河。
同时由于南华公司在国外的名气越来越大,和王宏他们的有意介绍,不少华人专家同意回到国内,加入南华公司,极大的缓解了秦浩他们的人才饥荒,南华公司各企业、南华大学、各中小学、乡绅自办企业的都有了一定的人才,逐渐走向了正轨,并建立了一些研究机构进行一些研究。各公司、部门的正常运转,为秦浩他们赢得了大量的时间,南华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在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下,进行着正常的生产和扩张。
云南总督于振铎听到钢铁公司正式投产后,也高兴异常,张之洞因炼钢铁稳做总督多年,而云南现在也有了钢铁公司,而且是国内最大的,这是多大的政绩。立时派专人前来祝贺。并把出钢的喜讯上报了朝廷,在褒奖云南后,慈禧太后几天不舒服,他云南300万两(有意多报的成本投入),建钢厂一年就成,你张之洞,搞了几年花了我几千万,出的还没有人家多,把张之洞搞的几天不舒服。
几天后,云贵总督于振铎又派专人,宣读了朝廷的旨意:授朱朝瑛子爵衔(1906年的工商业奖励办法);王宏工科进士出身,四品候补云南劝业道。并力保秦浩为临元镇总兵,临元路巡防营统领。给秦浩增加二营编制驻防红河镇(属后备军经费自筹)。没多久,云贵总督于振铎迁升入了京师。
国内的报纸也纷纷报道红河煤钢联合公司,并大量引用国外报纸原文,给红河和南华公司作了广告。也让南华公司引进人才上占了大便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