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红河建钢设钢铁厂的同时,还在建设着一个10000千瓦的水电站。
秦伟在8月份和王宏一起到了法国后,在拍卖一结束就和王宏去了趟德国西门子公司,在西门子公司订购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力发电机组,五台200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和配套的输变电设备。
秦伟在此期间,拜访了大清住德公使孙宝琦,在蔡元培先生和孙宝崎的帮助下,招了二十多个德国华人和留学生,带着西门子推荐的四个工程师和在欧洲招聘的的技工赶回了红河。
早在1905年底秦浩他们就计划在后世龙门峡水电站的地址上建设水电站,秦伟带人多次勘测设计好了规划,计划是先建水电站,再建钢铁厂。由于法国这次拍卖的进行,经秦浩他们多方论证,最后还是决定了一起建设,因为在铁路还没结束时,就作好了水电站的建设准备,官府的审批都已完成,现在下马要受一定的损失,而现在资金比较宽松,合理安排时间即可同时建设。在王宏和秦伟到法国去的同时,在陶永新的带领和组织下,开始了道路和基础工程的建设,南华公司为此招了近万名民工。除了保证五个基干营外,新老搭配编成了40个工程兵营,按照秦伟的设计,开始施工。
秦伟回国后,电站工程已经展开,随秦伟来红河的德国水机工程师毛士地亚、电机工程师爱得华和华侨工程师刘忠达、岳明,在察看过龙门峡的地形后,仔细查看了整体设计,为秦伟的才华所震撼,毛士地亚说:
“这是我见到的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我能参与把这个设计实现是我的荣幸。”
后来爱得华为了实现一份份的优秀设计,就再没有回国,一直在中国任职,在中国去世。毛地士亚在中国工作多年才回国,并写了一部中国电力史的回忆录,深受世界业界注目。
在秦伟和中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上万工程兵的艰苦的施工下,经过近一年的施工,龙门峡谷拾多里的峡谷中,工程兵们起早摸黑,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中国水电史上的辉煌开篇。
到1907年6月18日,一道长88米,高10米的,21孔钢筋水泥拦河大坝耸立了起来;一条2489米长,过流量28立方米每秒的水泥过水渠过水了;一座2000平方的水轮机房问世了;天然的巨大落差45米让巨大的钢管连通了。
这里曾是徐霞客赞颂过的地方,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游此,写道:“峡中红河之水通过一层,复腾越一层,半里之间连坠五六级,此龙门峡也。……”天赋的自然条件,合理的技术设计,电站的水房建好了。
这时,在德国定做的发电机组,在海防下船,经由铁路运道了国内。水轮机、发电机和变电柜十吨、数十吨的庞然大物由轮船运道海防,再运到红河。但怎么运到轮机房,这事把秦浩几人也难到了。最后,能坼的坼,不能坼的用几台拖拉机和人一点点的往上拖。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设备运到了轮机房,进行安装。
供电线路按设计好的方案,在岳明的组织下,再基建的同时开始架线,主干线路、牛头山基地、重点企业、学校、医院、公共场所、路灯等的布线。
而电力工程是个系统性的工程,还不像其他行业,技术性很强,而且要直接面对广大民众,使用不好还会造成一定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普及基础知识和推广教导正确使用极为重要,所以电力在使用过程中,电力公司地服务需要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做的不好,就像历史记载的20世纪的昆明,曾经发生过"电灯战油灯"的历史。‘人们并不相信:电灯会比那祖辈沿用了不知多少代的油灯更明亮。于是,电业公司不得不为鼓励市民用电,而上街"促销"。那是辛亥革命刚过半年,1911年4月的一天,一向冷清的昆明街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引得市民纷纷驻足,引颈而望,只见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举着布标彩旗,沿街宣传"卖电"。
原来,由云南商界集股兴建的石龙坝水力发电站竣工发电,架通的34公里的23千伏高压输电线已将电流输送到昆明小西门内水塘子转电机房。因无人"买电",于是,耀龙电灯公司总理左益轩亲率员工上街"卖电"。’
同时也出现过,电力使用不当,造成火灾,而因此耀龙电灯公司总理左益轩被告,和罢官免职。
秦浩对科学用电、安全用电非常重视。让刚创立的南华报,抽出专人和电力专家一起,进行电力常识、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南华报是1907年2月1日创刊,由南华公司投资,以李曰垓的名义成立的报社。
李曰垓今年35岁,云南蒙自人,13岁中秀才,家境一般,曾多得朱朝瑛的帮助,1901年由云南选送京师大学堂,1903年去日本留学,先学造船,后看不能有成改学师范和文学。1907年元月回到国内,总督于振铎任命他为云南蒙自师范学堂的校长(筹建)。在日本时与陈亮周晨相处很好,陈亮给他讲了很多,思想很受启发。回国后,即来到了红河,一是看望朱朝瑛,在一就是想认识下秦浩。到了红河,被红河的工业建设震惊了,在与朱朝瑛和秦浩交谈后,在秦浩的邀请下,担任了南华报的社长兼主编。并在秦浩的支持下,经过与云南官方沟通后(官方不用出钱,而且还在蒙自),把蒙自师范建在了红河并命名为华南师范学院专业培养本科、专科和初级师范学生,培养中小学教师。李曰垓任校长。

《南华报》以科技普及、工业经济和国际时事办报宗旨,要求很少涉及国家时政,但以科技经济为主题,办成了中国最大的经济报销到了沿海各大城市,影响日益扩大。现在大篇的文章介绍电学知识,影响很大。
中国民众对电的知识太少,在100年的后世的世界里,有不少地方还没有用上电,不时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触电身亡或致残。而现在更是电的一点常识都缺乏,大部分民众没有电的认识或很少。不教育不行。秦浩要求大张旗鼓的、不惜余力的宣传电的普及知识,提高民众对电的认识。不想到时人们拿着电灯去点火的事情出现,到时为人民服务的好事便成了祸害人们。
到了1907年8月18日晚8点天刚黑,电站设备完全安装调试完毕。红河镇的居民们出于对南华公司和秦浩的信任和崇拜,也出于宣传工作的到位,人们对电灯有了渴望,受到科学惠顾的人们对新事物和新生活更加渴望。在得知今天发电的时候,人们工余饭后早聚在了一起等待着光明时刻的来临。
1907年8月18日晚8时正,随着朱朝瑛的一声令下,水电站顺利合闸,漆黑的红河镇,煞那间被电流传遍,路灯、工厂用灯、民用灯同时开亮,全镇一片光明。人们欢呼着涌向了街头,人们拿出了锣鼓,放起了鞭炮,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孩童们在欢快的打闹着,都奔向了街上的电灯下,感受着电力带来的光明,感受着新技术的震撼。也揭示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是个划时代的时刻,有了电力,红河更能展翅飞翔。秦浩看着,欢喜、激动的人们,也为自已的成就而自豪。更坚定了,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龙门峡水电站的建立发电,在云南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云南各报,两广报界,上海和京师报界高度的报道和评价了这一事件,他们也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而欢呼。
龙门峡水电站、红河煤钢联合公司的建成和顺利投产,确立了南华公司在云南,在南中国,在圈中华工业界的地位。朱朝瑛现在也是云南影响力最大的商人,随着南华公司的发展,与南华公司合作的官、商也越来越多,利益也越来越大,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圈,但确实的带动了云南经济的大发展。
两家大型企业相继投产,工程兵成建制的一次转给电力公司两个营;转给红河煤钢联合公司10个营,秦浩的人才培养战略,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强大的优越性,现在已经进入了正轨。
国外对中国的发展也是十分关注,l907年10月,德国《西门子杂志》第7卷第1期为此刊登了一篇文章《云南府,中国第一个水电站》,文中写道:"在中国这个大国的内地,虽然有着为发展工业所必需的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四亿多的人口,可是一般中国人比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守旧,墨守于祖辈的东西。因此很难接受新的能改善他们从祖辈以来就习惯了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尽管如此,在这个国家远离世界贸易潮流和西方文化隔绝的偏僻内地,也有那么一些卓越的知识分子和开拓者,他们将西方技术成就引进到自己的土地上。这些少数的勇敢者,却是对公众中的反对意见和偏见打开了一个缺口。”
龙门峡水电站的建成极大的刺激了昆明的云南富商们,正常运转后,红河来了个熟悉的客人,云南商会总理(会长)同庆丰的老板王宏图(王鸿图:(1874-1932),字筱斋,云南晚清富商王炽的长子。)。朱朝瑛和南华公司都是同庆丰的大客户,国内的大量钱财来往,多是走同庆丰。王宏图是弥勒人又是老乡,交情很好。朱朝瑛和秦浩迎了出去。
“筱斋,你怎么有空来红河。”
“我是有事来求两位。”
“有事尽管说,我们一定尽力。”
王宏图把云南集资建电站的事情和两人说了。这是好事,秦浩答应他,可以承建水电站,建成后交由他们经营。最后商定:具体细节和费用,由南华电力公司勘察后,他们会和你们商谈,我们的技术绝对不比洋人差。
王宏图满意的走了。
南华公司开始了中国自主建设电厂,发展电力的序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