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卷到第二卷的跳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读者反应第一卷和第二卷跳跃太大,我想,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间去掉了一卷或者两卷的内容,《学院篇》和《进军篇》。《学院篇》主要讲述明主角的求学经历,穿插介绍当时的明帝国,让读者对于主角活动的时代(小说)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进军篇》主要介绍南亚远征军对喜马拉雅山的征服,包括锡金,不丹,尼泊尔,以及当时名义上归顺的部分西藏地区。
放弃以上章节内容的原因:不希望触及雷区;避免繁琐和重复;说明(介绍)性的文字太多;本书主要内容是南亚的征服,后续场面很大,前面内容太多会显得拖沓;主角性格较孤僻,与同学交往少,像拿破仑一样,同学对他的作用有限;关于学校生活,军训之类的,本人写得不会比起点作家更好,没有必要出丑;《进军篇》中,主角作为参谋,戏份太少,写出来也没意思,涉及到的明军殖民政策,后续章节也会写出来。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以下设定:
《学院篇》:
1632年,许进臣因为年龄太小,不能入学,被安排旁听,三年后,许进臣正式入学,同年通过所有测试,以优异成绩保送南京军事学院。南京就学两年,许进臣请求退学,加入南亚远征军,任统帅部参谋(混资历)。
背景:
穿越党(一个或一群)建立的军队,大约在公元1625年击败了满洲后金政权(清朝前身),随后在满洲开始了殖民地管理的尝试,建立殖民军,国防军两大军事体系。
1628年,满洲殖民军裹挟依附的蒙古、八旗部族侵入中亚,阿富汗地区,收服了大量突厥蒙古残余势力比如《东归英雄传》的扈尔巴特部,以及部分不堪沙皇统治的哥萨克人等等,在这里建立第一批殖民地。大明帝国的殖民扩张被欧洲人认为是又一次蒙古西征,波及到近东,东欧,引起整个欧洲的警觉,本来战斗正酣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形势缓和下来,古斯塔夫二世有幸没有战死在1632年。
1643年,穿越党与大明朝廷控制的军队之间爆发战争,穿越党控制的军队部分哗变,转而支持正朔的大明王朝,加上中亚地区殖民军遭到攻击,穿越党在短期内结束内战成为泡影,为了不动摇国本,仍然拥有军事绝对优势的穿越党选择妥协。
1645年,大明帝国开始实行新的制度。
新制度包括以下条例:
两帝制度,皇室推选的皇帝和议会(内阁)推选的选帝并存,每隔五年推选,选帝最多不能连任两届,皇帝不能连任三届。
皇帝控制检察院,监督全国吏治;选帝掌控全国行政大全;议会(内阁)控制法院和立法院,掌握全国司法大全。
军事体系分六支:
皇室的五千禁卫军;
选帝的五千近卫军;
议会控制的五千宪兵;
完全独立,由国防部控制,分散于全国各地,平衡秀才联合会(秀才民主制),地方政府,检察院,法院势力的国防军,国防部只有军队训练权和换防权,国防军一定规模的集结必须得到皇帝,选帝,议会的共同投票决定;
殖民军属于半军事化的军队,国家不提供军费,控制权归于当地总督,殖民地归附帝国以后,殖民军将被解散,部分编入国防军体系。
帝国海军控制权比较混乱,帝国鼓励私人建立舰队,皇室,议会,选帝,国防军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建立有各自的海军力量。帝国法律规定:任何舰队发现,征服一个岛屿或者地区,都可以在帝国国内公开拍卖;任何舰队可以自由选择攻击帝国体系意外的任何势力,所得收益全部归自己所有;任何国家或势力攻击帝国体系内的船只,殖民地,藩属,都是帝国舰队的敌人;帝国所有船只都可以在国防部海军注册,接受海军的领导,必要时作为海军的一部分参加战争,凡在海军注册的船只,不需要向帝国缴税;国家完全控制的海军包括:分布各地重要港口的驻军;国防部建立的南洋,北洋,太平洋三大舰队;海军完全由国防部控制,但帝国海军不允许在本土大规模登陆,否则以叛国处理。
国家面临危难启动战时体系,选帝将成为全**队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但军队实际指挥权将归于国防部组织的参谋部手中,选帝主要负责后勤和征兵事宜。
帝国支持民间殖民,穿越党制定的殖民政策核心不是为帝国占领更多的土地,而是将整个中华民族散布到全世界,只要他们承认共同的祖先就行。
帝国殖民地分外附、内附、归附三种类型。外附殖民地完全自治,只需要承担少量的贡赋,相当于帝国藩属,遭到外敌入侵时,帝国不承担救援义务,但可以选择全力支援;内附殖民地享有部分自治权,帝国享有完全征税权,侵略内附殖民地等同于侵略帝国本土;归附殖民地完全接受帝国统治,属于帝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帝国国籍管理分三种:国民,藩民,公民。只有帝国本土人民才享有国民待遇,其中包括内附和归附殖民地成员;外附殖民地,藩属国居民出生即拥有藩民身份,全世界范围内,任何人只要能够通过帝国秀才考试,都可以向帝国政府机构申请成为藩民或者公民;国民享有帝国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藩民享有国民完全同等权利,但其享受权利的顺序必须排在国民之后,比如同样情况下,帝国将优先考虑照顾国民;公民完全享有帝国国民待遇,但必须缴纳两倍于国民的税赋。不论国民,藩民,公民,都是帝国人民的一部分,在其它国家享有同等权利。

在大明帝国殖民政策的影响蛊惑下,帝国本土的家族,世家纷纷派遣子弟在外面建功立业,甚至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些国家大部分奉大明帝国为宗主国,形成一个新的殖民体系,大明殖民体系与欧洲殖民体系的冲突随即影响到整个世界:大明与大半个欧洲的对抗。
《进军篇》:
1637年三月,南亚远征军誓师出征,全军包括六千名国防军和三万五千名殖民军。国防军包括五千火枪兵和六十门大炮;殖民军包括三千火枪兵,四千蒙古骑兵,两千八旗步兵,八千长矛兵,以及其它辅助步兵(工兵)。
大军兵分两路,主力在乌斯藏都司的协助下,经过乃堆拉山口进入南亚,部分藏民惊异于明军大炮的威力,认为明军神助,争相投奔。明军统帅部有感于当地气候变幻莫测,从中挑选了三千人编入殖民军中。
登疆(藏民对锡金地区的称呼)的雷布查部族认为明军的大规模行军惊动了喜马拉雅山的神灵,拒绝为明军提供任何帮助,并约束其它登疆人。明军不希望自己的后路存在敌意的民族,西藏康巴地区的菩提亚贵族主动请求替明军打头阵,在明军协助下击败雷布查人,明军统帅有感于菩提亚贵族在战争中表现的英勇,将登疆赐予菩提亚人,命其为帝国守护这片土地,上书朝廷,将登疆纳为藩属。
登疆以西的巴克塔布,帕坦,加德满都王国得知明军消息,纷纷派人表示慰问和臣服,加德满都国王甚至请求天朝大军帮助其抵御西方廓尔喀人的入侵。
尽管最后得到了当地人的帮助,大军在连绵的雪山荒原中仍然行军缓慢,病倒士兵高达三成,统帅部有感于沟通大明本土的需要,决定修建一条方便大军通行的道路,并将此任务交给菩提亚人监管。
大军随后南下,击败莫卧尔帝**队,沿提斯达河进入孟加拉腹地,与经海路到达孟加拉的军队回合后,远征军直攻孟加拉首府卡达尔。经一个月的炮击和谈判,原莫卧尔帝国孟加拉总督(音译帕夏?)沙鲁克宣布脱离莫卧尔帝国,自立为国王,奉大明帝国为宗主国,并划出大片土地供远征军使用。远征军强迫孟加拉国王修建大量永久性要塞和据点,派殖民军分散把守。
1638年四月,远征军留下两万殖民军和一千国防军镇守孟加拉,大军水陆并进,沿恒河向莫卧尔首都阿格拉挺进,不断击溃莫卧尔帝国的地方驻军。
莫卧尔帝国皇帝沙迦汗亲率十万大军东征,与远征军对峙,两军交战数月,明军略占上风,但弹药将尽,与莫卧尔议和,莫卧尔军队损失巨大,放弃孟加拉,明军撤退。
同年九月,明帝国与西班牙发生南洋归属权战争,随后帝国海军应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要求,击退荷兰对锡兰的入侵,帝国与荷兰爆发战争。
1639年六月,登疆人不堪菩提亚贵族的的奴役和虐待,爆发大规模的反抗活动,雷布查人邀请东边的步丹人支援他们赶走入侵者,步丹登疆联军击溃留守的部分明军和菩提亚军队,封闭了乃堆拉山口,南亚远征军的陆路交通断绝;海上也因海盗势力猖獗,海路危机四伏,帝国暂停南亚殖民。
同年九月,南亚远征军分队侵入步丹,并攻入步丹首府,步丹人在其国王领导下且战且退,远征军迫于冬季来临,与步丹签订和平条约,步丹承认明军对登疆的占领,明军保证维持雷布查人的独立性。
1640年八月,莫卧尔帝国皇帝沙迦汗撕毁合约,率八万大军侵入孟加拉,明军被迫接战。
1641年,明军击溃莫卧尔东征军,再次侵入恒河流域。
同年九月,明军进入奥德地区,扶持当地婆罗门势力,建立奥德王国。
1643年初,帝国皇帝朝议通过,以大都督府私自建军,轻启战端,勾连异族等四十多项罪行,宣布取消大都督府,并要求大都督府解散所有军队,接受朝廷的审查。
同年四月,大都督府以清君侧为名率军自建州(满洲)出发,兵锋直逼北京。皇帝发出勤王令和讨伐令,各地驻防军(国防军)或忠于皇帝,或忠于大都督,帝国陷入混乱。
同年七月,南亚远征军接到大都督府撤回国内的命令。
1644年初,远征军统帅部只剩下两营国防军,万余殖民军,由原远征军副帅王忠义统一指挥,王忠义整合全军,作为南亚殖民政府的正式军队。许进臣选择留守南亚,担任营长职务,指挥其中一营国防军。
同年四月,莫卧尔皇帝倾国亲征,二十万大军攻入奥德王国,奥德向明军求援,明军征调孟加拉军队协同作战。
同年八月,明军战败,时逢雨季,道路难行,困守蒙奇城,莫卧尔大军横扫奥德,奥德王国灭亡,婆罗门贵族大部分遭屠戮。
同年九月,莫卧尔大军围攻蒙奇,莫卧尔皇帝提出谈判,宣布只要明军撤出南亚,则允许其携带“私人物品”回国。远征军拒绝放弃孟加拉。
莫卧尔企图通过围城迫使明军屈服,明军希望时间能够耗尽莫卧尔皇帝的耐心。
围绕着蒙奇城,艰苦的攻防战开始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