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塞拉斯之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本塞拉斯之战
1643年七月,南亚远征军主力因为国内局势紧张,皇帝和大都督府相互指责,内战一触即发,被大都督调回国内。远征军的撤离,让莫卧尔人抓住了机会,莫卧尔皇帝沙迦汗倾全国之兵攻入明军扶持的奥德王国。
1644年四月,一份急报从奥德王国传来,莫卧尔皇帝沙迦布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歼灭奥德军主力,兵临奥德首都阿拉哈伯德城下。明军在奥德的殖民据点被莫卧尔人重重包围,危在旦夕。
统帅部随即召开军事会议,许进臣建议大军快速推进至奥德边境,建立稳固的阵线稳住战争形势,通过外交的方式平息战端,尽力挽救明军驻奥德的官兵和奥德的婆罗门贵族。统帅部拒绝了许进臣的建议,认为留守的明军足够击退莫卧尔人的进攻。
许进臣觉得以两营国防军,四十营殖民军,两万八千人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对抗莫卧尔帝国的二十万兵力,此战必败无疑。他的悲观论调遭到统帅部的集体排斥,许进臣本来在统帅部就以特立独行的性格很难与其他人和平共处,打报告要求下放营队。
许进臣早就想离开统帅部了,他离开家乡,在宝庆军事学院就学三年,以优等成绩推荐入南京军事学院,两年后,放弃学业,参加帝国新组建的南亚远征军,因为成绩优异,直接优选进入远征军就任参谋。远征军统帅参谋的职位对于一个未毕业的军校生来说很高了,但七年过去了,远征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都已经换了两届了,他还是个参谋,这不能不说是件很郁闷的事情。
留守的两个国防营,其中一个营官是许进臣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同学,他非常赞同许进臣的推测,认为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在许进臣打报告要求下放的同时,这个同学也打报告要求调回国内。统帅部两个报告一起办,将许进臣的同学调回国内,让许进臣担任这个国防营的营长。
明军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行军到达奥德边境。
莫卧尔皇帝沙迦汗得知明军到来,放弃对奥德城市的进攻,将全部军队集结在距离阿拉哈伯德不到八十里的本塞拉斯附近,等待明军的到来。
许进臣觉得莫卧尔大军在皇帝亲征下士气高涨,明军长途行军,仓促间不利于决战。
统帅部总结1638年和1640年两次与莫卧尔的战争经验,认为明军拥有野战的优势;奥德王国作为帝国扶持的藩属国,击溃莫卧尔大军不仅可以重创莫卧尔帝国,也能够加强奥德人对明军的信任,即使明军战败,也能够得到奥德城市的庇护,不至于一败涂地。风险低收获高,统帅部决定抓住战机,与莫卧尔大军决战。
1644年八月十三日,明军缓步朝莫卧尔大军的防线推进。许进臣的国防营和另一个国防营被统帅部留下来担任全军预备队。
明军中部布置十二个火枪营,火枪营组成三人纵深的两百列密集排射队形,以营队为单位形成十二个矩形方阵;在明军的两翼分别部署了两个火枪营,他们部署在长枪方阵外侧,掩护长枪兵的推进;所有长枪营采用五人纵深的一百二十列队形;明军统帅部对于自己的步兵很有信心,第二线由一万二千名孟加拉士兵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追击明军击溃的敌军,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明军第三线(预备队)包括四千蒙古骑兵和两个国防营。整个明军的横面宽度在五里以上。
莫卧尔军队采用蒙古人惯常的战术阵型:中线布置大量胆小怯懦的仆从军,将精锐布置在两翼。莫卧尔人的军队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远方的地平线仿佛都是由他们的士兵构成的。
许进臣用望远镜看着明军阵线的推进,明军整齐的队列,锃亮闪着寒光的刺刀和矛尖,飘扬的日月十字星旗(国旗)和龙旗(军旗),一时豪情万丈,认为无敌的明军面前,任何的阻碍都将被粉碎。
莫卧尔两翼的骑兵进行试探性的攻击,被两翼的火枪营驱赶回去。在一千米的距离上,莫卧尔的大炮打响了,大多数炮弹远远落在明军的阵线之前,许进臣认为莫卧尔人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炮兵,大炮对于他们而言只能用来给士兵壮胆,杀杀土著部队的士气。
明军的大炮随着步兵阵线向前推进,在八百米的距离上,炮兵将牵引大炮的马匹停下来并卸下挽具,马匹被牵到一边的同时,炮兵们已经完成了开炮前的预备动作,随着较射的炮声响过,一阵阵火药爆炸,炮弹呼啸的声音响起。许进臣努力用望远镜看过去,想看看大炮爆炸的效果,但大炮腾起的烟雾挡住了视线,甚至明军的步兵也在一片硝烟中模糊不清了。
再过一会儿,前方传来密集的火枪射击的声音,整个世界仿佛被震动,天地间只剩下火药爆炸后刺鼻的硝烟味。
许进臣努力想要看清前面的形势,不过职责所在,他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他还必须举着短枪,不时看看自己队列中的士兵,只要有人伸长脖子看前方的情景,就毫不犹豫地用枪托砸他的头,让他们记住现在不是看热闹,他们在打仗。
莫卧尔人粗野的嚎叫,明军密集的火枪射击的嘭嘭声,许进臣不知道等了多长时间,前面的情形仍然模糊不清,他回头看看统帅部的人,发现他们很多人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了:将官们都已经到前线指挥督战,参谋们一个个忙着分析各阵线送上来的战况。
等待的时间让人心焦,特别是前方数十万大军在交战。
许进臣不停地看向蒙古骑兵,只要他们出动了,就证明这场战场胜利了。
另一个国防营营官龙又臣忍不住走到许进臣的身边,询问战况如何,许进臣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前面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了,除非有传令兵或者侦察兵告诉他战况,否则他又怎么能知道前面的情形?
许进臣看看怀表,战斗已经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看来这场战役可以载入史册了。”许进臣对龙又臣说。
“毫无出彩的地方,这样的战役谁都可以充当统帅。”龙又臣回头看看帅帐,有些嫉妒地说。
“统帅部也很忙的:战前他们需要从散碎的信息中找出敌军行动的蛛丝马迹,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推测敌军可能的行动和部署,并作出对应的安排;战斗进行中,他们必须从各营官和将官要求追击或求援的信息中分析他们的举措是否适当,并尽快安排部队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许进臣联想到自己做参谋的日子,心有所动,“很奇怪,平常战斗进行这么久,总有些营队要求增援或者追击的,不可能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

“你说什么?”龙又臣听到许进臣前面的话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他是个老兵,不是学院派,所以,对于一些战略战术总结什么的他不精通,他对战争有他经验上的理解。
“在平常,前线交战多是半个小时以内分出胜负,要么击溃正面的敌人,要么被对面的敌人击溃。要求增援或者追击的确很频繁的,两个小时前面还没有动静,的确有些反常。”龙又臣也若有所思起来。
“如果说,莫卧尔人一直在缓步后撤呢?统帅部拿不定主意是全线追击还是缓步前进?”许进臣问龙又臣。
“不可能,莫卧尔人既然有二十万军队,就不可能做到全线缓步后退,即使以明军的纪律性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是莫卧尔人,还有二十万人!”
“前线的明军是不是推进得太靠前了?”龙又臣忽然指着前面的明军说。
许进臣抬眼看了半天,比划距离,“他们至少距离我们有四五里了。”
两个人互相看看,都看到了对方眼睛里的惊骇。
“十四营,十八营!”统帅部终于派来传令兵,“迅速增援右翼!”
“两个营全部派出去?”龙又臣忍不住问了一句,不过传令兵没有回答他,他可不敢多说一个字。
许进臣站在队伍前,一个有力的右臂斜伸下切,十四营的士兵快速转向,形成六列纵队的快速行军队形,跟随着许进臣的口哨声跑步前进。龙游臣做出同样的动作,两个营队一前一后地快速向右翼开进。
距离战线三百米的时候,许进臣终于看到了地狱般的景象,无数的莫卧尔人用血肉之躯扑上明军的长矛方阵,在一次次的穿刺中扑倒在地,地上躺满了尸体,许进臣不得不让全营放慢脚步,避免有人被地上的尸体绊倒。
明军的情况也非常糟糕,明军的防线多处被突破,到处都是乱哄哄的景象,到处都是莫卧尔人。右翼的火枪兵已经完全没有阵型了,他们端着刺刀形成散兵线掩护着长矛阵脆弱的侧翼和后背。一些可怜的长矛方阵只剩下几十个人。
方阵不远处,许进臣看见将官刘烨正站在尸体上用佩剑与敌人拼杀,莫卧尔人大概认出了他的将军身份,不断地冲过去,希望能够砍下他的头颅领功。
“全营上前,将他们赶出去!”龙又臣大吼一声,左手短枪右手指挥刀地杀向最近的莫卧尔人,短枪放倒一个莫卧尔百人队长以后,他的佩剑就砍瓜切菜般地杀进莫卧尔人中。
许进臣看着十八营士兵很快分散开来,和散乱的莫卧尔人捉对拼杀,心中叹了口气。
“全营!准备——突击!”许进臣放弃与乱兵纠缠,指挥十四营向着莫卧尔人的方向冲过去,他觉得作为一个整体的营就应该发挥整体的作用。
莫卧尔人源源不断地向明军阵线渗入更多的士兵,许进臣的逆袭让很多莫卧尔人反应不过来。进臣营士兵很快打出了枪膛中的弹药,许进臣没有让士兵停下装弹,而是继续领着他们奔向不到两里外的莫卧尔帅旗。
沿途不断有莫卧尔人企图阻止他们,但明军的刺刀突击不断将他们刺死在地。许进臣手上拿着短枪,只有有人向他冲过来他就一枪打过去,然后将短枪丢给后面的勤务兵(卫兵),换过另一把上好膛的短枪。
莫卧尔人不再混乱地冲向许进臣的营队了,他们开始在前方整队。
许进臣巴不得如此,他吹响口哨,进臣营几乎条件反射地将突击队形改成排射横队,然后快速装弹,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而他们对面的莫卧尔人还没有整好队。
许进臣吹响缓步前进的口令,进臣营剩下的四百多名士兵仿佛一堵墙一样地压过去。
莫卧尔人感受到了进臣营的压力,他们有些散乱,但很坚决地冲过来。进臣营的士兵开始一列列地排射。
在十四营的排射面前,莫卧尔人像木桩一样地成排栽倒,但他们对自己同伴的死视而不见。
莫卧尔人付出了两三百人的代价扑上了进臣营的刺刀,然后被全部刺死。
许进臣心中为莫卧尔士兵的英勇震撼,但时间不允许他考虑,他命令士兵继续前进。仍然还有很多莫卧尔人冲过来,但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除了迟滞进臣营的挺进没有给士兵制造任何的伤害。
帅旗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举着弯刀高傲地坐在马上,几个仆役模样视死如归地站在他的身边。
进臣营的士兵已经将枪口对准了帅旗下的年轻人,也许意识到前方是个大人物,他们等待着许进臣的命令,只需要许进臣一声令下,前面这个年轻人就会被打成筛子。
许进臣拔出佩剑走过去,几下劈倒了帅旗,然后对骑在马上的年轻人说,“你很勇敢,但有时候,勇敢并不代表无谓的牺牲。”说完,许进臣命令士兵列队,以行军队形朝着明军控制的最近城市撤退而去。
在砍倒帅旗之前,许进臣看见明军右翼已经溃散,到处都是追逐的莫卧尔人,明军战败已成定局,不论砍倒帅旗还是杀死帅旗下的年轻人,对于战局都已经没有多大用处。
本塞拉斯之战以明军战败告终,明军伤亡一万五千人;莫卧尔伤亡大约三万人,失踪(战场逃亡)五万余人。
此战,莫卧尔大军利用平原优势将大军展开成近十里的纵深,利用骑兵的机动督战全军。
明军中线火枪营在正面至少击溃莫卧尔八万人,追击中,与明军两翼脱离衔接;莫卧尔在最后出动了全部精锐攻击明军两翼,在六万莫卧尔军队的轮番拼死攻击下,明军右翼首先告急,明军的增援部队解救了右翼,左翼却迅速崩溃;一支人数在一万人以上的骑兵对明军帅帐发起进攻,明军作为最后预备队的蒙古骑兵几乎全部战死,统帅部被迫逃离战场,明军溃败。
“孟加拉军队在追击中冒进,是导致火枪营与两翼脱节的主要原因。”(统领徐四海语,此战之后徐被撤职回国接受审查)
许进臣的突击挽救了部分的明军,莫卧尔人担心帅帐下的大王子(注),没能抓住机会围歼行将崩溃的明军。
明军溃兵分散逃进周围的数个城镇,当夜大雨,明军趁机后撤,在后方的蒙奇城回合。
注:
莫卧尔大王子,达拉•西克(DaraShikoh),生于1615年三月,很受沙迦布的宠爱,莫卧尔帝国太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