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锁欢原来不过是北京城的小混混,混了很多年,然后幸运地被某个小帮派看上,成为外围打手的小头目。从小听说书人的故事长大,锁欢逐渐成为有野心,有抱负,有理想,有信念的“四有”好混混,他的教科书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七侠五义》(注)等等等等。
他的境界距离《三国演义》太远,不过,这不影响他YY风云人物的风采,《水浒传》中占山为王,大碗喝酒,大称分金,才是他的追求,不过,殖民地的传闻还是让他生出点念想,听说北京城的混混跑到国外当国王的有不少。所以,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接受帮派的派遣,撺掇着几个好兄弟到南亚发展。
从强征入伍的士兵,到横行达卡城的流氓街霸,再到帝国弃民的土匪,锁欢的人生也算的上波澜壮阔了,不过,社会底层要想爬上高位,如果没有国家承认的学识(秀才举人,或者学院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养爵”的辉煌,到了南亚后锁欢就知道,那不过是一个大大的画饼,养爵的风光,靠的是做官的“养父”和帝**队的支持,说的难听点,不过就是替人打理国外产业的掌柜而已。
锁欢在南亚嚣张过,横行过,跋扈过,但是,他到底不过是个官养的土匪头子而已,在他的见识里,督军已经是高高在上的最高存在,需要他尽力巴结的对象,他顶多也就是仗着点人枪,在土著势力面前耀武扬威而已。他敏锐地感觉到了明军的衰败和自己的机会,但对于明军高层的策略他一无所知,渴望封爵,想做督军,不过是他本能的“扩军”之外的一个念想而已。
像大多数草莽英雄(义军首领)一样,锁欢在机会来临的第一时间拼命扩充自己的力量,素质,忠诚,他什么都不管,哪怕裹挟一帮老弱妇孺,军队越多他越高兴。莫卧尔动则几万几十万,他认为这样才够“威风”,哪怕跟随明军作战过,隐约明白“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因为他清楚自己没能耐训练出那样的军队,也掌控不了那样的军队。
锁欢崇拜的英雄很简单,像说书人说的一样简单,身高八尺,身宽八尺,手舞几百上千斤的武器,一棒子能连人带马将对方打进泥土里;还有杨家将,岳飞,关羽这样的忠肝义胆的汉子,他也是极度崇拜的;梁山好汉被招安,然后杀入辽国,俘虏辽国皇帝之类的,他认为这是大丈夫所为,武人,尤其是粗人,能够英雄无敌,征战沙场,那是何等风光。至于好汉爷们被害死,当然都归咎于奸臣当道,比如岳飞死于秦桧,杨家将死于潘仁美(?),对于这样的悲剧英雄,他是极端崇拜的——这也许也是华人心目中的悲剧情节,反正说书人口中的英雄大多没有好下场。
许进臣任由锁欢离去,他觉得自己应该重新考虑,是不是努力促进移民的联合,根据殖民法中的特别法案,统帅部有权征集移民武装,要不是统帅部远征在外,这样的局势,恐怕早就启用了这个条令了吧。
想通了的许进臣假装向田猎辞行,田猎果然如其所料地刻意挽留,自认为英雄相惜的锁欢已经把许进臣夸的像花儿一样,仿佛有了许进臣,单挑莫卧尔十万大军也没不过是件小事情。虽然田猎很固执,但能够拉上一个万夫莫挡之勇的许将军,他还是万般希望的,他甚至使用了“美人计”,安排自己的女儿多与许将军“亲近”。
“这里是不可能守住的。”许进臣装腔拿调地帮着分析一番。
田猎虽然固执,但不愚蠢,要靠田家集的几百个移民顶住莫卧尔的大军,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过,即使如此,任凭许进臣说干了喉咙,田猎仍然很光棍地说,“辛苦半辈子的家业都在这里了,我老了,没力气拼了,就算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
许进臣不能理解田猎的土地情节,土地没了以后再买就是,命没了可就什么都完了,不过,他总算明白,田猎是不可能放弃家业逃亡的,当然也不可能放任许进臣把移民武装**去。
“这个,既然这样,不如想法集合周边的移民吧,他们,多少还有些人?”许进臣不确定地问,如果能够集合更多的移民,到时候来个民主投票,相信死脑筋的不会是大多数。
“周围,能来的人都来啦。”田猎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阴谋,“更远些的,大概还有点,现在说不定已经走了。”
“派人联络他们,多少也能积聚点力量!”许进臣连忙说。
“你刚才说,这里不可能守住的。”
“绝不放弃最后的希望,这是军人的誓言。还有,最好能尽快,大约两三天时间,土军,或者莫卧尔的军队就会再次到来。”
看田猎疑惑的样子,许进臣说,“这是规律,土军需要时间重新集结,莫卧尔军也需要时间观察状况。”
田猎不懂,不过,他马上派人去送信。信是许进臣写的,信中引用了特别法令,并特别强调,将移民集中起来,有利于明军的救援,信纸上还有一枚大大的公章,是许进臣用参谋时期获得的一枚勋章印上去的——但愿移民不清楚公章和勋章的区别。
等待的时间里,许进臣抓紧认识了小镇中的其它移民,了解他们的心态,出身,期望,努力搞好与他们的关系,最后很肯定地认为,即使是田家集的移民,大多数人也是希望尽快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只是舍不得家业,抱着侥幸的心理留下来。

许进臣拿不定主意,到底是以国家的名义蛊惑他们北上冒险,还是努力促成移民的东迁。这个犹豫,说到底,是他对明军失去了信心,心中也在担心自己的家业了。
土匪军中的殖民军士兵被许进臣掌控了,士兵的荣誉,还有逃兵的耻辱和惩罚,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不难,另外也有些刚“新人”放弃了土匪这份似乎前途渺茫的职业,决定暂时跟随许进臣这个正牌的明军军官,
锁欢眼见许进臣所为,有心反对,但明军积威之下,他退缩了,殖民军兵士沦为土匪的时间不长,在土匪内部自成一派,往日也是调度不灵的。
“锁老大,我不会亏待你的,只要回到军中,我保举你做营官,这些人仍然交给你指挥,如何?”虽然瞧不起土匪头子,但当此之时,许进臣还是愿意费点经历搞好关系,真要让锁欢扯皮起来,他手上的几十个刚收拢的兵士未必就会站在他这边。
“我想,如果可以的话,北上参加沐将军的军队。”许进臣告诉锁欢,沐蓝剑将军虽然出身世家,但交好民间草莽,担任(喜马拉雅)督军时期,还收留了不少武林帮派人士,大概是这番话打动了锁欢。也有可能,是锁欢被许进臣有意渲染的悲情感动了土匪,“忠良之后”,“及时雨”,“冤屈”,“奸臣”许进臣一番讲述下,把沐蓝剑的事迹完全融入故事当中了。许进臣这样说的本意是想证明沐蓝剑是个名将,有他主持的北线不会出问题,他担心沐蓝剑的名气太小才刻意渲染沐蓝剑遭遇排斥和冷遇,否则,南亚移民有几个人知道沐蓝剑的名字?
“那么,好吧。”许进臣并不在意,锁欢在他看来不过是个庸人,他需要的是锁欢的部众。
第三天的下午,派出去的信使除了带回来近百人的武装移民,还带来一个消息,北面有一个大庄园正遭到围攻,围攻部队不仅有土军,也有莫卧尔军。
“那里是陕西李家的庄园,他们住在城堡里,有两三百个护院,大多数是退役军人,还有十几门大炮。”一边的田草(田猎的女儿)用羡慕的语气说。
“大炮??”帝国火枪泛滥,但大炮还是不允许随便交易的。
“不过是些私铸的猪仔炮而已,吓唬人的玩意。”旁边的小庄园主立刻反驳。
“李家仗着城堡和大炮,在这一带的名声不太好。”田猎说,“他们连哄带骗地拐带了很多移民,很多移民过的日子连奴隶都不如,我们和他们很少有交往。”
“还有,当地土著都称那座城堡为炼狱。”移民们七嘴八舌地说,把李家说的很不堪。
“这样的败类,我们就不要管了。”锁欢说,或许,这也是移民们共同的心声。
许进臣被移民们的说法呛住了,几百个退役兵士,如果能够纳入旗下,战斗力可比武装移民强太多了,不过,听移民们这么说,救援李家就成了和世界上的善良美好的事情为敌了。
“围攻部队具体情况怎么样?”
“总有好几万人吧。”信使心有余悸,“隔着好几里远就听见密集的枪炮声和呐喊,到处都是人,我不敢靠近。”
“没这么夸张吧。”
“我们还是赶紧离开这里,等李家庄被打下来,那些人冲我们这边来,我们一个都跑不掉。”
“你的意见呢?”许进臣任凭信使夸口莫卧尔-土邦军的强大,迫使田猎表态。,等下去也集合不了多少人,早走一步越安全。
“你们的意见呢?”田猎仍然犹豫,不过这次他没有过分坚持了,询问其它的庄园主,这些人大多都和田猎关系密切,并且都或多或少接受过田猎的接济,刚来南亚的人,没有其他移民的帮助是很难生存的,总督府的照顾毕竟有限。
“我们听田哥的。”庄园主小心议论了许久,但最后只是喊出了这么句口号,这些人之前一穷二白,好不容易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家业逐渐兴旺,再让他们放弃希望,重回过去的贫穷,这个决定太艰难了,少数几个年轻人说出“留着青山不怕没材”的话,但年轻人太少了,大多数年轻人宁愿参军打仗做土匪,让他们一心打理庄园,太艰难了。
“你们在这里整理准备好,我带些人去李家庄看看,等我回来,我们马上离开这里。”既然拿不定主意,许进臣只好代劳,反正这些移民只是缺少个领头的,大约是谁都不愿意主动提出这茬,让一个外人确定下来,或许更适合些。
许进臣和锁欢各带五六十人当晚离开田家集。
“记着,尽量不要让莫卧尔人发现了,我们只是前往侦查,看看莫卧尔人的意图。”许进臣特别叮嘱。
注:
根据野史的说法,《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估计《三国演义》也在明初完书,至于《杨家将》等话本,大概明朝都有的吧,明朝说书很流行的,比较著名的比如《三言二拍》,就是某官员(?)整理的话本全集。三教九流,当时社会底层民众得到的知识基本上都来自说书,个人怀疑,义和团的“刀枪不如”之类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说书人“种下”的果实,甚至认为,民众的信念信仰都来自说书——当时的人可没有现代人有是非观念,QD小说要搁一百年前,肯定能忽悠全国人民,至少,个人听说过民国时期还有人上蜀山学(仙)剑,希望“求道救国”,不知道和还珠楼主大大的《蜀山剑侠》有没有关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