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遗恨雷马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二日,根据盟国的请求,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兵分三路发起了攻势凌厉的进击,其中路的俄军很快地粉碎了盘踞波兰的德军集团,强渡奥得河,把战火烧到了德国的腹地,俄军坦克已进至距其柏林五十公里的地区。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德军有二十五个师被击溃,三十五个师被全歼。而此时阿登战役还在进行当中,希特勒被迫从西线抽调党卫队第6装甲军等装甲部队前往东线的填补缺口。可悲的是希特勒听信了苏联两栖间谍的假情报,认为俄军的主攻方向会在两翼发动,于是他仓促地把好不容易从西线拼凑出来的主力调往了匈牙利方向,从而失去了在家门口(柏林战役)翻盘的最后机会。即使这样,到一月三十日匈牙利战线的红军仍然前趋至了布达佩斯附近,德国的整条东线已经一败涂地了,甚至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去阻止红军占领维也纳。
因为一月三十日这一天也是纳粹党获得政权的二十周年纪念日,希特勒对全国做了最后一次的广播讲话,他在讲话中声称“德国绝不会投降!”“所有的事件都取决于我们坚定的意志,取决于我们对牺牲所做的准备。”
我们再把话题回到本书的主人公莫德尔元帅所在的西线战场,这时盟军已经增加到了七十个师的兵力。阿登战役之后,艾森豪威尔就制定了“消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夺占莱茵河以东的登陆场”、“抢占鲁尔,攻占德国的南部地区”等作战计划。与之对峙的西线德军名义上还有六十五个步兵师(其中有二十四个师哪怕是连一门反坦克炮也没有的!)和八个装甲师,实际人数不超过美英人数的三分之一,弹药和技术兵器严重不足,而且完全丧失了制空权。根据苏联统计的资料一九四五年二月初,西部战线德国与西方盟国的兵力对比是1:2.7(一百八十二万对四百八十五万九千人);坦克、自行火炮、强击炮1:5.7(两千辆对一万一千三百辆);作战飞机1:11.7(一千架对一万一千七百架)。
莫德尔元帅仍然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着第7集团军、第15集团军和第5装甲集团军,他们在特里尔、鲁尔蒙德一线设防。现在只有天气能帮上德国人的忙,一月份大雪纷飞,二月初冰雪融化,马斯河和莱茵河洪水泛滥泥泞不堪,坦克和重型运输车辆行驶受限。盟军的攻击进展缓慢了下来。
二月八日,盟国强大的地空火力首先进行长达五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七百架重型轰炸机投下两千吨炸弹,一千零五十门大炮轰击了五个小时),然后美国第9集团军以十个师为纵深梯次展开进攻。美军第一梯队四个师对德军一个已经被地空火力严重削弱的师。不过,大雨把战场变成了泥沼,交通严重地堵塞,美军进展非常地缓慢。
同样,德国第1伞兵军只有一万两千名士兵和三十六门自行火炮,他们利用着赖赫斯瓦尔德的森林地形艰苦地防御着,英军第30军陷身于低洼之地,加拿大第1集团军也举步维艰。
二月十日美军主力准备向鲁尔工业区推进,美军的突击队已经逼近了乌尔夫水坝,莫德尔元帅命令部下破坏水库机房,打开了水闸。几个小时内,鲁尔河泛滥,洪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灌满了罗尔河和罗尔山谷。河床宽度由三百六十米增大到一千米,水位升高一米半,美军第1和第9集团军被暂时地阻挡了,他们在洪水和泥沼中挣扎了两个星期才渡过鲁尔河。
莫德尔以水为兵获得了喘息,然后调兵遣将把第116装甲师、第15装甲掷弹兵师等部队派往加拿大军队突破的地段,以九个师(内含两个装甲师,三个伞兵师)挡住了蒙哥马利的推进。
不过,莫德尔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从长远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利用德军主力北调,德第15集团军兵力空虚(仅四个师)之际,美军第9集团军四个师强渡了鲁尔河,只死了九十二个人而已。德国以十三个兵力弱小的师(就人数而言,这些师实际上半数都不到)来防守二百公里的突出部,显然是不明智的愚蠢行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和莫德尔元帅不厌其烦地向希特勒禀报,“在第15集团军的防御地带里,德军每一个旅要应付对方一个完整的师,盟军有一千辆坦克,德军只有一百五十辆。”必须火速放弃这个突出部,以挽救还没有被击溃的兵团。希特勒断然地拒绝,禁止任何形式的撤退。
二月十三日晚上,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下令出动了八百架轰炸机袭击了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第二天,美国第8航空军的四百架轰炸机再次光顾了这个可怜的城市。“熊熊的大火无法控制而蔓延到狭窄的街区,由于缺氧有大批的人死亡。”,总计有约二十万的德国人口在轰炸引起的大火中灰飞烟灭了,伤亡人数远远超过了后来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杀伤,战争的残酷实际上是没有正义者的。而且德累斯顿大轰炸还迫使三十万德国难民向着充满复仇怒火的挺进中的苏联红军逃去......
面对严峻的形势,德C集团军群库尔特·斯图登特伞兵上将与莫德尔元帅在碰头会上讨论了当前形势和还击西方盟军这次进攻的准备工作,特别讨论了不可能迅速调遣预备队以及缺乏燃料等问题。莫德尔安排了一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撤退行动,并执行着严格的战场纪律,德第5装甲集团军只有少量部队退过了莱茵河,第7集团军残部则退过了摩泽尔河,企图建立新的防御地区。
为了破坏鲁尔地区的运输工作,在三月一至二十一日这段时间内,盟军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共出动约一万一千架次,投下了三万一千六百多吨炸弹。盟国空军每天都对敌工业设施、交通线以及防御设施和军队进行猛烈地轰炸,仅美国空军一周内就出动飞机五万多架次。防守鲁尔工业区的德军与其他地区的联络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三月初,美第9集团军第29步兵师攻占了莱茵河畔的门兴格拉德巴赫;巴顿第3集团军第10装甲师则攻占了特里尔,加拿大军团和美军在格尔德恩地域会师。美第7军的两个师逼近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守卫城市的德第71军(下辖第9装甲师、第363步兵师)陷入混乱中,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就撤退了,军长弗里德里希·科希林将军(后因渎职、叛国罪而受审判)报告写到那样,“指挥官和打得筋疲力尽的部队失去了胜利的意志”。美军占领莱茵河上大桥的企图则一再地被顽强的德军所挫败,自拿破仑以来,还没有一个入侵者能够渡过莱茵河。
当第15集团军司令古斯塔夫·冯·粲根将军向莫德尔指出因为第5装甲军的溃退给美军留出了一百公里的缺口,请求抽调三个师来补缺时,莫德尔问,“你用什么来证明你这样大规模调动军队是合理的?”
粲根将军坚持说,“如果美国人不利用这个缺口把坦克派往莱茵河那他们就太蠢了!”
莫德尔元帅武断地认为,“只有疯了才会想从雷马根桥过莱茵河,这太荒唐可笑了。”
莫德尔就这样忽略了对距杜塞尔多夫九十公里的雷马根鲁登道夫铁路桥的防守,因为在他看来西面通向这座桥的公路坑坑洼洼,路况非常糟糕。美军即使从此处渡过莱茵河,迎面挡路就是高达一百八十公尺的悬崖绝壁;过了峭壁,在大约十八公里的地段内群山林立,森林茂密,难以通行的公路蜿蜒在期间。如果德军埋伏在这些森林之中,盟军的坦克部队将难以通过。
在攻陷了科隆之后,霍奇斯派出了一支美军部队从德军防线的缺口杀入直扑雷马根。粲根将军得到了这一情报,于是他冒着丢官罢职的危险,命令奥托·希茨菲尔德将军指挥的第67军转向东北,后撤到离雷马根北面二十五公里的地方与第5装甲集团军会合,企图阻挡美军的穿插,关上通向雷马根的大门。

莫德尔元帅知道后并没有责怪粲根将军,还答应派出第5装甲军的一支分队来接应第67军。但是第67军并没有能够堵住美军第9装甲师的推进。
负责雷马根防御的德国将领是新换上的冯·伯特莫尔将军,他跟莫德尔一样地麻痹,认为美军攻击的重点是贝多芬的家乡重镇波恩市,因为那里才是希特勒反复强调必须死守的城市。这样,雷马根的德国守军实际上只有一支由威里·布拉特格上尉指挥的不到千人的杂牌军。当美军距雷马根桥只有十八公里时,德军开始在桥上安放炸药,美第9装甲师下辖由威廉·霍格准将指挥的独立团在白磷弹的掩护下发起了猛攻,大桥上德军的引爆器因为线路被炮火切断而失灵,备用的炸药包则威力不够,只起到了损坏桥面的作用[德军真的是衰到家了!]这样美军很幸运地飞夺下雷马根鲁登道夫大铁桥,然后摧垮了桥头脆弱的德军防线,抵达到莱茵河东岸的安德尔纳赫。
莫德尔的司令部正在向莱茵河东岸转移途中,所以元帅没有及时获悉到大桥失守的消息。但是莫德尔手下的作战副官京特·赖希海尔姆上校从龙德施泰特麾下的一名军官那里得知鲁登道夫桥已经失守,责任心超强的赖希海尔姆上校立即作出了积极反应。因为联络不到莫德尔,他就自作主张地到处调动人马企图夺回雷马根大桥。这可能是雷马根桥事件闹大之后,莫德尔没有被处罚而龙德施泰特被免职的重要因素吧。用相术的说法是莫德尔遇上贵人了,赖希海尔姆上校挽救了莫德尔的仕途。
不过后来,莫德尔遵照希特勒保卫波恩的命令没有对盟军这一战略性的行动作出恰当的反应。尤其,莫德尔把很愿意去执行复夺雷马根任务的第106装甲旅的一个装甲营调往了波恩,终于铸成了大错。雷马根大桥的失守标志着德军在西线拥有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莱茵河的失去。
盟国原本对雷马根桥根本没有作计划,现在是意外的惊喜。西方新闻传媒对美军横渡莱茵河(实际上是美军先头部队从两个点在莱茵河上建立了桥头堡)的胜利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这时才意识到雷马根大桥重要意义的希特勒勃然大怒,他愤怒地认为自己被出卖了,仿佛遭遇了第二次“七·二零”事件。希特勒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要求惩办对雷马根大桥失守负有责任的当事人,他已经忘记了一直以来是他自己在说波恩比雷马根更重要,也是他下达的不到最后一刻不准炸桥的命令。如果早一点接受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的建议,将军队撤退到莱茵河右岸,炸毁掉大桥,根本就不会有现在的状况。
希特勒随即解除了与雷马根桥失守关系不大的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的职务并让他永久地退休。莫德尔元帅对雷马根大桥的失守实际上负有直接的责任,没有被追究已经算是运气不错了。
接替龙德施泰特的是同样久负盛名的阿尔伯特·凯塞林空军元帅。凯塞林元帅因为在意大利战场主张建立罗马防线,并守住了亚平宁一隅而得到希特勒的青睐。凯塞林空军元帅的绰号叫做“笑眯眯的艾伯特”,他是抱着他那种始终如一的乐观情绪到西线来就任总司令的。
三月十一日,凯塞林视察了雷马根前线,看到西线德军的惨状时他冒出了一句,“如果我早来三个月就好了。”弄得站在旁边的参谋长维斯特法尔非常地尴尬,因为凯塞林这么说等于否定了前任龙德施泰特的工作,也得罪了莫德尔。来到B集团军群司令部见到莫德尔元帅,凯塞林开着玩笑说,“先生们,我,就是秘密武器V3!”
凯塞林空军元帅给莫德尔陆军元帅传达了希特勒指定某几个师去夺回雷马根的大桥的命令,“请您把敌人赶到莱茵河的那边去。”
这是纯粹意义上的外行指挥内行,希特勒真的已经昏了头,元首看重的不再是谁会指挥打仗,而是谁能鼓舞士气,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命令。盟国方面艾森豪威尔已经命令布雷德利至少投入五个师来巩固雷马根的桥头堡。而莫德尔B集团军群的部队已经丧失了所有的重武器,有的师只剩下不到一个连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去执行这种命令。
“我试试看吧。不过,我不相信我们会有足够的力量......”莫德尔元帅委婉地拒绝执行命令。
与凯塞林同来的还有希特勒特别委派党卫队的鲁道夫·休波纳旅队长的“飞行军事法庭”,负责追究丢失雷马根大桥的责任,一批涉嫌的中下级军官被很冤枉地执行了死刑。
美军在稳步地扩大雷马根的桥头堡,面对莫德尔的进攻,美军第7军、第3军寸步不让,德军从地面根本无法靠拢雷马根桥。于是德军出动空军进行空袭,以及动用远程大炮进行轰击,但是都不能命中大桥。最后无奈地拉来了八百毫米的“多拉臼炮”,但是多拉大炮只射出了三发炮弹就被美军发现了,遭到美国空军的袭击,然后这辆庞然大物就出现了故障而无法使用[※注解二十六]。到四月份时,德国工程师被迫拆毁了这门超级大炮,以免它落入盟军之手。
德军甚至从荷兰V2火箭基地向雷马根桥射来的十二枚导弹,但全部失的,仅有一枚飞弹命中了离大桥三百米远的一栋房子,炸死了几个美国人。
最后德军派出了一支蛙人别动部队,携着炸药包企图从水上发起袭击,据美国方面的资料宣称,这支德军蛙人别动部队根本没有靠近大桥就被美军全部消灭了。
不过,雷马根大桥最终还是断裂、崩塌了,美军不得不转而依靠架设的浮桥。根据美军的资料显示是因为双方在大桥周边地区不停顿地交战,近距离的爆炸,大量地使用重炮、高炮等轰击产生震动等因素,终于造成原本已经严重受损,不太结实的大桥发生了断裂。
==========================================================================
※注解二十六:多拉臼炮,又称为“巴黎大炮”,列车轨道炮。设计目的是为了对付德法边境马奇诺防线的法军要塞据点。
1942年春,由克虏伯兵工厂完工第一辆多拉臼炮交付德军,该炮总共生产了2辆。另外的一辆只完成80%,作为1号车的备件供应,全长42.97米,宽7米,高11.6米,重1350吨。射程接近40公里,射速2发/小时,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
实际使用:
①1942年在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的赛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发射了39发炮弹,摧毁苏军多个350MM要塞炮阵地和一处地下弹药库。
②1943-1944年在意大利中部的山地,少量发射,后因为遭盟军空军威胁,3个月后撤出意大利。
③1944年8月在华沙起义期间,发射了27发炮弹,摧毁起义军临时指挥部——华沙大剧院,为平息叛乱立下功劳。
④1945年3月,在雷马根战役中发射了3发炮弹,随后多拉臼炮的零部件被美军缴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