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灯大战”进攻柏林的得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45年4月16日凌晨3点,苏军万炮齐鸣,密度达600门/公里,4万门大炮将100万发炮弹和火箭倾泻在奥得河西岸的德军阵地,第18航空集团军的745架轰炸机向泽落高地投下3000吨炸药。因为德军一炮未发,所以朱可夫判断德军已经被炸晕了,于是缩短了炮火准备的时间,立即发起了总攻。3点30分,空中升起数千枚五彩缤纷的信号弹,143盏航空探照灯以200码的间隔突然打开,1000多亿度的电光照亮苏军阵地的正前方地带,“这是一个给人留下非常强烈印象的场面”朱可夫后来回忆说。随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朱可夫的神经战术“百灯大战”同时也历史性地上演了!
据说柏林战役中朱可夫的这种“百灯战术”创意是受到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突破第聂伯河的战术成功的启发,战前还经过可行性论证,不过朱可夫的论证并没有去模拟真正战场的实际环境。其实这种探照灯战术在苏德战场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反击战中,苏联第26坦克军罗金少将为了占领顿河大桥切断保卢斯集团军的退路。在11月22日夜指挥所部沿着奥斯特罗夫至卡拉奇的公路,大开着车灯大摇大摆地向顿河大桥前进,德军完全被迷惑,误以为是己方的装甲部队,没进行任何的阻拦。苏军顺利占领了顿河大桥,攻克了卡拉奇,切断了第6集团军的退路,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地区德军的包围。
一些参加过柏林防御的德方士兵后来回忆,他们确实曾被这种探照灯战术吓坏了,以为是苏联搞的什么导致双目失明的"奇迹武器",而一度不敢睁开眼睛。苏军也因为身后的光线太强只能向前猛冲。“希特勒的军队完全被埋葬在一片炮火和钢铁的海洋中。”但事实真的像苏联电影描写的那样吗,德军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最新资料显示被百灯照花眼的并不只是德军也包括了苏军自己。在苏联密集的炮火覆盖以前已经后退了1—2公里的德军又回到了阵地上,几百挺MG42和数千枚迫击炮弹在呼啸,红军的处境比1916年英国第一天进攻索姆河还要惨,特别是泽落高地!许多红军分队几分钟就全伤亡了。在苏军的进攻地段,德军将一个人工湖里的水放掉,使战场成了泥泽。朱可夫不得不承认,“炮火掀起烟尘在空中形成了一道厚厚的烟墙。”浓烟雾反射回来的光束照花了苏军的眼睛,当他们在泥泽中前进时探照灯衬托出他们的轮廓。结果许多苏军就死在泥泽中,战地指挥官传回命令马上关闭探照灯,但刚关上又命令打开,不停地关上又打开,打开又关上,使整个战场更加地混乱。

战争是各种行为表现的很复杂的一个综合体。“百灯大战”肯定不会是一无是处,而判别一种战术的成功与否,必须依据它的积极、成功方面与失败之处进行对比而得出的结果。
1944年的阿登反击战,德国人也运用过“百灯大战”。12月16日的凌晨,德军在西线的最后一次进攻展开了。首先开始了猛烈的炮击,然后炮火延伸,数百部探照灯豁然打开(阿登战役德军用的探照灯比苏联在柏林战役中还要多),发出刺眼的强光,在低云的作用下形成了“人工月光”,盟军惊慌失措,德军乘机向前推进。所以“百灯大战”在柏林会战中作为一种神经战术它的突然性、出人意料性就大打折扣了。这种战术德军也会,甚至运用得比苏联红军还要熟练,规模还要更大一些。害怕这种神经战术的只是部分的德国新兵和没有受过战火洗礼的国民自卫队员。这些初次或者很少上战场的不合格军人,即使没有“百灯大战”,对于这么宏大规模的进攻,本来就什么都害怕。真正的经过战火锤炼的东线老兵不会为其所动,正好借着灯光的反衬,把那些强光勾勒出的憧憧身影一一掠倒。
在柏林战役中,与朱可夫把黑夜变成白天的“百灯大战”战术相反的是科涅夫的用大量的烟雾把白天变成黑夜的战术却获得了重大的成功。科涅夫在回忆录中提到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进攻准备经过了2个小时35分钟的持续不段的炮火轰击。然后用强击机施放390公里的又宽又浓烟雾,弥漫的烟雾使德国人根本无法判断苏军在尼斯河渡口的情况。有的德国兵甚至借着苏军施放的烟雾避开军官而临阵脱逃了。在烟雾的掩护下,乌克兰第1方面军迅速地渡过尼斯河,撕开德军的防线向柏林方向推进了。“烟雾战术”相比“百灯大战”显然是一种更成功、更有效的战术手段。
(本文依据2003年2月本人撰写在《二战论坛》的热门话题《您对“百灯大战”的看法》改写,版权所有,文中观点系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