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不是一个简单的X朝、X朝。很多历史时期都并存在着林立的政权或诸国对峙格局。除了众所周知的春秋战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分裂割据以外,在两宋期间也出现过三个以上主要的政权并存的情况。譬如十二世纪初期,当时除了中原的北宋政权以外,在我国的北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即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与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在这种相互敌视的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各国之间彼此攻伐纷争、角斗不断,战乱频繁,弱肉强食。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如果在重大决策上失误犯错,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亡国灭种严重后果。
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根源就是五代石敬瑭遗留下来的幽云十六州问题。当时的汉族政权北宋是三个政权中最弱的一个,一百多年间不断地受到辽国的威胁。随着阿骨打建立金国的崛起,曾经强盛的大辽衰败下去,颓势毕现。懦弱的北宋王朝以宋徽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萌发了联合强盛中女真一道消灭正在走向衰落的辽国,以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春秋大梦。
宋金盟约的签定本身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协议。尽管建立这种梦想的联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贯等的错误决策下,自降身份,从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从山东登州出发渡海去与往辽东,展开了穿梭式的外交,经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的谈判,与北方强大的金国签定了瓜分辽国的协议,即历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双方终于在1120年2月签订的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中,宋朝想要得到的是幽云十六州,甚至愿意将本来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奉送给金国。但是女真只空许了由辽国控制的幽云十四州,其中最重要的平州、营州金并不愿意让给宋朝。所以这个“海上之盟”单从条款上来看实际上宋朝已经是吃了大亏,显然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条约。
北宋之所以甘心签署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另一个目的想用对外战争和收复失地来麻痹人民,转移国民对其残暴腐朽统治的注意力,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并借机向农民和手工业者增加税收。

北宋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与虎谋皮。辽国天祚帝愿与宋朝结好,免除岁币,共同抗金。腐朽的北宋统治者被一种很狭隘的复仇意识蒙蔽了眼睛,没有大局观念,也不是真正地懂得政治。实际上这也是封建的世袭制让一个根本不具备政治才能的君主管理国家恶果。辽国其实可以成为金与宋之间的缓冲处,成为北宋的北方屏障。如果辽国灭亡,宋将与金国土接壤,按照金人不事农业生产,热衷于不劳而获的天性,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将难以避免。
1122年,宋朝撕毁了宋辽之间相互信守120年的澶渊之盟,由宦官童贯领兵15万伐辽,却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萧干在雄州杀败;后又败于燕京。最后溃不成军不得不和辽罢战。北宋自己搞不定辽国只得出钱请金军代劳收复幽云十六州,答应付给金30万匹绢、20万两银,并纳燕京租税100万贯。宋伐辽国不仅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在宋金共同征辽的过程中曝光了宋朝军队的指挥无方,**无能较辽国尤甚。宋朝天朝大国的神秘面纱荡然无存。让金国看清了北宋军队的外强中干的本质;同时也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在与宋作战中损失惨重,力量被削弱的辽国很快就被强大的金国灭掉。
由北宋发起的“海上之盟”,实际上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自掘坟墓,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及政治上的幼稚在历史留下了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教训。
1125年,金兵开始进攻失去了北方屏障的北宋,一路催枯拉朽,大军攻到汴京城下。在北宋军民的强烈要求下,宋钦宗被迫任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负责汴京防务,同时又密派李邦彦等人暗中进行投降活动。李纲率领军民不断击退金兵,形势好转,但他仍向金屈辱求和,金将斡离不(完颜宗望)提出宋帝尊金帝为伯父,并犒军费黄金500万两、银5 000万两、绢采各100万匹、牛马各万匹,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亲王宰相为人质等苛刻的条件。金兵在所有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后才退兵。北宋王朝虽然暂时得到苟延残喘,但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