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李定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网络上纪念介绍李定国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再写他的事迹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仔细研读了一番,发现其中真正写得比较全面的文章就不多了。谁叫他是个悲情英雄呢?而最近这段时间我对研究那些失败者很有兴趣,故而写成此文,潦表对这位英雄的一点敬意吧。
史书中对李定国的评价是“骁勇超逸,更称万人敌“。但他的身份真要一句话准确地定位起来却比较的困难,因为他曾是明朝末年反抗明朝的农民军大西军的著名将领,后来又为了抗清而拥戴了南明政权,被封为西宁王,为南明战斗到最后一息。在明朝末年就已经有人写过一首诗来怀念李定国,诗文是这样的: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李定国,字宁宇,陕西延安绥德州人,但也有人说他是云南人,自幼就父母双亡,由一个陕西商人带到陕西延安绥德州。不管李定国是陕西人还是云南人,反正他的出身是很贫寒的。
1630年,张献忠在绥德北面的米脂县(也是李自成的家乡)起义,许多的饥民纷纷加入了农民军,当时只有十岁的李定国也在其中。张献忠经常教这些儿童练习骑射等杀敌本领,李定国表现得很优秀,被张献忠收为义子。
李定国从此跟随张献忠的农民军转战在四川、湖北等地,逐渐地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将领。在1641年2月21日,李定国率28骑用缴获的兵符骗开了城门攻破了襄阳,擒杀了襄阳王朱翊铭,迫使明朝的东阁大学士杨嗣昌自杀。
1643年5月,张献忠占领武昌,6月自称为“大西王”,这个时候的李定国开始独挡一面,他手下有2万军马。1644年11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张献忠册封了自己最信任的四个义子,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绣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从张献忠对四个义子的册封可以看出,他的想法是效仿刘邦、刘备以四川作为立国之本,再逐鹿中原。但是四川的重要性使当时南明政权也不会轻言放弃。
在清军还没有到来以前,南明和大西军在殊死地火拼,这也算是我们汉族政权的一个悲剧吧。李定国官拜安西将军,前军都督,在川北、川南等地作战。张献忠部被明朝杀得大败,丢失了重庆。1646年,趁火打劫的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被迫放弃了成都。12月,在西充凤凰山的作战,张献忠不幸中箭被俘,惨遭清军杀死。
大西军呈现出树倒猢狲散的态势,只剩下不到5、6万人由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指挥。被迫向南撤退,有点“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味道,大西军攻破重庆,杀死明将曾英(系落水淹死),攻入贵州,一路所向披靡,1647年2月又攻入云南。
此时的云南正值少数民族地方官吏沙定洲叛乱,攻城陷府,明朝军队承现出土崩瓦解之势。大西军适时地打出了援助明军平叛的旗号,得到了明朝地主劣绅的支持,得以补充了兵饷和粮秣。孙可望等人指挥军队顺应民心,吊民伐罪,很快地击溃了沙定洲的叛军,收复了昆明。1647年4月,李定国独自领一支人马从昆明南下,追击沙定洲,将叛匪围困在临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攻坚战,终于生擒了沙定洲,把他押解到昆明处死。李定国因此而名声大噪,成为西南边陲的最知名的汉族将领,他的队伍也迅速地扩充,吸收了大量的彝族白族少数民族兵员,发展到五万多人,成为四支大西军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支。
但在胜利的同时,对于大西军的领导权问题日益凸显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张献忠的四个儿子各怀鬼胎,长子孙可望当仁不让地以继承人的身份自居,为了树立权威,对李定国采取杀一儆百的手段,找碴要当众杖责李定国,在众将的劝说下,李定国为了顾全大局,忍受了杀威棒的处罚。
1647年4月,大西军攻取了云南西部,生擒了明朝的名士杨知畏,孙可望没有杀他,以礼相待。大西军与明朝在云南出现了冰释前嫌,共同抗清的迹象。第二年,大西军事实上已控制了整个云南省。
1649年,孙可望派杨知畏去广东肇庆见南明皇帝永历帝,希望南明政府册封他为王。但南明政府的部分权臣反对册封孙可望为王,只册封孙可望为景国公,李定国、刘文秀等为侯爵。杨知畏无法回去交差,于是篡改诏书,封孙可望为平辽王。没想到,孙可望已经等不及了,扬言如果不封王就要进攻南明,离孙可望大军最近的明朝庆国公陈邦传很害怕,已经假传圣旨册封孙可望为秦王。结果双方作假的内幕同时被揭穿。
1650年8月,孙可望再次派人去南明政府,要求正式封他为秦王,被拒绝。9月,孙可望起兵进攻南明,亲率大军攻入贵州,夺取遵义和贵阳等重镇;刘文秀领兵攻入四川,李定国率部攻陷了贵州的安顺。11月,清军趁火打劫,进攻广东和广西,攻占广州和桂林。南明永历帝逃往南宁,这时才答应册封孙可望为冀王。孙可望予以拒绝,一定要被封为秦王才接受。孙可望派部将贺九仪去见永历帝,贺九仪一到南宁就大开杀戒,把那些阻挠封王的南明官员全部杀死,在这种情况下永历帝才被迫封孙可望为秦王。大西军与南明的联合抗清联盟才算是正式形成。
面临覆灭的南明永历王朝得到大西军的支持,才又苟延残喘。孙可望镇守贵阳,李定国奉命移师昆明,镇守云南,他的英雄事迹这才是真正地上演。李定国在云南采取了轻税薄役,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教育等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他同时还日日操练兵马,训练了三万精兵;从缅甸购入许多大象,编练了一支特种部队象兵,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1652年,李定国写信给孙可望,要求向清朝进攻。孙可望同意了李定国的建议,以李定国、冯双礼为主将组成东路军大约十余万人出兵进攻湖南。刘文秀、王复臣为主将组成北路军进攻四川。李定国从贵州镇远出征以前就严明了纪律,连战皆捷。攻占沅州、靖州,斩清总兵杨国勋。在泽湖斩清将李四,攻克全州。7月1日,李定国在严关大战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明末清初最著名的三藩之一。双方冒雨血战,李定国及时把特种部队象兵投入战场,在雷电交加的恐怖氛围中,清军最终大败溃逃,李定国挥军掩杀,直杀到榕江边,直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孔有德退守桂林。7月2日,李定国马不停蹄地组织兵力对桂林进行攻城,昼夜不息。4日,李定国部攻克了桂林,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走逃无路,投火自杀;另一个降清的叛徒陈邦传被生擒,押解至贵阳处死。紧接着李定国又攻占柳州、悟州等地,将清军逐出占领了广西全境。李定国的大军继续北上,攻克湖南的永州、衡阳、长沙,前锋推进到岳州(今岳阳)。还分兵东进,一直攻进到江西的吉安。只半年时间,李定国就攻占了二州十二府,辟地三千里,而且大军所至,秋毫无犯。
但是北路的刘文秀部则先胜后败,被清廷的平西王吴三桂杀败,还折了副帅王复臣。李定国的巨大胜利让清廷大为震惊。桂林大捷后,南明永历帝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刘文秀为南安王。孙可望非常地妒忌李定国的战功,私自削减了永历帝奖给李定国的一半的奖金,扣压了李定国的封王的诏书,并贬谪了英勇战败的刘文秀。孙可望的专横与自私给胜利的大西军带来了不祥之兆。
1652年11月,清政府派敬谨亲王尼堪领十万精兵向李定国发起反攻。李定国自知敌军来势汹汹,而本部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恐难以与强敌抗衡。于是退避三舍,主动放弃了长沙,退守衡阳。11月19日,清军追击到衡阳城下,两军在衡阳展开激战,李定国原命副手马进忠、冯双礼领一军前后夹击尼堪,孙可望怕李定国成了大功,故意破坏,阻止冯双礼等前往助战,于是李定国陷入苦战中,双方血战四昼夜,难分伯仲。23日,李定国佯败,将清军引入伏击圈,层层包围。敬谨亲王尼堪率军左冲右突始终无法突围,十万大军最终全军覆灭,敬谨亲王尼堪本人亦被击毙。
桂林、衡阳两次大捷歼灭清军数十万,击毙清朝两个王,解放了广西和湖南的广大地区,是明朝对清作战从来没有过的大胜,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进犯西南的计划,鼓舞了各地反清组织斗争的士气。李定国会见大将白文选筹备下一步进攻武汉,攻取南京的作战计划。正当抗清形势一片大好时,孙可望竟不顾大局密令命令冯双礼撤退,马进忠也撤退了。李定国虽然获胜,也没有办法也只好放弃衡州撤退到宝庆(今湖南邵阳)。顾城先生在《南明史》中谈到,“探讨南明的历史,有一个基本论点是可以通过大量事实证明的,这就是在力量对比上,南明的兵力和潜在力量(包括清统治区内的复明势力)并不逊于清方。其所以屡战屡败,丧师失地,根本原因在于各种抗清势力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自相火并,使兵力相当有限的满洲贵族坐收渔翁之利。”是无不道理的分析。

然后孙可望连续写信邀请李定国到沅州商议军机,正在李定国准备动身时,李定国在孙可望身边的心腹龚彝派人来报讯,孙可望阴谋在李定国到达沅州后对他下毒手。于是李定国中止了沅州之行,并写信责问孙可望。为了避免与孙可望正面冲突,李定国留下部分军队驻守湖南,被迫自率五万大军南下两广。孙可望一见李定国离开了湖南,就率领他的十多万军队来进攻清军,也想打个大胜仗来提高自己的威望。1653年3月,因为骄傲轻敌,孙可望被清将屯齐在宝庆杀败。见康熙二十四年《宝庆府志》卷二十一《武备志·兵纪》云:“十年四月(当为三月),贝勒率师大败孙可望于周家铺,横尸遍野。可望单骑走武冈。我师乘胜逐之,遂复宝庆府。”孙可望把李定国占领的许多地方丢掉了。
李定国也开始连连背运,离开湖南进入广西,想夺回广东。首先在永州失利,攻打肇庆失败,只占领了化州、吴川、信宜等小州县。再攻桂林失利,退回柳州。1653年7月,不除掉李定国,孙可望寝食难安,他竟然派部将冯双礼进攻李定国,南明内部大规模的内战一触即发,李定国设计伏击生擒了冯双礼,便予以释放,冯大受感动,倒向李定国一边。内战也因此被延缓了。
李定国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他用卓越的战略眼光分析全局。与孙可望并力恢复湖广然后东进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他决定联络郑成功共图复兴大业。他的战略意图是,同郑成功会师,首先收复广东,进而夺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苏等省。1654年,经过休整的李定国会同联络郑成功的水军等其他反清组织,号称二十万大军围攻广东的新会。当时清廷的主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惮于李定国的威名,贽伏在广州不敢救援。但是李定国围攻小小的新会县城竟然从6月开始一直打到12月中旬,长达半年之久,始终无法破城。战斗非常地惨烈,因为断粮,守城清兵竟然杀人而食。
12月14日,清廷委派的靖南将军朱马喇领兵前来救援新会,尚可喜等也出兵助战。经过四天激烈战斗,到18日,李定国的象兵遭到清兵的炮击而回走,冲乱了自己的队伍,清军骑兵从两翼突击,李定国抵敌不住,全线溃败,一直败退到南宁才稳住阵脚,两广交界的二十多个州县全部丢失了。李定国筹划的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完全失败,这以后他再也没有力量和机会进入广东了,南明复兴的希望也从此化为了泡影。
孙可望则加快了自己篡权称帝的步伐,在贵阳修建宫殿,派兵扼守南宁西北的田州,阻止李定国回滇。1656年,李定国决定平定孙可望的叛乱,引兵返回云南,守田州的孙可望部不战而溃。孙可望企图要劫持永历帝,但他手下大将白文选已经倒向李定国一边,因此阴谋破产。因为李定国等护驾有功,1656年3月,永历帝晋升李定国为晋王。1657年8月,孙可望起兵十四万进攻云南,与李定国部对峙在交水,孙可望手下的大将马进忠、马宝等等纷纷临阵反水。孙可望众叛亲离,最后仅剩下妻子等二十多人,逃到长沙,向清朝投降,成为了可耻的叛徒。
孙可望的叛乱虽然平息,但是永历政权的力量被极大地削弱,尤其是马吉翔为代表的隐患并没有被铲除。马吉翔曾与孙可望勾结,为非作歹,李定国原本要逮捕马吉翔,但马吉翔托人找李定国说好话,并且极力地为李定国歌功颂德,骗取了李定国的信任,得以继续留在永历帝身边。同时李定国在收编孙可望的军队时没有一碗水端平,引起了军内的不和。
1658年2月,清政府趁机以铎尼为统帅,兵分三路大举向贵州、云南进攻。北路为平西王吴三桂;南路为都统卓布泰;中路为洪承畴、洛托。4月,南明政权的重要将领刘文秀病故。同月,孙可望的旧部王自奇在永昌叛变,李定国为了平息王自奇的叛乱,亲率大军征讨,在李定国征讨王自奇的同时,清军已经攻陷了贵阳和重庆等地。7月永历帝任命李定国为都招讨大元帅应敌。李定国分兵三路进行阻击,自己居中策应。但是他的黔西防线很快地被清军突破,三路清军攻入云南,局势已无可挽回。
李定国返回昆明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虽然当时四川西南的宜宾、乐山、西昌一带都还在南明控制之下,刘文秀曾留驻有3万精兵;还可以联系到以原大顺军为主力的夔东十三家等抗清组织。但是李定国考虑到大顺军与大西军并不融洽的关系,还是决定转移到湖南和广西交界与清廷继续周旋。因为一旦形势不利可向东南突进,与厦门的郑成功部汇合;万一失败还可以出海,占据岛屿与清朝继续周旋。然而永历帝畏敌如鼠,决定采取逃跑策略,遁入缅甸。10月15日,永历帝撤出昆明逃往国外。1659年,白文选的殿后部队被清军击败。李定国毅然收拾残兵,挑选了六千人埋伏在怒江以西的磨盘山,设下三道伏兵,果然,吴三桂的追兵浑然不知地钻入了伏击圈,不想在这关键的时候,南明官员卢桂生叛变向吴三桂通风报信,伏击战演变成为一场血战,李定国部战死2/3,许多老部下英勇战死,当然清军同样是伤亡惨重,有十多名都统以下的军官和几千人战死。吴三桂只得暂时放弃了追击。
磨盘山血战后,永历帝及左右僚臣逃入缅甸境内与李定国失去了联系。李定国不肯入缅,在云南西部召集溃散的部队准备和清朝进行最后的战斗。李定国和白文选相会于木邦,派人去缅甸寻找永历帝,他们派去的使者,被缅甸人所杀。缅甸以为南明军队已经是溃兵,想趁火打劫,抢劫明军的军马。白文选大怒整顿人马,命令进行反击,缅军主力(据文献说有“数十万”,可能失之夸张)在江对岸列阵,准备迎战。明军渡河进攻,仅百骑就击溃缅军,明军顺势掩杀,据说毙伤缅军万人以上。缅甸官员搬出永历帝要他勒令白文选退兵。
明将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也曾率领一支兵马入缅迎驾,李定国三十多次上表,想接回永历帝,都被缅甸政府和永历帝身边的奸臣马吉翔阻止。缅甸政府派兵把永历帝软禁了起来,为了救出皇帝,李定国曾经两次起兵企图入缅甸,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永历帝身边的忠臣沐天波组织的自救行动也被马吉翔粉碎。许多的明军将领和官员俱皆心灰意冷,纷纷向清朝投降,最后连白文选也投降了。唯有李定国一个人的意志从未动摇过。正应了一句话,“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
1661年7月,吴三桂领十万大军开进缅甸,12月3日,缅甸国王向吴三桂交出了永历帝,南明政权至此覆灭。李定国等曾密谋在吴三桂押解永历帝去北京途中进行拦截。1662年4月,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杀害。
李定国听说永历帝遇害的消息,万分悲痛。李定国向东里、暹罗借兵计划失败,同时军中将士因为水土不服纷纷病倒,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1662年6月11日,李定国四十二岁生日这一天在百感交集、无限的郁闷中也病倒了。6月27日夜,李定国召其子及部将到跟前告诫:“宁死荒外,勿降也!”言毕,气绝而亡,一代名将悲情英雄李定国于云南的勐腊(另一说是景线)与世长辞了。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本文参考文献:顾城的《南明史》、胡大冈的《李定国》以及网络上关于李定国的相关资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