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来信是他的义女甄宓写的。只见信中写道,她现在正在学字,但家里人都嘲笑她,认为那不是女子应做的事,但她认为女子如果不认字就不知礼,不知礼就不能立言,立行。而且她觉得像龙健这么一个视百万黄巾于无物,同时视大汉法律于无物的大人物应该认同自己的看法,因为她也认同他的做法,譬如不论出身招贤才,因为招的是贤才而不是出身。
龙健又拿出两本让孙邵心疼不已的书,那蔡邕亲自写的关于书法的《笔论》与《九势》。“长绪,麻烦你再把这两本书送给甄景的侄女,嗯,最好在下个月的十五送到,那天是他的侄女,也就是我的义女的生日。”
“大人,您一定很喜欢这个义女,送这么贵重的礼物给她。”孙邵不无羡慕地说。
龙健笑笑:“长绪,我知道你也很喜欢书法,我这还有一本《笔赋》,以及这两本书的复制本,就送给你。”
“真的,大人。”一向冷静的孙邵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谢大人。”
他平静的声音依旧无法掩饰他内心的激动。
在这个时代呆地久了,龙健当然明白这几本蔡邕的书地真正价值:“长绪,这些日子真是让你受累了。”龙健拍了拍孙邵的肩膀。
“大人说哪里话,这是属下份内的事。”孙邵感激地说道。
“此次一共筹得粮食四百五十万斛,可使青州撑到夏收之时。”孙邵总结性地说道。
“对了,还有一事,”孙邵想起了一事,“您想要的新制五铢钱的模型已经做好了,您看一看。”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钱币。
龙健接过来,但见钱币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方孔的上方用篆体写的“汉”,两边则是一边画龙,一边画凤,而在下方则是用龙健的现代书法写的“五铢”两字。
“大人,属下不解,大人为何要新造五铢钱?”孙邵说道。
“不造不行啊,现在天下乱势已成,肯定会有人乱造钱币,这些钱币到了青州,相当于随便用点铁就把我们的物资给换走了,我们可就亏大了。我们得做准备。从现在开始在青州以旧换新,五个月后,不允许旧币在青州流通,外来钱币一律按照当时的新旧币之间的价值比做换算。”龙健尽量把这个经济问题说得明白简单一些。
孙邵听完点点头,暗道有理。
“还有什么事吗?”龙健问道。
“北海邴根矩那儿来信说孔文举已经接受了大人关于青州的发展计划,只是对于大人无视大汉法律招纳犯罪之人的做法不能接受,但是这一方面属于邴大人负责,所以也不碍事。”孙邵说道。
龙健点点头:“各地招贤馆的事怎么样?”
“还是没有什么进展,除了那些亡命之人,便是一些活不下去的手艺人,真正的治国安邦之人很少。”孙邵说道。
龙健笑笑:“不用急,至少现在青州求贤若渴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
“大人,属下正想说这件事,我们招纳亡命之人,会不会影响青州的名声,而让贤者止步呢?”孙邵担忧地说道。
“可能会有一点影响,不过,如果我们真得能让那些亡命之人变为有用之人,而不是害群之马,那么这种不利的影响便会成为更有利的宣传。所以,对于这些人一定要注意,他们如果犯了事,一定要弄清楚真相。如果冤枉了他们,那这些人就不敢来了,我们可是白挨骂了;如果放任他们,那么青州就成了贤者们望而生畏之地了。所以一定要公平,公正,这就交给你了,长绪。”龙健语重心长地说道。
孙邵重重地点了点头。
一个月的训练很快过去了,这天龙健正在点评各支队伍的表现,孙邵举着一物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大人,曹孟德举兵讨董卓了。”
龙健急忙接过孙邵手里的东西,打开一看,正是曹操发的檄诏。本来出于对历史的了解龙健不用看也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但鉴于历史的几次失误对自己造成了不良后果,龙健还是小心地阅读了那份檄诏,但见上面写道:“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大人,还有曹孟德给大人的一封信。”
龙健把檄诏传给身边的高顺,让众将传阅,然后打开曹操的信,只见上面先是叙了叙离别之情,然后便如同那份檄诏似的数落了董卓的罪行,完全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看来曹操是知道自己一定会出兵的,所以一句劝自己出兵的亲密之语也没有。”龙健心中想道。
“马上让人把先前发出去的招贤令改动一下,以讨董为主题。还有,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怎么样了?”龙健问孙邵。
“回大人,钢枪生产出了一万把;斩马刀五千把,加上原来已经装备上的一共一万把。三连发的连弩由于是刚研制出来不久,只制作出了三千支,但质量绝对没有问题;骑兵重甲只生产了五百套;精制复合强弓,按照大人的吩咐,已经制作出了二千支,质量没有问题;藤甲由于按照大人的吩咐研制较早,所有产量最多,大约三万副,全部上了防火漆。”孙邵报告道。龙健在到青州上任的时候就暗地里根据自己知道的武器知识让人研制军械,不过,他的武器知识大多是50世纪的,根本无法用于现在,只有在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才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不过,也只是知道一点,这一点从连弩的研究速度上可以看出来,龙健是想破了头才想出了连弩的设计方案,不过只是三连弩,并不是像历史上诸葛亮作的十连弩。这种弩匣长四十厘米,也就是近两尺,宽二十厘米,弩长19.2厘米,也就是八寸,有效射程五十米。之所以称之为连弩那是因为上好弦后可一次射三支箭,但只能是每扣动一次板机才能射一支,射完之后,只需把上面的弩匣换下来,换上现成的装好箭的弩匣(现在一支连弩的标准配置是二十支弩匣)或者在换下来的弩匣内装上箭,再装回去。然后再上好弦。由于上弦的过程就占有两分钟,所以这种弩在面对敌人进攻时,一般只有三次扣动扳机,即三次有效出箭机会,毕竟五十米的射程,没有人会跑半分钟。不过,在准确性以及杀伤力方面,尤其是杀伤力,这种弩比弓箭要强上许多。

至于藤甲,由于历史中记载的比较详细,虽然材料不是真正的南蛮藤,但是采用多次浸油处理后,其效果比一般的布甲是好太多了,而且也轻便,再加上一层龙健研制出的防火漆,以及用藤甲片做成的护肘,护膝,包裹的严严实实,只在眼部留一条缝,且面甲能灵活抬起的藤甲头盔,可以说是目前最为理想的防具。
龙健听完报告,点了点头,然后把头转向众武将大声问道:“大家对这份檄诏有何看法?”
众人哪里不知道他的想法,于是纷纷大喊道:“愿随大人出征。”
“好,从明天开始,我们将进行选拔比赛,最优秀的一万甲士将随我出征。”龙健大声说道。
一个月后,龙健选出了最优秀的五千骑兵,五千步兵。
之所以说是最优秀,那是因为龙健的军功制度非常完备。每个士兵都能从自己的军人证上明白参加这样一场大战,自己的军功至少会有多少。而且如果自己有能力,再加上那么一点运气,那么自己凭军功所获得的待遇是非常可观的。
而其中不仅仅是升迁加军晌的问题,而且军功值累积到一定程度的话,个人问题还可以向上面申请。那时,可是有一大票的美女等着自己挑。虽然说是只管说亲,但上头出面,这事八成就成了。至于战死,想想龙健的战绩,没人认为自己会战死。尤其是那些匈奴人,在他们眼里,龙健无异于神的存在,再加上这段时间的相处,他们更坚信了那不仅是一个神,还是一个专门来拯救他们的神。也因此当於夫罗奉龙健的命令把他们军营里的那些抢来的充当军妓的汉族女子放走之后,他们没有一点抱怨。
于是在这种无视死亡,只有军功,金钱,美女,还有政治部所宣扬的正义下,这支已经受了四个月训练的士兵们全部都是卯足了劲,甚至可以说是凶性大发地进行着比塞。最后的结果是除了龙健原有的三千骑兵,其他的骑兵几乎全是匈奴兵。步卒则几乎全是高顺原先训练的士兵。选上的人得意洋洋,落选的人却也心服口服。
最后龙健对这支一万人的队伍作了将领以及装备上的安排,具体安排如下:
骑兵安排:
中军龙健,将一千骑兵,装备:钢枪,连弩,藤甲,斩马刀;
左军赵云,将一千骑兵,装备:钢枪,藤甲,斩马刀;
右军张合,将一千骑兵,装备:钢枪,藤甲,斩马刀;
左翼太史慈,将一千骑兵,装备:钢枪,连弩,藤甲,斩马刀;
右翼於夫罗,将一千骑兵,装备:钢枪,连弩,藤甲,斩马刀;
步兵安排:
中军高顺,将步兵三千,装备:钢枪,藤甲;
左军于禁,将步兵一千,装备:钢枪,藤甲,复合强弓;
右军臧霸,将步兵三千,装备:钢枪,藤甲,复合强弓;
程昱为右军师,张义总督粮草,吕虔因刚痊愈留守青州与左军师华歆总督青州军事。
其中各骑兵队都有匈奴兵,也就是说汉兵与匈奴兵是混合的。这是由于龙健在训练时就打破的原来的编制,按随机分发的编号分的组,因此汉兵和匈奴兵是混合训练的。
龙健在组队出佂之前本想把匈奴兵让於夫罗统一统领,但於夫罗认为在一起训练的士兵之间的配合性更好,应该保留这样的编制,于是也就混合了下来。
其实无论是於夫罗还是龙健都知道这些匈奴兵在这些日子的训练以来,都在逐渐形成着一种以龙健为核心的新的队伍氛围。出于对龙健的信任,於夫罗没有任何的意见,而对于赵云等人来说,这正是他们所乐见的。所以,赵云这支本来独立的队伍也主动要求打破原来的编制,按照新的编制组成新的独立队伍。
公元191年,也就是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兵起,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主要有: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北平太守公孙瓚。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也正是在这一年,龙健带着一万将士,在雪花纷飞中走出青州,开始了争雄天下的第一步——反董之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