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海上生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81海上生产
“司令,这个泵子可比弓子网厉害还多了,不用一网一网的倒弄还省事,简直就是从海里往上拿。”沈俊发大声的嚷嚷,甲板的噪音太大,面对面说话也得用喊。
“俊发,估摸着一天能弄上几万斤?”陈剑锋也嚷嚷。
“现在没有数,看样子,怎么不得十几万斤,司令,二爷多鼓捣出几台这样的泵子来,咱们每天不得弄上几百万斤。”
“产量大了,销路又是个麻烦,这事还得先让郑喜贵庞大榜他们想办法打好销路咱们再扩大产量还不晚,不然,弄上来卖不出去也白瞎,这玩意又不是鱼,可以制成鱼干,这东西出肉少,一多半是皮。”贝类和鱼类不同,一多半的重量集中在贝壳上,鲜货要比干货来钱快而且省事。
“司令,这事还真的靠他们这些老油子,我驶船打渔行,可弄这些就不在行,唉,司令,您瞅瞅,王老大今天率领的船队的作业区就在那边,这老小子肯定是自己操舵摆弄机器。”远远地看着几艘机帆船在北边作业。
“突突….突突”王老大简直稀罕死这台被二司令叫做“挂机”的玩意,尽管已经是一个团的副团长,可最近每次出海,王老大都是亲自**这台机器。
王老大穿着他的狗皮大衣,头上戴着兔皮帽子,在船尾坐这个马扎,右手握着油门手柄,手柄上有个固定的扳闸,油门可以卡在那里保持固定的动力输出,王老大甚至已经琢磨出用一根木棍绑住手柄,渔船就可以以固定的方向自动的航行,不用他管。
但是今天不行,拉的是弓子网,不一定在海底碰到什么东西或是随着渔获的增多,阻力大了若是固定住油门,柴油机会憋得冒黑烟噪音也会一下子大了起来,船却不往前走,这些都是王老大总结出来的经验。
“小子,记着点,在用弓子网作业时,特别是拉嘎啦就是毛蚶,一定不要把油门弄在固定位置上,就是在进行其他的拉网作业时,在后期也不能这样做,那是为啥呢?网兜子里的东西肯定是越拉越多,那不就重了吗、”王老大大声的嚷嚷,柴油机突突的噪音你说话要让别人听见只能喊,哪怕是对面。
“王老大,记下了,能不能让我试试”王老大既是名字又是尊称,秦志国今年只有16岁,刚学会认字,是团部的小通信员,王老大摸索出的操船经验都有他记录归档,其他船上也有同样的人做和他一样的工作,即总结各种经验,然后汇总到团部旅部经过大家审核验证后再推广。
“小子,等收了这一网换你练练手。”十二马力的渔船只能拖曳两套弓子网具,现在的主要的渔获是毛蚶,光鱼,偶尔还会有些虾虎海螺甚至塌玛鱼,那些稍微大型的机帆船则是用板子网进行单船拖网作业,这个网具也是陈司令指点的。
挂机是一种简单的柴油机和带反转档位的变速齿轮箱动力控制系统,螺旋桨和船舵为一体的推进转向系统两者组合的小型船舶动力总成,一般用在小型的渔船上,柴油机和变速箱安装在船的尾部的船甲板上面,通过船甲板留出的孔洞,由变速箱向下伸出一根长长地传动轴和螺旋桨成L型,把动力输送给螺旋桨,而船舵也是从这个孔洞向下伸出,和油门手柄结合在一起的操舵手杆一个人一只手就能控制动力输出和转向航行路线,非常简单易学,而且具有反转齿轮可以轻易的实现倒车,若是船舶的吨位加大,除了增大柴油机的马力之外,还可以在并列安装两台挂机。
缺点是这种挂机只能露天安装在船的甲板上或是搭个简易的棚子,可那个孔洞却是不能完全密闭的,还有受L型传动装置性能的限制,单台挂机的马力不能超过20马力,否则传动抽和船体会承受不了这样大功率所造成的影响。
王老大驾驶的这艘由大舢板改成的机器船上的挂机是羊角沟的机械厂新出品的柴油机,比之前鲁北采购的热球式柴油机体积小了一多半,而且劲更大烧油还少,最重要的是操作简单故障率低。
可惜由于技术和材料等诸多的原因,这种仿制拖拉机上的12马力柴油机还没有实现规模生产,只试产了五台,而装备渔船的只有两台,这也是王老大如此宝贝稀罕这台挂机的原因,之前的那些机器还得有专人值守,用采购的30-50马力柴油机改装了二十四艘中大型渔船为机帆船和两艘加装挂机的大舢板共同成为鲁北的机器动力的捕捞船队。
渔民原先几乎都加入了海上生产建设大队,现在也改建为民军,考虑到渔业生产的特殊性,根据船只的不同型号不同大小以及相对的作业特点组建为不同的营级大队,人数员额和下辖的中队的船只数量也没有严格的限制,只有机器动力的捕捞大队划分相对有点头绪,一对船为一个小队,四对船为一个中队,三个中队组建为一个大队,这个大队部同时也是整个羊角沟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海防民军第一旅的旅部和一团团部,至于新添置的船只先是直属大队部,随着船只达到编队的数量再扩编为新的中队,大队。
沈俊发是这个旅的旅长兼一团长还兼着机器捕捞大队的大队长,旅部现在是个空架子,等到机帆船的装备齐增多,按照三个大队一个团,三个团一个旅慢慢编满建制。
“王老大,旅长的新船在南面,咱们过去看看热闹。”秦志国发现了汲泥船的作业船队。,看着船上有沈俊发的旗号,民军毕竟带个军字,一些规矩模仿的海军,各个主官的坐船都有不同的旗帜。
“行,收了这网咱就靠过去。”
天气一天天的变冷,特别是北风一刮,温度马上就会下降几度,眼看着就要上冻,往年的这个季节,羊角沟等渤海沿岸的渔民早就已经结束生产作业,渔民称之为“拴船”,但这时的渔民也不得闲,除了整修网具,最要的是把船弄到岸上倒扣过来,木制渔船都是有一块块的木板拼接成的,木板的间隙用专用的腻子填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腻子会脱落或者松散,而船板也会朽烂损坏,把船弄到岸上主要是为了整修船只。
渔民都是半个木匠,他们和专业的修船工匠配合,用生石灰桐油麻刀(碎麻)麻线搅拌在一起反复的捶打就会弄出填充船缝的腻子,如果不加碎麻和麻线,这种腻子就可以填充在窗户的玻璃与木框的缝隙上等同于密封胶的作用,而船板特别是船底刮去附着的寄生物后,视情况还要刷一遍桐油,新船板都是必须刷一遍桐油,主要作用是防水,防住水了就是防腐。
只是今年由于新添了机器动力和新式的弓子网,尽管天气已经很冷,渔民的作业还在持续进行,鲁北的后勤部门也做了相关的准备,橡胶厂全力生产橡胶工作服(水岔子,橡胶制成的鞋裤一体达到胸部的防水工作服),以及橡胶防水保暖雨靴和手套。
陈剑锋处理完借贷和那个日本人的事情,船舶修造厂和机械厂合作制造的汲泥船已经完工和经过了几次试航,陈剑锋特地参加作业试产,鲁北造的汲泥船当然不能和人家正儿八经的汲泥船相比,是最简陋的一种。
汲泥船的作业方式是通过船头的类似于大转轮的机械轮盘耙齿搅动开挖水底的土层泥沙,使之和水混合形成泥浆,然后由水泵把泥浆吸到配合汲泥船的驳船上,经过沉淀,清水排出,泥沙留下;或者是通过管道将泥浆输送到岸上也是沉淀泥沙排出清水;还有一种在水流流速大的时候可以把泥浆直接倒在流水中,让急流把泥浆冲走。
那套耙齿过于复杂,鲁北还没有能力建造,采用的是简单的水枪冲击土层泥沙的方法代替耙齿,对于小清河这种主要是淤泥为主的泥质河道来说,这种汲泥船完全可以应付,但鲁北造的这艘汲泥船现在却是作为一种渔业工具使用的。
陈剑锋的印象里,当年蓝蛤等主要用做饲料的小型贝类都是用水泵捕捞的,一台十米左右的小船,装上两台12马力柴油机,一台作为船舶动力一台拉动水泵,在近海滩涂借着涨潮把用根软管伸到下面的海底,抽取上来过滤掉海水泥沙剩下的就是蓝蛤等贝类。
小型贝类都是群居的,而且选择的栖息场所都是近海的滩涂或者是浅水海底,在弓子网和水泵捕捞法没出现前,这些小型贝类都是自生自灭,还少有人问津,资源量相当丰富,当年的蓝蛤麻蚬毛蚶的年产量都是以万吨计算的,只是这样的产量没有维系十几年,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后,这些贝类都成为稀缺的海产品,已经全面的开始人工养殖。

现在却是20年的初冬,几乎所有的渔业资源那是相当的丰富,几乎随便找处滩涂,都能发现成堆的贝类,小清河河门不远就有一座牡蛎山,聚居的牡蛎甚至都已经影响到航道的通航,羊角沟周边到处都是贝壳构成的条坝,那是海面逐渐往后退却之前的海潮把死去的贝类的残壳反复的堆积累积起来的。
鲁北的汲泥船是陈剑锋和路明画出的草图,由机械厂和造船厂的技师们完成设计的,为了减少风险和便于建造,船体是木壳的参照的是那些内河拖轮,水泵采用的是电动机作为动力,整个汲泥船就是设计成了一个在水上移动的大型泥浆泵,与之配套大驳船暂时由老式海船加装了柴油机的改装成的机帆船代替。
海上是无风三尺浪,今天的东北风有四五级,说不上是波涛汹涌,可船只在海上仍然摇摆的厉害,陈剑锋早就见识过这种海上作业的艰苦,特别是冬天,当年在自己的渔船上,收网上船,网上马上就会结冰,但这时的渔民还得守着一堆冰冷的渔获进行分拣入仓作业,即便是戴着手套,穿的再暖和,可那种寒冷的滋味确实不好受。
看到冒着严寒的陈剑锋站在甲板上亲自指挥船工渔民操作各种设备,讲解各种设备的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穿着崭新的棉衣,戴着新配发的防水防寒用具的船工渔民都是干劲十足。
先是汲泥船装备的水枪射出的激流开始冲击海底的土层泥沙,接着泥浆泵启动把发浑的海水抽上来顺着管道送到后面的机帆船的甲板上,机帆船的甲板已经用木板做成了一个个扁平,排列高低不等的水池,上面是一层层的筛网,浑浊的海水先是倒在最上层的筛网上,海水和通过筛网的泥沙和小个贝类会通过水池预留的通道流向再下一层的水池的筛网,如此过滤三遍,海水就会沿着通道排向大海。
从汲泥船通过来的管道冲出的水流很急,水流巨大的冲力撞击空载的机帆船使其剧烈的晃动,几个船工渔民费劲的稳住那根粗大的水管,使其对准最上层的那个水池。筛网上很快就被贝类和成团泥沙堆积堵塞,水管这时被船工移向另一个水池。
这时其他的船工开始清理分拣留在筛网上的贝类等其他渔获,也使用水枪抽取干净的海水反复的冲洗筛网上泥沙和贝类的混合物,直到泥沙完全被冲走,剩下就是贝类和渔获,再按照不同的种类装在麻袋或是藤条编成的箱子里,先是装在下面的船舱里,满了后再由其他配合的驳船和渔船驳运。
“司令,王老大这种小嘎啦能吃吗?吃起来不费老劲。”沈俊发拿的是只有一公分大小的白里带着点微黄色的小贝类问陈剑锋。
“海里啥东西都能吃,这玩意肯定也能吃,可谁乐意吃这样小的玩意。”王老大不是没见过这种东西,如他说的一样,谁乐意吃这玩意,都是扔货。
“扁嘴蛤,这个用干辣椒过油一炒,要用急火,保持里面的水分,很香,比毛蚶都香,闲着没事就当吃瓜子,就着小酒更是相当不错。”
陈剑锋的记忆里,这种三角形的小型贝类叫做扁嘴蛤,和白蛤麻蚬是主要的平民能消费的起的几种贝类,即便是后来的高物价每斤也不过一两元钱,主要是因为产量大,而且寿命短生长周期也就短,即便是大肆捕捞仍然能够保持很大的资源量(只是个体普遍的小型化),最肥美的时候就是秋后到开春后产卵之前的阶段。那时的打工的花上十几元钱买上一大堆回去一炒,就是很好的酒肴,还有是海瓜子,这里叫尖尖锥,现在的资源量也很大,这也是一种很平民化的下酒小菜,当年在东北很盛行。
“司令,这一会的功夫,那艘机帆船就满了载,产量也太大了,这个弄法,光是一条船一套泵子一天就能捕捞二十多万斤。”沈俊发估算了一下产量得出这样的结果。
“不算多,咱们的作业方法不算合理,俊发你注意下,叫大伙都想想点子,看看怎么使劲,我看接驳船上有些窝工,不行就弄两层筛网,实在不行直接把筛网放在海里,你们琢磨着弄弄。”二十万斤不过是100吨,当年仅仅蓝蛤每天的捕捞量就是上千吨,那还是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
“俊发,你想想,一天咱们弄上五艘这样的机器,就是二百万斤的产量,不说多了,五斤换上一斤粮食,那就是四十万斤粮食,机器咱不愁,这些泵子好做,弄到其他船上用柴油机驱动也行,关键是销路,还有就是这捕捞的时间太短了,马上就要封河了。”
“司令,这玩意要是和毛蚶那样好养活那该多好啊,咱们先存起来,赶到过年卖个高价。”王老大在一旁插上话。
“存起来?对啊,俊发,咱们不会试试看能不能养一段时间。”陈剑锋记得贝类冬天都是半休眠,类似于冬眠,这个阶段应该能搞一下暂养。
羊角沟的渔民现在捕捞的贝类主要是毛蚶文蛤以及海螺这些较大的贝类,其中的毛蚶是最主要的品种,捕捞上来的毛蚶都裹着一层黄泥,这层黄泥都不会马上冲掉,借着这层黄泥,再及时的淋上海水保持湿润,即便是在热天,毛蚶都能存活十几个钟头,现在这个两三度的气温可以存活五六天,如果是零度以下,几乎就不会死,羊角沟居民原来一直在冬天拴船前都弄上一麻袋毛蚶堆在外面,等着冷天后毛蚶可以一直吃到过年。
五斤扁嘴蛤换一斤粮食尽管对路北来说是笔很划算的买卖,可是陈剑锋却认为低估了海产的价值,若是销路畅通,能够建立一个拥有众多消费群体的大市场,海鲜海产的价值绝对能翻上几番,只是现在内地的民众还不习惯食用海鲜,主要的原因是交通不畅导致海鲜在内地的市场价格很高,而海鲜本身不容易保鲜的特质也决定它不适于在一年的大多数季节进行长途贩运,可到了能进行贩运的时期,对渤海的渔业生产来说已经停止了就没有货源。
现在的毛蚶能够长时间存活,可以进行鲜货的长途贩运,现在的冷天,把活的毛蚶取出肉来,加上面粉和菠菜做出的汤味道鲜美,而且驱寒,至于把毛蚶肉炒一下热水和生鱼片一个吃法也是绝佳的美味,特别是在冬天菜式稀少的季节,更是难得。
即便是在以后的世界,毛蚶都是一种较高档的食材,当年上海人对毛蚶的喜爱到了发狂的程度,甲肝大流行就是因为上海人爱吃毛蚶,而供应上海市场的启东产毛蚶感染了甲肝病毒,陈剑锋记得那时的毛蚶的贩运季节也是在秋后天气凉爽了以后才进行的,就是利用的毛蚶这种在寒冷的天气长时间不死亡的特性,不知道扁嘴蛤这些贝类有没有这样的特性。
来到这个时代,陈剑锋有很多不便,当然也有很多烦恼,特别是钱一直是他最大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时代处处是财富和机会,只要耐下性子开动脑筋,一些赚钱的方法和路子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只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来钱来得慢,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些法子路子尽管都是短时间内见不到效益,可都是长久的生财之道,而且是稳妥的很容易操控的路子,风险也很小,并且不引人注目,都是这个时代早就存在的技术和物品,只是在这个时代没有被这个时代的人合理开发而已。
陈剑锋筹划的海鲜市场不要求民众天天吃海鲜,他认为只要抓住春节之前这段能够利用天气进行海鲜鲜货的贩运的时机就行,这一段时间正是民众消费能力最强也是消费量最大的时期,通过改进网具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可以将渔业作业时间拖后一段时间,陈剑锋和路明已经要求造船厂和机械厂改装破冰船,这个破冰船不要求它破开一米多的冰层,只要在小清河封河前期冰层较薄的时候,不停的航行,使得这段河道在船的航行以及海流水流的多重影响下不能很快的封河,尽可能的保留一条出海通道,维持渔业生产和航运的日子往后拖得越长越好。
还有就是看看这些贝类的暂养试验能不能成功,若是成功就会给海鲜鲜货的货源加了双保险,有了货源,关键是如何培育这个潜在的市场,这个问题交给郑喜贵和已经成为鲁北的编外人员的庞大榜他们筹划。
现在陈剑锋挂念的是已经出海的路明他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