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慈悲是利他之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诠释:一个人活着如果都没有了“爱”的存在,生活又还会有什么“趣味”可言?哪怕就是为爱痛着苦着累着,也是一种非常甜蜜和温馨的感觉,因为,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绝对是不计任何对错得失更无公不公平可言;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付出而非得到,是一种牺牲而非占有,是一种在努力的过程中丰富一切,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采与焕发,人生就有了活着的价值与意义所在,生活之源才会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日记遗言:人世间必有一种爱,可以超越物欲,超越生死,去到世界的尽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不变……红尘有爱,千古如一…… 


不知不觉,我们穿过了岛上的住宅区,到了另一个相对而言人少与静寂的空间。这时,他提出再往里面走的时候,即比上次我和我哥所到达之地还要远时,我却算是默认了。我心中自有打算,这里到处都是空旷明亮一片,没什么可遮掩的,而且外面随处可见游玩走动的人们,光天化日之下,他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敢对我怎样,这一点,我不须担心。退一步说,如事情真糟糕到那地步,他敢当众对我“非礼”或“无礼”的话,我大叫大喊起来,绝对会引起别人注意,他休想能如愿。即使外人出于一种明哲保身之心未必会加以理会,但别忘了这里还有保安在值班呢,不可能也置自己工作职责于不顾,不来帮忙救人的吧。反正,他提到走入那些偏僻的羊肠小道或者非常黑暗的树林里面,我是坚决不会跟走的。身为女孩子,只要适时留意一下当时所处位置,警惕一点,哪那么容易被害,除非你自己那么笨或者说是甘愿上当受骗,则另当别论。


走了一会,他提议停下歇歇,我应充了,刚好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谈谈。于是,我们在一板凳上坐下,距离不远的那种。这个时候,我开始想方设法挖对方心思了,确切地说,想知道他心里有些什么“心结”,我能否有那能耐帮其一一解开。他说,感到生活没意思,甚至连做人也很没劲,什么孤寂落寞空虚,无人能理解与体会呀,人与人之间怎么的复杂多变呀,自己想努力却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呀,多是一些非常之悲观与彷徨的念头,一种无人能感知心事的痛苦与无奈。也从这一刻,你应该可以更深体会到社会上那些有钱之人的内心世界了,和刘经理一样,和所有人一样,就是如此,“物质世界越富裕,精神世界越贫乏”,所以永远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快乐。


他也可以说算得上一名教授,一个还算有点名气与地位的画家,如果不是亲身接触,你又怎可意想得到,在其“光环”背后的世界就是如此的“苍白”与“空洞”甚至是“黑暗”一片,让人看不到一点点希望与曙光的存在?!是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同样,人与人之间也是差不多的,我们真的不必要羡慕妒或嫉别人些什么,不要一昧把眼光放在别人的“荣誉”与“光环”上面,那于你而言也许是闪闪发光,璀璨夺目,于“局中人”也许就是如一张“魔网”,成为困扰他们无法开怀起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样,当这一切真有可能轮回到你身上上演时,很有可能也会演变成为同样的效应,你一样得不到解脱,甚至跌落更深一层的迷惘与挣扎之中。还是那句话,物质世界需要精神世界来作为“支撑点”才能耸立,精神世界需要物质世界的扶持才能“到位”。如果说,这两者哪一样比较重要,我还是认为精神世界应排在前头,因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垮了,则所有一切将演变成为“虚无”,毫无意”可言。一个没有灵魂而活着的人,其实就如死去的“木乃伊”或“植物人”一样,还保存着一具躯壳,却失去了生存意识与思维能力。所不同的只是,这个人,还会思想,还会懂得吃穿住用行,只是,一切都是如动物界中动物为了生存所产生的本能反应,而非经过人类大脑深思熟虑过后作出的一种合理性行为。于是,社会上也就有了那么多“堕落”与“沉沦”现象的产生,人人都为了“生存”而忘了“生活”,为了“追赶”而忘了“停歇”,永远都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在哪……


大概了解他的“症结”之后,我开始针对性地“下药”,发挥起自己的口才,循循善诱起来:你应该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做,不要让自己有空闲无聊之时,生活的空间一旦被忙碌所替代了,你又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去想问题,从而引发那么多不必要的烦恼与忧虑呢;你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这样工作起来才能获得乐趣而非束缚;你应该学会去善待别人,多点体谅与宽容,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感到快乐的存在;你要用一种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用一种平和与感恩之心来看这个世界,呈现在你眼前才会有美好可言;你应该多看些有哲理性的书籍,多虚心向他人学习,平时多给自己充充电,尽可能提高自身层次,只要心灵世界充实了,就一定不会再感到迷惘与彷徨的了……


记不清说了多少,反正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条理与逻辑性。他听了,也曾表示出认同,当然也有持不理解的时候,比如,当我说到,当你感叹身边没好人的时候,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一般来说,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才会与怎样的人群居起来形成一种生活***,从别人身上可映衬出自己的影子来。他是反驳道,照你这样说,意思就是说我自己都不是一个好人,是坏人啦。其实,我当初说那话,纯粹是站在一种“事实”上说明,非具“针对性”,没想无形中却让人误解了,可真是适得其反啊。于是,忙补充解释道,我不是那种意思,只是说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现象而已,你不要那么在意,我不是说你,别误会。


后来,我还是又引用了一下自己身上的例子,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来激励别人,希望他们能更懂得珍惜生活与学会自立自强,永远都做生活的强者。我原是好意,没想因此又牵**一件挺搞笑的事情来了。当他得知我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块时,低得可怜,他忍不住感叹道,那么少,怎么生活,还说他愿意帮我,让我告诉他我的银行帐号,他给我存款过来。我当即很生硬地拒绝了,一再表示自己不觉得什么苦不苦的,我同样过得很轻松愉快呀。在这方面,我的“立场”从不曾含糊过,虽然生活是不容易,但我却不需要别人来同情我,不管是出于哪种心思。这时,他又说了一句,几乎让我有点呆住了。他说,你现在有困难,我帮你难道不应该吗?我瞬间几乎被反驳得哑口无言,一时回不过神来。不错,正如他所言,我也是极其需要别人救助的穷苦之人,他对我伸出援助之手,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与真情,真的是理之常情,我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绝的借口。何况,我不是一直在教导着别人要行善,要乐于助人的吗?现在别人有这份心,作为适合之对象,又不给别人这样的机会,那我的话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岂非也只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我能理解他的心情,但我还是不可以接受,这是绝对的。我在这人世间行走,欠下的“人情债”已经够多的了,至今都未曾偿还得清,眼看时日已无多,我真的不想再欠下更多的债务,让自己走得更不心安。我这种心思,别人未必能深刻体会,因为,如今的人都恨不得钱财有多少就接多少,从不会有一点点的歉疚、感恩与满足之心,所以到头来,他们往往是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一样,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变得一无所有,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而我,就因为从来不对生活抱过高要求,从不曾想过从他人身上索求些什么,所以苍天把什么都赐予我了,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在我这一生中都应有尽有,毫无遗憾可言。由此事也可看出来,世上还是“好人”居多,一个陌生人,都可做到如此,且不管其是出于何种心思,是否都应擦亮我们对人性“消极”与“失望”的眼神了呢?!


也通过这件事,又让我获得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发现,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可能面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形,不可能会真落寞到“流落街头”的地步,因为,必定会有陌生人愿意对我伸出援助之手,只要我愿意接受。说句实话,如果我要去欺骗一个男人的钱财,实在太容易了,不用吹费之力就可让别人深信不疑,而且也不需要我付出“任何”,完全可用自己的聪明与心计就可轻易把一个男人玩于手掌心之中。但是,我知道,我绝不会那样做,否则今天的我也不可能选择走上这条道路。是的,我宁愿自己苦着累着也绝不去吭害别人,不去取那些“造业钱”,挥霍起来也不可能会心安。人人都不容易,是真的,将心比心一下,还狠得下心来对别人“下手”吗?当自己被骗几乎要逼上绝路的时候,为什么还能转而把这些抛给别人?可曾想过别人又会是多么的心伤难过、悲观与绝望?!没有什么事情更改不过来的,人总是一切的决定性力量,所有一切只在于一颗“心”!要想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天堂”或“地狱”,还是只在于,大家内心所散发出的是“光芒”还是“污点”,是可以照亮天空,还是覆盖曾经的明亮。



由此事,同样可看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会是一件多么恐怖与可怕的事情,如若把持不当,就是一件坏事而非好事。换句话说,如果我也是一个心术不正之人,天底下只怕不知有多少人要糟殃了,甚至可以利用自己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去进行违法犯罪之事,未必真会有人发现呢。如果我们的这颗心偏离了正轨,它完全可诱导人们做出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危害到更多人的利益。而我终没这样做,利用这一点来求得生存,因为我深知,人的一颗心如果失去了平衡,必是一步一步走向灭亡之路,到最后就连上帝下来也无法拯救了。我们所做一切,都在于自己这颗心的掌控之中,都受着自己“心念”的的支配。心是“善”的,则所做皆成“好事”;心是“恶”的,则所做成为“坏事”。这又符合佛家所言,什么样的“心田”结出怎样的“果实”,一个心怀“恶念”之人的心是非常恐怖的,会让身边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恐慌”与“不安”之中,人人都不得安宁与快乐。也就如,时下各国所研究创造出来各种先进的“核武器”,如果作为掌控其的人类的心是“邪恶”的,随便在哪个国家投下一颗,那将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有多少人命要无辜丧生,有多少生灵要惨遭涂炭,其中危害与灾难是多么的巨大,人类根本就无法控制与改善。所以说,在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提倡保持人的一颗“本心”不变,这样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为人类所用,服务于人类本身,获得预期中的良好效果。世界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当我终于极尽全力对他表述了自己这种心思的时候,他发出,世上会像你这样想的女孩子实在太少太少了的感叹。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女人有时实是过于“见钱眼开”了点,让男人太失望心凉才会导致他们对我们如此之普遍性的不良评价。但我还是相信,愿意为“真爱”奋不顾身的女孩比比皆是,而男人,只看你是否给了对方这样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又会否懂得去珍惜与把握,还是就此擦肩而过,让女人也对男人失望心寒到透,转而用一种“报复性”的心理,在感情上刻意添加种种附加条件,如此循环往复,情形永远得不到改善,到最后人类爱情变得越来不美满与幸福,成为人生最大的“无奈”与“悲哀”!


聊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不再对我设防,慢慢把心扉打开,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但,很明显,看得出,他还是有所保留,从他有点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情之中。我很生纳闷,还有什么不可说的呢,于是不断游说着,当我是朋友相信我,就告诉我,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帮他解决。他还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地说道,这个嘛,我真不知该如何对你说,真的很难说……


“有什么你就说嘛,反正我们又是陌生人,谁也不熟悉谁,不存在于谁的世界里,只是萍水相逢而已,一转身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可能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些什么影响,你又何须顾虑那么多?”我紧接着又说了一句,非常坚定有力的那种。


“那倒是,反正我也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没什么可担忧的……”终于,我那最后一句话彻底打消了他所有顾虑,让他甘愿把心底里一切秘密全部揭晓。原来,又是关于生理需求方面的事情,一个人的日子难以承受,不断地诉苦过不停。 当时听到这些,可真有种极其想笑的冲动啊,男人,怎么一个一个都过不了这一关,注定得在此栽大跟头?其实,在他未曾说出这一切之时,我从他脸上那有点难为情的神色就已经估算到了一半,倒也没多大震惊。虽说,这似乎不在“弘法说教”的范围之内,但也可以说是别人遇到的一个难题呀,我又能完全不当一回事吗?再说助人为乐一词的含义里面也没规定关于人性或本能需求上的问题,就不应予以关注与重视了。怎么说我总得试试看,努力一下,看情形怎样再考虑临阵脱逃也不迟嘛。反正于自己也不可能会有些什么损失与影响,只要自己做事有分寸,把握有度,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异常”情况。于是,心里一阵暗自偷笑之后,不得不开始正视别人的话题,针对性地提出种种建议:你可以考虑转换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把心思放于工作中,当你的时间全部被占据了的时候,就不会再胡思乱想,想入非非了;还有,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目标,为之努力与奋斗,这样当你有了前进之动力时,自然也不会再分出心思到其他方面了;你一定要尝试着找一样很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出来,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你的心就不会觉得荒芜,自然也就不会为此等“小事”纠缠烦恼的了……


当然,尽管我说了这么多,也很有道理,结果还是没多大作用。在人性面前,许多道理就是显得异常苍白无力。他的解释是,白天是可以,但夜晚一静下来,它自然而然又来了,自己也操控不了,他能怎样?这一点,我没特别的加以反驳与批判,而是表示出深含理解与同情之心。男人的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就与女人有着太大的差别,女人容易控制,男人却难以把持,是事实。

其实我想说的是,当你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时,根本就不会还有心思去想这些无聊的事情,就如古住今来那么多的历史名人伟人,当他们舍身于革命事业时,哪一个还兼顾得了爱情,哪一个还会为儿女情长所牵绊,担搁自己的人生旅程?如今的我大概也是这样吧,既然我已经选择了学佛陀前辈那样去给世人说法,解救那么多沉迷与痴迷的众生,这可以说成为了我目前生活的“核心”所在,我又怎还会把心思花于那些所谓情呀爱呀上面?当然,我如此做法,并非因佛学就完全排斥了爱情,相反我认为其中是不应该产生“碰撞”作用的,适当之时,我还是可以选择爱情,而当我选择了爱情的时候,同样不会抛却这个远大理想与愿望。两者之间本可相互依存,为什么一定要逼自己择其一或者舍其一呢,那岂非很为难折腾这条生命?就如《玉林国师》一文中宰相府千金王小姐的丫环为劝导玉林接受主子的爱时,曾拿了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作验证:有弟兄三人一起发心出家,走到半路却碰到一位死去了丈夫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孤苦无依,于是,其中的老三就慈悲地留下来和这位妇女结了婚,老大和老二见老三这样道心不坚,非常鄙视,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但后来首先“开悟得道”的却反而是老三而不是老二与老大。由这个例子也可验证佛法是“圆通”的道理,而非一成不变得完全循经书所言才能修成“正果”,那样其实也算是歪曲了对佛法的认识。正如如来佛祖所言,佛本无法,何来说法,一切还是在于一个“心”字,就是最大的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绕,心圣则六道自在。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真如为本体,自性不生灭,但藏一切各,生化成万法。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不要舍弃慈悲,因为慈悲是利他之根本;
不要舍弃外境之现象,因为一切外境之显现,皆是心性自显之光明;
不要舍弃一切妄念,因为他们都是法性之显现游戏;
不要一意舍弃烦恼,因为烦恼能令行者忆起智慧;
不要一意舍弃欲乐,因为欲乐能灌溉和增益(行者之)证悟及觉爱;
不要舍弃疾病和痛苦,因为疾病和痛苦皆可成为自己的善知识;
不要舍弃仇敌与障碍,因为他们能唤起吾人对法性之向往;
不要舍弃任运产生的(证悟),因为它即是真正的成就;
不要舍弃方便道,因为它能作智慧道之助基;
不要舍弃自己的能力薄弱,也不应舍弃利他之心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