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宣诏(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砰”一只瓷瓶被用力的砸到地上,碎了。李适仰天大叫:“天灭我大唐!天灭我大唐!”周围没有一个人敢动,也没有一个人上前。他转过来面对一群大臣,悲愤地说:“李怀光勤王有功啊!朕重赏了他,为何还是要反,还是要称王?!”还是没有人回答他。
他踉跄几步,在殿中举起双臂,望着半空哀伤地说:“朕自继位以来,励精图治,旨在革新。没想到还是落了个和先帝玄宗、代宗一样的结局,仓皇出逃长安城!那是朕的都城呀。现在又从奉天逃到梁州,朕已无处可去!”
他终于觉得无力,瘫坐到榻上,已经流下泪来:“朕的生母沈太后在战乱中失散,现在生死未卜,朕未尽孝道;几个节度使挑起战乱,使百姓陷于战火,流离失所,朕治国亦无道。”说到此,竟哽咽难言,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来,只默默流泪。
李遇在群臣中间默默地站着,他能够体会皇兄的痛苦,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背叛,堂堂天子,只得百余名随从,被一路追杀,那恐惧、那凄凉又岂是一两句话能描绘的尽呢?就让他尽情倾吐一下,释放,或许能够减轻痛苦。他的手默默捏成拳头,指尖无意触到掌心的疤痕,那是簪子留下的痕迹,没有关系,很快就会复原,只会有长长短短的掌纹,而不见融进肌肤的伤心。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等待,给李适一个平静的时间。
良久,窦文场小心翼翼上前,轻声说道:“圣上,请保重龙体呀,圣上安康,我大唐才有重振的希望。”
见李适不语,李遇上前,说道:“皇兄不必自责,大唐还有希望。马燧在外英勇奋战,采取诱敌深入之计,诱田悦尾追,然后回军反击,大败悦军,斩获2。3万余人,已经彻底消灭了一支叛军力量。现在正率三万步骑,与河中、同华、陕虢行营副元帅浑瑊等合兵讨伐叛唐的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
“圣上,还有臣在,”李晟将军上前说道,“有我在这里保护圣上,叛军敢来,叫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李适看着手下的中流砥柱,心中稍感安慰,平复了一下心情,说道:“造成今日之局面,朕难辞其咎。陆相,代朕拟一份罪己诏,朕要向天下万民谢罪!”
“圣上!”大家惊呆了,有人开始哭泣,“圣上可谓从善如流,聪明神奕,一切皆叛臣所误哇!”
很快,诏书写好,李适分派大臣前往各地宣谕。

朱泚的叛军阵前,派去的是窦文场。
他来到阵前,正待要读,李遇走过来,说:“窦公公,我来吧。”
窦文场惊得睁大眼睛说:“不行,万万不可,这敌军阵前若暗藏弓箭手伤了您,那可怎么办?”
李遇淡然一笑:“死何足惧?我身为李唐的亲王,最有资格代替圣上向天下万民请罪,让叛军知晓当今圣上的一番苦心。要让他们迷途知返,明白我大唐就有这样博大的胸襟,不会追究他们受人蛊惑犯下的过错。”
看着他坚定的神情,一身白袍白甲,气宇轩昂地站在那里,窦文场不禁为他所折服,递上了诏书。
面对叛军寒光闪闪的刀枪,面对杀气逼人的阵势,李遇神情自若,大声读到:“立政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致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读到这里,他感觉到对面的阵营里稍稍出现了骚动,对,他们应该诧异,贵为天纵英明的天子,怎么会如此屈尊降贵检讨自己的过错?他们还应该惊诧,他们反叛的就是这样一个勤政务实的好皇帝。
他继续念道:“……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读到这里,听见有兵器碰触声,,他抬头一看,叛军阵中竟已有几处伏下了兵器,有的叛将,虽骑坐于马上,却没了刚刚的气焰,兀自垂头沉思。而背后的唐军饮泣声已此起彼伏。
他又提高了声音:“痛心靦面,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将弘远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省前非。……”已经可以听见阵中有痛哭之声,敌方阵型已然溃散,还有人伏地嚎啕,状似悔恨不已。他心中明白:平定叛军,收复长安,已指日可待了!
皇兄曾被诸臣所负,他以自己的诚意和担当力挽危局,即将迎来万民的拥戴。可是茗儿,我与你这段在乱世中飘散的情,却没有一份诏书可以证得我的情真,更无从知道你对这份情殇,是痛悔,是惭愧,还是遗憾?
附言:今天我所在城市感到了明显的地震,在被疏散的过程里,亲身体验了恐慌和混乱的局面,还是太平世界好呵!珍惜,是浮在心海最上面的一个词。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