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读书有不有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九六二年,正是整个国家、社会最困难的时期,读书有不有用,谁也说不明白。
你说有用,他说你只专不红,你说有用,学校一条建议不予录取,再辛苦你也白搭。红压倒了专,红的出身也成了制人死地的紧箍咒,社会都在为生存而努力,读书者十分迷茫。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了,先有部队招兵,说是解决这届高中生的就业问题,汤长征,夏作人等同学就此走上了保卫祖国的疆场。
随后缙云山农场场长,一个红军将军的弟弟,公安局的一位处长来校作报告,介绍农场,欢迎应届毕业生去农场落户。我也写了申请,高考不中,自愿去农场当农民,说实话,像我这种人能否当农民自己也搞糊涂了,反正大家都得写。
好在自己还有点清醒,在去同学陈秉琮家时,向他的父亲北碚知名老中医陈正学先生提出,考不起大学,向他拜师学艺,他欣然应允,称欢迎欢迎。陈秉琮,童立忠和我都是文星一条街上长大的儿时朋友,是老先生看着长大的,我也算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对读书有用,深信不疑的是数学老师杨永靖,在高中教学楼的花坛,一次,杨永靖老师给围在身边的何开明等几位同学讲,国家不可能不要知识,不要教育,不要人才,勉励在场的人好好用功读书,其时我也正好在场,聆听了这场教诲。
杨老师是一班的数学老师,我是四班,没有机会听他的课,只得靠自己努力。
高考结束,我们都回家等待,我回到了麻柳湾的代销点,因是大道,过路的同学很多。先是何开明的消息,他原来选送七医大,听力不行,因成绩好,需要本人改填志愿,遗憾的是高考一结束,他老兄以为大势已定,悠哉游哉走人户,通知不到本人,只好听天由命,他以高考总评88分的成绩,被成都大学(四川财经学院)数学系录取。

因是该校高考状元,进校后被党委书记接见,后来院系调整,又到川师和我同校。
一拨又一拨的人,从我门前走过,考上大学的,一路谈笑风生,兴高采烈。时间等得越久,希望越来越小,失望越来越大,正在苦等无所措的时候,一纸通知送到我的手上,我被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录取了。
情绪激昂,但于心又不甘。填报志愿时,我豪气如云,第一张表第一志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力学系,接着西安交大,四川大学都与数学有关;第二张表前面是成都工学院高分子化工系,随后是重庆邮电学院,最后两个志愿是四川师院物理系和化学系,曾戏言后面两个志愿,是加的一个保险。
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个苍天就是当年**执行的从高分分到低分的录取政策。我们班经参军分流,文理分科,参加高考26人,考取16人,还算不错。当时,一个县中,难得考上一人。
60年高教大发展,尽管强调政治,强调出身,因生源的供不应求,多数人仍能读上大学,但其专业选择却严格控制,夏树人同学当年高考成绩是全川前几名,仅考入川师数学系。
而高六一级的一个班,则全班不经考试直升市属大学,如重医,建院,行政学院(西政)等。
到了61年又祭起政治因素和出身的法宝,刷下一批成绩优秀的考生。记得六二年高考,就有六一年不中,不甘心六二年考中川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高六一级校友。
当我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时,碰见化学老师刘喜芬,她问我考上哪里?我不屑地回答,川师,好像屈了才。刘老师说,不错哟。
从此我开始了去成都的求学之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