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着装晴雨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人师表的教师,着装和风度成了学生评价的一把尺,特别是在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蓬勃向上的五十年代。
那时学生朴素,教师讲究。多数学生身上穿的,乃兰灰二色,同一布料,一式两件,轮流替换。
脚上的鞋,布鞋由家里做,有一双球鞋属不易,再有一双网球鞋则稀罕。即使布鞋宁愿放在宿舍也舍不得穿,行路、踢球就打一双赤脚,对一双鞋的渴望,连《中学生》杂志的科幻小说也有表述,梦想会出现一种穿不烂的再生鞋。
穿着和收入有关,也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有关。当时的家庭三、四口之家,有得三、四十元的固定收入,生活稳定,吃穿不愁,但不能浪费,不能奢侈,仅此而矣。
教师则不同,一个三级教师月收入七十余元,靠收入,可以吃好点,可以请保姆,靠积蓄可以购房,因此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是西装革履,颜面光鲜,连头发都纹丝不乱,显得意气风发。

但这种时光在我们入校后仅维持了两、三年,到了五八年政治气候在变,学生的穿着未变,而教师的穿着却大变,变得更土,除发型外,和街上的市民,乡里的农民差不多。
记得政治老师敬滋富就爱穿件老棉袄,腰上拴一根白布带,似农民又不似农民,当时也没有人说不对,但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也有老师和学生逆潮流而动,教我们高中俄语的朱华春老师,娇小玲珑,一身旗袍,婀娜多姿,加之每天使用香水,令众学生刮目相看。
美就是美,但社会却叫人去掩饰美,回避美,不谈美,特别是人的自然美和修饰的美。因朱老师家居市九人民医院,丈夫又是院长,独立寒秋,仍相安无事。
同学中敢逆潮流的女生更少,至多用点带香味的香水或香脂,如果成绩差劲的话,百分之九十九,被人瞧不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