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校长张博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初中不久,张博和校长便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到区政协任职,后出任北碚区副区长。学生见校长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学校足球场修好后,请老校长回校开球剪彩。
初中时年纪尚小,也无人谈起,对校长和学校的过去知之甚少。有次上图画课,美术老师李岑西向我们展示了几幅国画,画的是张校长指挥学生救火以及带领学生救济遭受洪灾的灾民,以人物为主题的国画栩栩如生,同学们都说像老校长,像极了。
这些画告诉我们学校的前身在北碚火焰山(现图书馆),画作者为当时的图画老师,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斛。随后邮电部发行纪念关汉卿的邮票,作者亦是老师李斛,怪不得画技如此了得。
那时学校尚有一批长条凳,将底面朝天,多有火烙印烙上的“兼善”二字,不用说和就读的十三中,隐藏着某种渊源关系。
对张校长半通不通的了解,是在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平面工程蓝图之后。蓝图中的十三中,位于北碚人民路,图上教学大楼,科学宫,图书馆,体育馆,宿舍一应俱全,跃然纸上,十分壮观,俨然是将苏联的一所完中搬到了北碚。
推翻这个设计的是张校长,他称只要他在任,十三中不会离开背后是山,前面是江,置身社会与农田、果园近在咫尺的毛背沱。张校长的坚持使北碚失去了一所在今天都堪称不俗的学校,但却让延续了数十年的舍得干,读兼善的兼善校风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位于毛背沱的十三中,教室、宿舍都是盈尺厚的土墙,四周香蕉树环绕,男生宿舍临江睡上铺的同学,手长者伸手可触及窗外成熟的香蕉。
宿舍门口是鸡公山上的农民进城卖菜、卖米、卖柴和挑粪上山的必经便道,每天过路人络绎不绝。
卢作孚先生创办,张博和校长主持的兼善中学和南开一样是一所私立中学,校产包括附近的果园,街上的兼善餐厅和西山坪农场,其面向社会,勤工俭学的规模可见一斑。
解放后学校捐给政府,校产先后剥离,只剩下现在由围墙围起来的不大点地方。
五十年代中期的兼中,尽管再没有人提及其前身兼善中学,但其教学的方法和培养的目标,依然是兼善精神的延续。校长和教师既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同时也是一个有家有室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除班主任外,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主要是课堂,课堂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接受学生对其学识和水平的检验,完成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下课,老师和学生各忙各的,没有课外补课和加班。每天除一节早自习,两节晚自习,不到六节的正课,其余时间,一概归学生,归教师,也归校长。
时过四十年,人们在声讨应试教育的不是,而大谈素质教育的美好憧憬时,可曾想过,数十年前我们的先辈教育工作者,早就做到了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