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蝴蝶 第六十一章 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的进步需要智慧,而不是愚鲁——
李春棠
过了磨砖的天井,厅上的金字匾额上写着:“慎思堂”三个字,两边金笺对联,写着“读书好,耕田好,说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一张中堂悬挂在厅堂的正中,桌案上放着一方不曾打磨的玉璞,两张酸枝木的座椅分在桌案两旁,厅堂上则分列着一十二张花犁木的座椅,座椅中间的茶几上摆放着茶盏和时鲜果品。几个面白如玉,眼似秋水的丫鬟垂手立于座后。
苏瑛就坐在包仁的对面,包仁脸颊上的肉特别的多,彭鼓鼓的,挤得两只眼睛形成了一条淡黑色的缝隙,眼角两边形成一捧皱纹,使得他面孔看上去不那么凶恶,反而有一点让人感动的善良老诚。
“太公义举,上体天心,下顺民意,功在桑梓啊!”苏瑛惬意的一笑,仿佛这句话不是说给包仁听的。
“哪里,哪里。”包仁略微欠了欠身,肥胖的鼻翼抽了抽,赔笑道:“贵军靖绥地方,保境安民,教导仁德,体恤民谟。老朽并非草木,早应乐输钱粮,今日偏劳教导亲来舍下,真真折杀老朽了。”
“你个老狐狸。”苏瑛看着包仁窘迫的样子,端起茶盏遮住脸,心里却只在发笑“若我不亲来,只怕你也不那么乐意出卖土地了。”
“太公颇识大体,今日虽让出三分田产,却也不吃亏。”苏瑛把茶盏放在了云石的桌面上,又说道:“太公久居乡里,精于生业,才挣下偌大的家业。今后田产虽是出让了些,却仍旧交于太公营运,虽是不能收地租,却仍有一笔贴补费用。”苏瑛一个字一个字慢慢的说道,仿佛是在教育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给百姓分配田地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得规模效益无从体现,而这些地主富户虽是剥削百姓,却在另外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运做土地的经验,平白无故的扔掉实在是可惜。权衡利弊后,苏瑛采取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办法,从地主富户中回买土地,分配给百姓后,依然让原来出卖土地的业主管理和经营这些土地,每年还可以从土地的收入中分配一部分利益作为其管理和经营的报酬。
这样一来,业主的管理、经营的积极性多少得到了保留,宝贵的经营经验得到了发挥,在尽可能使土地生产的规模效应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同时,也可以至少在感情上拉拢住业主。
“教导如此良策,实是闻所未闻。”包仁捋着从嘴角耷拉下来的如同流苏一般的胡子说道:“老朽耕读传家,却不知个中奥妙,真真惭愧啊。”
“太公缪赞了,若无他事,可使人下面交割去吧。”
“也好,也好。忠儿,你即刻同义军仔细交割去吧。”
站在包仁一旁的包振忠瞳孔收缩了一下,压抑住起伏不定的胸口,终于闷声的说了声:“孩儿领命。”,怏怏走了。座中的杨辉紧接着向苏瑛叉手告辞,也一脸笑容的陪同包振忠去了……
“父亲大人!”包振忠暴躁而又无力的大声说道:“苏瑛分明是在讹诈,我自家的田产如何能轻易的让他得了便宜!”
“啪!”得一个清脆的耳光把包振忠打得目瞪口呆,站在厅堂里不知所措。
“不晓事的畜生!”包仁一挥衣袖,气呼呼的走到桌案前,刚端起一盏茶,却一股恼心的无名之火袭上心头,手里加劲,“啪”的把个青花玲珑瓷生生的摔了个粉碎。
“胳膊拧不过大腿,如今苏瑛正得势,如何能去惹他!”包仁在座上喘了口气,无奈的说道;“前番你勾串的那个缉捕盗贼使臣如今也是他苏瑛的阶下之囚!他苏瑛并非等闲之辈,如何不知你的勾当!今日他本是敲山震虎,你若再不知好歹惹他恼了,翻了面皮,可惜我一家老小,祖宗基业具都毁于你手!”
“如此便便宜了他不成?”包振忠听了,呐呐的说道,一边给父亲小心的捶着背。
“但愿这些流贼不是长住此地,我等才有出头之日,现时只好暂且忍耐。”包仁眯缝的眼睛张开了一条细线……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乐静文在课室里趿拉着鞋子慢慢的转悠,缓慢的、抑扬顿挫的咏诵着。可能是他有些近视抑或是太过陶醉于老夫子的精妙文章,对于课室里那十几个村童乘机玩耍的情况竟然没有多少察觉。
这是一个幽静而简陋的小院子,前院是乐静文的住宅,后院的回廊上布置着十几张书桌,两株石榴树静悄悄的矗立在回廊的角落里。

乐夫子自我陶醉似的吟咏刚好给了这些猢狲们耍闹的机会,有的村童在用纸片作成的弹子互相的投掷着,有的向着同桌扮着鬼脸,有的用毛笔在前座的衣服上写了个“驴”字,而更有一个调皮的村童竟然高兴的躺在书桌上,座下的板凳竟然成了他脚上杂耍的道具,还有一个干脆跑到了石榴树下用草棍拨弄着地上忙碌的蚂蚁,不时的往课室里回头看看。
上层社会把读书作为入世的第一要务,本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赵宋时节,许多工农之家,商贾之家,甚至是下层的百姓,也把子女读书当作是子女日后竞争与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如此,广大乡村也是如此,正是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曲线爬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印刷技术的广泛普及、造纸业,制墨业的迅速发展才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由此可以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如果说这“赵官家”还做了些好事的话,大概就是赵宋时期的几次兴学了。北宋初期的三个皇帝,为了建立文官政治,都大力推行崇儒奖学政策,他们除了自己带头认真读书外,还多次亲临太学视察,以表示对教育事业的鼓励和支持。可以说,赵宋的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之中,文化素质普遍是较高的,这既是统治的需要,也不排除个人对高尚文化生活的追求。当今“道君皇帝”书画双绝,前所未有,没有宫廷里几代人的文化熏陶氤氲,这恐怕是很难办到的。
经历过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兴学热潮后,不仅普及的官学,而且也推动里私立学校的发展。城镇、乡村的私立学校,确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赵宋的学校分类颇多,除了表明封建等级情况外,更多的是折射出社会分工的发展。学校不仅是官僚后备队伍的培训基地,而且不同学校的不同规格造就了适应不同需要的人才。不同学校的涌现,不仅是一种文化盛况,不仅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且透露了社会的机体在智力上的提高。
许多人常常用汉唐功勋彪炳的武功来抚慰自己,抒吐那种威震寰宇的历史豪情。其实,最能是我们为整个华夏历史而自豪的,恰恰是赵宋期间压倒整个时代的功盖千秋的巨大经济文化成就。
历史的进步需要智慧,而不是愚鲁。
然而历史的进步也常常伴随着几分辛酸的无奈。由于官学数量有限,山区等偏远地区,象乐静文这样的贫苦知识分子也只有开办这种简易的私人小学,仰束修已自给,毕竟,官府不可能承担所有学校的费用,就是到了21世纪,这种情况不是还有吗?
当时的小学主要教授孩童们写字,背诵一些儒家的经典,进行忠君、爱亲、敬长、隆师等封建道德理论的熏陶,积累文史名物的基本知识、初步培养写读作文的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洒扫庭除的习惯。这种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其深远。
阳光下班驳的树影一点点的移动着,正午已经悄然来临。
“你这呆子,自家的米缸都空了,还在这里摇头摆尾的拽文!”一声尖利的叫声自前院的房子传了出来,紧接着怒气腾腾的脚步声匆匆而来。
若是其他事情,乐静文早就养成了安之若素的习惯,可是却最受不了这河东狮吼,他猛的一机灵,早就从孔夫子的微言大义中跳了出来,忙不迭的向着耍闹的村童们说道:“散学,散学。”
村童们毕竟是孩童,耍闹的兴趣还未尽,乐家娘子已经站在了回廊的台阶下。
“你也是七尺男子,平日肩不扛手不挑的,只靠我一个妇人支撑着。如今家中断粮了,还不知讨些去,难不成要我陪你饿死么?”
乐静文一脸的惊惧,脸上却干笑着说道:“且忍耐片刻,少时便有人送粮来。”
乐家娘子听了丈夫还在嬉皮笑脸的,顿时火冒三丈,也顾不得脸面了,几步抢到书案前,抓起了乐静文平日用的戒尺,没头没闹的直往乐静文身上打去。
乐静文一见来势不妙,捂着脑袋拔腿便跑,一边还着急的说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却不防脚下一个趔趄,被台阶拌了交。
村童们哪里见过这样的把戏,顿时兴趣非常,围着乐静文又笑又叫的。
“乐夫子家河东狮喉,好生厉害!”,木板门“吱呀”的一声开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