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渊源 3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5
小恩死的时候是文革期。那时的戏院保留下来了,但是里面凋乱不堪。有时孤逸就去里面找一些旧书籍看。
那时的蓝林,近三十岁,他被下放到戏院旁边的一所小学样打扫卫生兼文员。那时的他瘦高个,穿一身灰色四口袋干部服,不合体,松松垮垮,常洗又从未洗干净的样子,脸庞瘦削。
那家小学很普通,连一小二小这样的编号都没有,而是以街为名。这样的中学,在当时孤逸看来,该是等而下之的小学,是那些成绩不好或出身很坏的学生才去的地方。
蓝林虽然落难了,但是他还是有一怪癖,只喝特级花茶。花茶分六等,特级香片每两两块多钱,可以买一般茶叶一斤多。那年月,大多数人的工资都只有三五十块钱,不吃不喝也只够买两斤。
当时,在省城的出名的茶叶店,能买特级得花茶的不多,除了宾馆酒店政府机构,私人买的,无非是些还有点家底的旧时有钱人,高级知识分子,名演员,大干部,再就是偶尔买上一点待客的。此时的蓝林,孤逸口中的蓝叔叔沦落到一个打扫卫生的,因师资不够的小学拉他勉强凑数,他更不是有钱人,但是他每次一两二两地买来看,只要特级花茶。有时,茶叶店里的人对他说特级与一号差不多,就是那花茶讲究一点,可价钱便宜一半呢。蓝林只是谦和地笑笑说,即便到了山穷水尽之时,蓝林也决不降格。
有一天,孤逸又来到破旧的戏院里,读到一本旧日民国刊物,叫《戏院世家》,有白描插画,还有一些旧时广告,雪花膏,鱼肝油,肥皂洋火之类,广告上都是那种烫了头发,抹了口红,穿了旗袍,光着大腿的摩登女郎。那时中国大陆的报刊上,早已见不着这些稀罕物了,所以孤逸看得很新鲜。蓝林买好茶叶正回来,就朝孤逸走来,从孤逸手里将那本《戏院世家》拿回来,自己的眼里便放出光来
他翻看几页后,问孤逸,哪来的?
孤逸被他问得有些发慌,忙说无意翻出来的。
然后孤逸指着戏院四处敞风的其中一个房间。说,这里?
蓝林荫大道点头。他笑笑,还给孤逸,连连说,没有想到,它们还会躲在这里。说着,指着递给孤逸手里的书,自语到,一晃数十年。然后指着目录上面几个名字问孤逸,这些是谁?知道吗?
孤逸说他知道梅兰芳,叶圣陶,张君秋……
蓝林笑笑,说不简单不简单,还说出了两个。我们那些学生,怕也没有几个能说出来。我跟你说,这上面的人,大家多得不得了啊,我们唱戏的无上荣耀呀。

蓝林说上劲了,就在桌边坐下,一一跟孤逸介绍里面的名家。
回到家里,孤逸给父亲说起蓝林给你讲戏院名家的事。说得孤逸的父亲暗自诧异,这个一直只笑笑,不多言的怪人,怎么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谈得如此投机?
因为蓝林对儿子的指导及爱护,孤逸父亲有一点小资金买了点小礼物叫孤逸给蓝叔叔送去。
那是孤逸第一次进当时蓝林的家。蓝林的家在戏院一角。进门后,孤逸发现这哪像一个家呢?昏昏暗暗的一间房,外面隔出一小半做厨屋,一只煤炉,架着一只没洗的铁锅,一张矮桌,断着一条腿,靠墙用砖垫着,上面杂乱放着碗筷油盐,地上几根萝卜,已经发黑。里面半间更暗,进去后,蓝林便开了灯。孤逸一看,用一句成语来说,叫家徒四壁。一张木板床,用两条长凳架着,后墙有一扇窗子,又高又小。窗下有一张小条桌,一只方凳。再就是一只藤书架,上面有一些书刊,有几摞作业本。地上有一只大木箱,是那种用糙木板钉的包装箱一类。大木箱上放着一只质地做工都很好的牛皮箱,电影里,有钱人上船时提着的那种,与这个家的环境很不协调。
孤逸把父亲叫他送的礼物递给蓝林,蓝林也不客气收下,叫孤逸在方凳上坐下,拿出几本旧杂志给孤逸说。孤逸收下书,正准备走时,蓝林突然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本书?
孤逸摇摇头。
蓝林眼睛放出光来,神秘地说,这上面有我拍戏的剧照。
说着,蓝林就翻开叠出一角的那一页,指着一幅图片下面的演员名字说说,这就是我。
孤逸凑过去一看,是一个叫金梅兰的人。
蓝林说,金梅兰就是我的艺名。那一年我25岁,正在戏院里拍一部大戏。那次采访,还有一些外国记者。蓝林接着说,这事你要保密,别对人家说。然后,蓝林又问孤逸看过哪些书。孤逸就给他说了一些。魏老师一边听一边说,好啊好啊,你这么小的年纪,看了这么多书,看书好啊。然后又说,谁谁谁的书不要看,什么什么书也别看。
孤逸问为什么?蓝林说,不好,没意思,误人子弟。然后说,哪些哪些书要看,谁谁谁的书要看。可惜,我那些书都没了,不然我可以借给你。
蓝林说的那些书,那些人,孤逸隐隐约约记住了一部分。文革第二年,无政府主义了,学生便去抢图书馆,混乱急迫中,当年蓝林给他说到的那些书名人名,让他抢得的书质量都很高。这使他日后的读书生活少走了许多弯路。
此后,蓝林和孤逸成了忘年交。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