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谋无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许看过《史记·春申君列传》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哲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遇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就会贻误时机,进而“反受其乱”。在"三国"人物中,袁绍可谓是好谋无断的典型。虽说袁绍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但是,这还不是他的致命缺点,对于像袁绍这样的人物来说,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好谋无断,虽然多谋,但是不能当断则断,这样只能让他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赫赫有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曹操娴熟的军事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对当时东汉末年整个军阀集团的格局作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建安初年,在关东各地称雄的人物中,袁绍可以说是势力最大者。他起兵讨董卓时任勃海太守,乘董卓迁都之机占据冀州,当时的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又占有并州、青州、幽州等河北四州,实力甚强。但是,官渡一战,却败于曹操之手。他失败的致命点就在于:缺乏主见,缺少判断能力,不能及时正确决策。
当时袁绍手下兵强马壮,谋士如云,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一到决策时,众谋士各抒己见,他就如失去了主心骨一样,不分良莠,不知取舍,优柔寡断。比如在百马之战中,三国演义中这样讲述,袁绍听说有一位赤脸长须使大刀的勇将斩了他的大将颜良后大怒,有谋士建议他及时除去刘备。
此时袁绍指着刘备说:“你弟弟杀了我的大将,你一定和他是同谋,留着你还有什么用。”说着就准备把刘备推出去斩首。
刘备从容地说:“天下长得一样的人有很多,怎么能断定赤脸长须之人就是我二弟关羽呢?明公有什么证明吗?”
袁绍听了之后,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献计的谋士:“错听他人的言论,差点杀了好人。”于是请刘备进帐坐下,商议报颜良之仇。
接着,关羽又杀了大将文丑。又有两谋士告之,袁绍知道后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于是,又命令将刘备拿下斩首。

刘备又辩解说:“曹操素来忌妒刘备,现今知道刘备在明公这里,害怕刘备帮助明公,所以,故意让云长杀二将。以此来激怒明公,借你之手把刘备杀了,愿明公谨慎考虑。”就袁绍听之后,反过来责备告之的人:“玄德说得对,他们想让我背上害贤之罪啊。”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绍此人极其缺少判断能力。
在发动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节节胜利,先解决了张绣,又解决了吕布和袁术,然后,又大败刘备,基本上把许都附近的军事威胁都扫除了。这里需提到的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元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消弭后患,带领20万大军,兵分五路到徐州攻打刘备时,刘备致书袁绍向他求救,袁绍的谋土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胜利。"然而,袁绍却为小儿子生了疥疮而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心灰意懒地叹道:"我将死矣","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于是,他决意不发兵。气得田丰以杖击地,跺脚长叹:"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如果当时袁绍当即立断,听从田丰之谋,派精兵偷袭许昌。当许昌被攻下时,曹操粮路就会被攻断,袁绍就可以派三支军队:第一支军队向洛阳进军;第二支军队攻占关东地区,进一步控制曹操的势力;第三支军队向徐州进军,与刘备来个里应外合,攻破曹操,并约上乌恒国一起打。那中原的霸主还不是袁绍的吗?但袁绍还是失去了一举拿下中原的良机,纵观袁绍的一生,这次按兵不动使他百分之九十九统一北方的机会变成了百分之七十,实在让人惋惜。
就这样,袁绍总是像出洞的老鼠一样,东张西望,犹豫不决,丧失了许多本来可以夺取战略性胜利的大好时机,让曹操从容不迫地实施自己的一个个方案,直至消灭掉自己。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