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的性格、感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曹操杀死伯奢一家,确实残忍。甚至明知误杀还理直气壮“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他自私的一面。可是能像他那么自私地理直气壮大声喊出来之人,有多少?他是真小人。所谓真小人,与伪君子的差别在于真,即使他就是一“小人”,其实伪君子比小人更令人憎恶。
做小人,没有错。如果能像曹操那样不在乎,就是小人又如何?曹操的遗嘱就是一小人的临终要言:天下大事戎马一生轻描淡写,“我曹操有错有对,可是总的而言是对的”。对家事却是满心牵挂留恋不走,居然连将来曹家外一破产的应对都想好了“我的姬妾反正闲着也闲着,让她们住在铜雀台学习编草鞋吧,外一破产,卖掉草鞋也好换得生活费”
当时,他这份遗嘱很被人看不起,连苏东坡都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叫做"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说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临死之前露了马脚,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其实,曹操的这点就很可爱了,不会想着死前要豪言壮语表演一番,好让世人记住自己的勇士真迹。他就在家事上唠叨挂心,就是“小人”,也非常可爱的。
曹操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他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
生活中的曹操:吃,只要吃饱就行了;穿,只要穿暖就行了;住,只要能避风雨就行;平时如果不是正式场合,他喜欢穿便服。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里面装着手绢等零碎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他也不在乎。有时开玩笑,连头也会栽到菜盘子里。
战场上的曹操:有一次曹操西征,对方听说是他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面挤,混乱不堪。
曹操打马上前,说:“各位不就是想见曹操,我就是曹操。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我也跟你你们一样啊,不比你们多胳膊多腿。我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我也跟你们一样,是个人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什么吧,告诉你,我就比你们多一点智慧。”
曹操说的确实是老实话,同样是人,而多得就是智慧,的确是可爱至极。
朋友之间:桥玄死后,曹操去祭祀,用太牢的标准,太牢即用一头牛。曹操走上前说:我来看你老人家了,你说过,如果路过不看你,我走出三步就让我肚子疼,现在,我拿太牢的标准来看你,这样你就不会再让我肚子疼了吧。
谁见过有这样的悼词?
他的最可爱之处,应该说是喜欢说真话。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也就是他的政治纲领里,一句官话都没有。这时的曹操头脑非常清醒,他既不畏人言,不惮风险,也不利令智昏,篡汉改元,这恰恰是其情商、智商、意志力超群绝伦之处。后来,国家遇到了动乱,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于是,出来带兵打仗。这时,我的要求也不高,想当个征西将军,死后能够在墓碑上写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后来董卓造乱,诸侯并起,这时我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啊。但是我每打一次胜仗、部队增加后,都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实力越大,敌人就越多。我的志向也不是无限的。
但是我也没想到,会弄出这么大动静来,所以,我野心又大了一点,现在,我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置上坐着,要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像孙权刘备那样的人早就称帝了!
曹操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他是真实的可爱。其实,曹操是天生的爱说真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天性的使然,可以说他从不会轻易地去说假话,就是说,也说得非常自然,让别人根本看不来他是在说假话。
重感情却又狠毒
世人都说曹操是一个卑鄙,无情,忌才之人。其实,曹操也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也有很多人认为曹操是残忍的,其实他并不暴虐;冷酷,也并非无情。残忍和冷酷不是他的天性,这也是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被逼出来的。如果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如果他不冷酷,那么他就不会战胜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毕竟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那样的环境下,可想而知,会有多少人在居心叵测地抓他的辫子,有多少人在处心积虑地找他的岔子,有多少人在幸灾乐祸地看他的笑话,有多少人在磨刀霍霍地想要他的脑袋。他还能不冷酷,不残忍,还能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误杀无辜吗?然而,热爱生命,重于感情,这毕竟是他的天性。因此,虽然他杀人不眨眼,但从不以杀人为乐;虽然执法非常严,却又非常通情达理。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曹操把袁谭杀死了,将他的头挂在北城门上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哭的人,就要杀了他的三族!”
王修戴了布帽,穿了麻衣,在袁谭的头下哭着。士兵们便把王修捉到曹操那儿。
曹操问王修:“你难道不顾全你三族人的性命吗?”
王修回答:“我活着时,受了人家的恩义,人家死了,不去哭他,这不是有义气的人所做的。我受了袁氏的厚恩,如果能收了他的尸首去安葬,就是一家老少都死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恨的!”
曹操感叹王修的义行,不但没有杀王修,还任命他为司金中郎将。
王修哭袁谭,是出于至情。他哭母,则是出于至性。所以故乡邻里会因此而停止其它集会。孔融以王修为胶东县令,而自己则留在北海。王修听说北海有叛乱,他连夜赶去探望孔融。孔融事先告诉左右部属说:“能够冒着危险和困难而来的人,只有王修!”孔融的话尚未说完,王修便到了。由此可见他孝义的一斑。但是,对于曹操这种人,更能衬托出他重感情。
曹操把孔融杀死后,有许多原来和他非常好的人都不敢去为了吊丧,只有京兆人习脂(字元升)去了,他脆在孔融的尸体哭着说,文举呀文举,你舍我而去,以后就没人跟我说话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后来,习脂见到曹操,向他认错,曹操却叫着他的字说:元升呀元升,看不出你还是个慷慨多情之人呀!接着又问了他住在哪里。听说他刚搬了家,就立即派人给他送去一百斛粮食。
事实上,曹操确实是一个慷慨多情之人。
世人都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郭嘉也当得起这八个字。郭嘉身体虚弱,可是每次征战都坚持陪着曹操一起劳碌;郭嘉深知自己不适合南方的气候,去南方必死,可他每次开军事会议都主张攻打荆州刘表,这简直就是拿命来效忠主公了。终于在攻打乌丸的路上,一代英才支撑不住,病逝在路上,年仅38岁。
郭嘉死后,曹操哭得那可真是死去活来。他给朝廷上表,给荀彧写信,同荀攸等人议论郭嘉,每次都会痛哭流涕,声泪俱下。他说:奉孝才38岁,老天你怎么就这么狠心地把他带走,他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就有十一年。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全都是他和我一起硬挺过来的。那都是千钧一发的艰险呀!我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奉孝却当机立断鼎立玉成。只有他,最了解我的心愿呀!大家和我,都是同辈人,奉孝是最年轻的一个,我原本是要把后事托付给他的,没想到他比我还先走呀。因此,我们也看不到“曹操托孤”那一幕了。
其实,奉孝也是知道危险性的。他身体向来就不好,南方又多瘟疫,因此常说要是到了南方,只怕就不能活着回来了。但是他为了和我一起渡过难关,他硬是挺着去了。这样一份情义,我永远也不会忘的!现在,我虽然为他请了功,讨了封,可对于一个死了的人来说,这又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啊!天下能够相识相知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他又弃我而去。苍天呀,你让我怎么办,怎么办呀!
在赤壁失败后,曹操还说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连声长谈:"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作为两千年后的读者,我们也深深感叹"惜哉奉孝",为这个少年天才的英年早逝,为他和另一个少年天才诸葛亮的错过,为那些永远不会发生的故事。
读着这样的文字,想必每一个人都会为之感动的。
郭嘉的死使得曹操丧失了股肱臂膀,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年诸葛亮出山为刘备服务。这一死一出使得刘备和曹操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得刘备从此有了和曹操争夺天下的资本。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运气,在颠沛流离20多年后,老天爷开始眷顾他了。
可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郭嘉的死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卧龙出山掀开了三国史新的一页,可是能与他匹敌、而且又是在敌方阵营的郭嘉却英年早逝,后人永远看不到这两个少年天才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了。如果郭嘉不死,罗大作家也没必要编造漏洞百出的"三气周瑜"来糟踏公瑾,毕竟真实的斗法比凭空想象的更精彩。
对于那些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曹操也非常看重当年的情谊。陈宫和曹操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曹操出任兖州牧,就是陈宫的功劳。后来,陈宫因诛杀边让一案而离开曹操,投奔了吕布,而且死心塌地地帮吕布打曹操。陈宫被曹操俘去以后,宁死也不肯投降。曹操便叫着他的字说:公台呀公台,你死了不要紧,但是你的老母亲怎么办呀!陈宫长叹一声地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伤害他人的母亲的,老母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曹操又问: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呢?陈宫又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会绝掉他人之后,老婆孩子是死是活,也由明公看着办了。说完就头也不回地昂首就刑了。曹操流着眼泪,为他送行。陈宫死后,曹操不但赡养了他的老母,还为他女儿出了聘,对他们家比以往是朋友时还要好。
曹操的确是非常重友情。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事业中,他都希望自己能有很多好朋友。他的《短歌行》一诗是非常感人的,特别是这几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把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难道这不感人吗?仅从这首诗中就足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感情之人。
另外,曹操也一个温情的人,一个儿女情长之人。曹操一生,性好渔色,明的暗的娶过不少夫人。他做过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后来竟娶了何进的儿媳妇,连何进的孙子何晏也一并养入了府中。打吕布时,和关公争夺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夫人,把秦宜禄的儿子阿苏也养到家里,阿苏后来便是魏将秦朗。在宛城时,又与张绣的婶娘私通,竟至于损兵折将,丧了长子曹昂,大将典韦。虽然如此,曹操与原配夫人丁氏的感情还是非常深的。
在《魏略》中有这样一段,非常有意思。
丁夫人没有生育,另一位刘夫人生了曹昂和清河长公主后就死了,曹昂就归丁夫人抚养,母子们感情很深。曹操在宛城胡闹,激怒了张绣,曹昂在兵乱中为保护曹操战死了。丁夫人为此又伤心又气愤,成天哭个没完,说:“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什么烂女人,害得我儿子死掉的。”
曹操见丁夫人哭个不停,就烦了,大吼着说:“滚,回你娘家去。”丁夫人也不是个小鸟依人的温柔女子,她冒着被休弃的危险,也不肯原谅曹操。
没过多长时间,曹操就开始想念丁夫人了,就主动到岳父家去找。丁夫人正在织布,听人报告说:“曹公来了。”她仍然生着气不肯起来迎接。
曹操径直走到丁夫人身后,抚着丁夫人的背,非常温存地说:“宝贝,跟我坐车子回家好不好?”在古代,“抚其背”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是男人对女人一种爱的动作。但是丁夫人并不为之所动,他既不回头,也不搭理曹操。
曹操厮缠了半天,见夫人不理,很失自己面子,就退了出去。走到门外,还是不忍心,又叫道:“别闹了,跟我回家,好吗?”可丁氏还是不买他的帐,不吭一声。曹操无奈,只好说了一句:“真的永诀了啊!”就失望地走了。
曹操没有办法,只好与丁夫人分手。最后找到老岳丈,说没有办法了,夫妻缘分尽了,是我对不起你的女儿啊,要么这样,你趁她还年轻,找个合适的人家,把她改嫁了吧。
这件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曾经扬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临死时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成功、错误我都不在乎。只有一件事,就是我到了九泉之下,子休(曹昂)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还是忘不了丁夫人,毕竟是结发夫妻嘛!
以曹操脾气之暴躁,为人之凶狠,做到这一步已很不简单。何况曹操还让丁夫人改嫁,不让她守活寡,只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当然不敢的。就是敢嫁,谁又敢娶曹操的胶妻呢。
想不到,曹操竟然认为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妻子气走了,要知道曹操这种级别的领导干部,又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犯点凡是男人都易犯的生活错误,实在是无可厚非,但曹操却不这样认为。这不由得让人感慨:阿瞒也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是真性情的表现。
然而,如果曹操总是体现出上面这般重感情的话,也就不会有千余年来集矢在他身上的种种诛心之论。好猜忌的曹操,其阴暗险诈的小人心事,也同样是史不绝书的。尤其体现在曹操的无端杀人上。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许攸的来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告诉曹操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使曹操得以率兵烧尽乌巢之粮,一举左右了战局。许攸有恩于现曹操,但曹操却杀了他。可见,曹操是一个翻脸不认人的狠毒之人。
其实,许攸之死在种程度上也是其咎由自取,是其做事做得太过分了。许攸本就是一个贪赃枉法的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亦在荀文若的算度之中,属“家人犯法”。许攸自到曹营,手足更加轻狂,对曹操全无敬意,乃至在宴会上大呼小叫:“阿瞒,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无奈之下,曹操只得嘿嘿干笑,“那是那是。”也许曹操能够容忍许攸当着自己面无礼,但是许攸像祥林那样地不停说,这个让人不能忍受了,对不对,打个比方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每当穿我这件衣服的时候,如果你总是对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听了这话,谁还会高兴?更何况是曹操呢?许攸步出原属袁绍治下的邺城东门时,对随从人员咋呼道:“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话音落后三小时,许攸就被收入大牢处死。这也是其自作自受呀,难道你就不懂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吗?

还一位非常值得爱戴的名士崔琰也死于其手,事实上,曾经曹操也非常敬重崔琰。当年曹操刚得到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绍大牢的时候,曹操兴致勃勃地对崔琰说:“昨天我查阅了一下户籍,发现贵州竟有三十万百姓可供补充兵员,实在是一个大州呀!”崔琰勃然变色:“鄙州饱受战争创伤,生灵涂炭,你不想着安抚百姓,却先计点甲兵,这难道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吗?”在座的全都吓出一声冷汗,好个曹操,不仅全无怒意,反而堆下笑脸,当面向崔琰赔礼道歉。出于对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职也托付给他。崔琰不辱使命,把个曹丕调教得唯唯诺诺。崔琰有两个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赐死”曹植的妻子,而这个薄命女正是崔琰的亲侄女;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时,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欢曹植,他担心崔琰从中起不良作用,尽管崔琰的表现无可挑剔,他当时就明确表示:自己坚决站在曹丕一边,并认为只有立曹丕为太子,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崔琰的死,缘于一封信,缘于曹操本人对文字狱的兴趣。崔琰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变天的征兆,就这样把崔琰投入死牢。
人们总喜欢说曹操性格多疑,别说在战争年代了,就是现在,一个人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有几个呢?曹操的做法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手下文官武将快过千了,哪个没事的时候说过:"啊!!我反了!!"按说李典夏侯惇他们在长坂,在新野输的够惨了吧,按照军令要砍头的。可是曹操呢?笑笑而已啦。他才不会去疑心可靠的人呢。蔡瑁张允那两个家伙,本来就是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还特贪小便宜,不杀他们,谁知道赤壁的时候先窝里反的是不是他们。再看看人家庞统,过来献了连环计,说赏那就赏啊,即刻执行,没有带半分耽搁的,哪能说有点怀疑就说这个人疑心重呢?拍拍自己心口,你对人都是毫无保留的,你不被人卖了才怪呢。
曹操的法纪是出名的严,自己的马踩到田里了,都得割发代首,那就叫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者了,三岁看老,这生死的大事,总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吧。起码来说,曹操都是一个真小人,不是一个伪君子。他不戴着面具做人。不像一些伪君子其真小人,他们把假面具戴得严严的,人前说的漂漂亮亮,人后却做的昏昏暗暗。岂不知这假面具戴久了是要入皮入骨的,再想摘下就要伤筋动骨做手术。
宽容而又报复心极强
曹操真可谓是一个复杂的人呀,他除了奸诈坦诚、温情狠毒这些性格特点外,还是一个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属下的人。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陈琳,对魏种,还有对曾经攻击过他的人,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了什么?其实,他就是要告诉向天下人,我曹操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我这里来,为我做事。
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处于劣势,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智慧,打败了袁绍。曹操击败袁绍后,搜出得好几封部将私通袁绍的信,他看都不看全烧了。他说:“袁绍那么强,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这是多动人的一幕。实际目的却是安抚内部,以免官逼兵反。
曹操焚书,多少受汉光武帝刘秀的影响。刘秀击溃劲敌王郎之后,把将吏私通王郎的书信全数销毁,看都不看。
那些人有叛背的念头,曹操不好奇吗?在《三国志·赵俨传》中裴注引用《魏略》写,曹操彻底铲平袁氏势力后,派人搜查逢纪(昔日袁绍的谋士)的衙门,为的正是当初的通敌信件。裴松之不相信这段记载,认为和陈寿本传所写曹操不念旧恶的精神相悖。
裴松之想得太单纯了,忽略了曹操复杂的心思。事实的真相是,并非曹操笨得留下刘备这个后患,也不是宽厚得容纳祢衡撒野,更非纵容部属通敌,一切如他自称的,是为了形象,为了口碑,为了展示容人海量。
这样,使原来私通袁绍的人十分感激、忠诚于曹操,不少天下豪杰也纷纷来投奔曹操。曹操因此团结了文武群臣,力挫群雄,终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这可见,宽容是一种大度、豁达,也是一种谅解、尊重,更是一种等待和激励。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中,难免会有碰撞,会有冲突、矛盾;以宽厚之心处之,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就可以赢得他们更多的信任与爱戴。
还有袁绍帐下的一个文人陈琳,曾经于曹操和袁绍作战前夕,起草了一篇檄文。陈琳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不是、千般罪行。从曹操的祖宗骂起,搞得曹操很没有面子。后来曹操把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手下人把陈琳押到曹操跟前,并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说:"陈琳啊陈琳,你先前为袁绍写檄文,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也情有可原,为什么又要骂我的祖父、父母呢?他们又没得罪你,这样做不好吧。"陈琳说:"唉呀,对不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唉,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在曹操的军中做了笔杆子。
据史料记载,曹操的手下有一个人叫魏种,在曹操政治生涯很不顺利,处于逆境的时候,很多人都背叛曹操了,而魏种却很忠心。曹操就非常自信的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魏种也背叛了,并做了一些不利于曹操的事。曹操气坏了:"好你个魏种!你敢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去,有本事你就逃到南越,逃到北胡,否则我决不会放过你!"后来,魏种真的被抓了,所有的人都为魏种捏一把汗,说这下子魏种的小命可玩完了。曹操想了一下,却说:"算了吧,魏种也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解开捆绑他的绳索,任用他为河内郡太守,让他负责黄河以北的事务。凡此种种是很多的,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曹操是一个宽容的人。
曹操这个人,的确是一个宽容之人,他除了放过陈琳、和魏种之外,还放过许多对不起他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报复心非常重的人。
曹操是一个绝对念旧恶的人。当曹操未得帝时,在故乡有个仇人桓邵,曹操得志后,桓邵到曹操面前自首请罪,跪下磕头。曹操说:“跪下我就不会杀你了吗?”最后还是把他杀了。又一个故乡沛国相袁忠,过去曾为难过曹操,曹操得志,袁忠自知不免,逃往交州,曹操以行政命令给交州太守,把袁忠全家都杀了。他是“故人旧怨”,一个一个都报复了才快心。为了利己而损人,是常有的事。他尝说:“有人要害我,我心就动了。”他对一个亲信侍从说﹕“你带一把刀到我席前,我就说心动,而后把你绑上刑扬,但我不杀你,不过是试一下,我有重赏。”这人如其言,藏刀近侍。曹操大呼心动,搜出这人果藏刃,便绑赴刑场。
这人以为还有重赏,也不害怕。到了刑场,一刀就砍下了脑袋。此人真是死了还不知曹操的奸诈。可是别人都以为曹操真有本领能察觉隐事,就不敢有人谋逆了。
在洧水之役中,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与侄儿曹安民,后来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拉着他的手,大摆酒宴欢迎。又娶了张绣的女儿做他儿子曹均的妻子。封张绣侯爵,食邑二千户。但这都是手段,为了他要抗拒北战扬上的袁绍,唯恐张绣接受袁绍的提议,开辟南战杨,来个首尾夹攻,那就谈不到官渡之战的胜利果实了。等到北方大定,就透过了儿子曹丕,逼着张绣自杀,以至后来连张绣的儿子张泉,也牵连在“魏讽政变”的案中杀了。如对袁谭,利用的时候,结成儿女亲家,失去利用价值,就把他杀了。
在当时,边让很有名气,深得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的敬重,虽然史书未载边让之死的原因,但从时间上推理,极有可能是边让对曹操血洗徐州不满,加上曹操阉党之后的这种出身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言语之间处处讥讽,终于让曹操忍无可忍,《资治通鉴》中说"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的描述有两种意思:第一,边让的"讥议"并非当面对着曹操说的,因此当是在与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私下谈论中提及的,由于边让的名气大,他的"讥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曹操不得不杀边让;第二,"并其妻子"可见曹操对边让恨之入骨,反过来也可以说明边让"讥议"之恶毒、毒害之深远、影响之广泛,曹操此举是杀鸡敬猴。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杀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为孔融有两条理论:第一,孔融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比喻为如瓶盛物一样,只要把瓶内东西倒了出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便完了。第二,孔融说,假使遇到饥荒之年,只有一点食物,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把这点食物给别人。曹操杀孔融的理由也太奇特了,因为在这同时,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明确规定:"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看来,曹操杀孔融,正用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伎俩。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曹操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如果孔融的主张有可取之处,是不会不采纳的,如果孔融有安邦之能是不会不任用的。也许正是孔融提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建议,暴露了他百无一用的真面目,使曹操看清了他的虚实,又因为孔融当时诺大的名声,就只好将他养了起来。孔融奖掖推荐是有的,声望甚高也是有的,但不过是有知无识,有才无智的书生,身无旷世之能,人无治国之才,若在治世当然是才高八斗的之士了;生在乱世,无用于乱世的本领,名高于实,不知自守,好虚名,逞口舌之利,哗众取宠以邀名,他的被杀不能说是意外。
孔融是汉末大名士,孔子二十世孙。建安元年,投靠曹操,历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孔融的名声也颇大,被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又由于《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句,使他名扬四海,为大众百姓所知。
那么,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曹操为何要加害他呢?既然"不孝"是曹操罗织的罪名,那一定另有原因。
建安十三年前后,曹操基本上平定北方。为了恢复生产力,曹操不得不实行改革措施:一是屯田以积谷;二是改征兵制为士家制;三是改革赋稅制度。在政治上,他采取了打击士族豪强的方针,选贤任能,使一大批出身社会下层,有才干的人进入官吏队伍,从而打破了士族豪门垄断政权的局面。而孔融则充当了反对改革的代表人物。他联络一批士族上书,要求恢复旧制。张璠在《汉记》中批评说:"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对于孔融反对改革的行为,曹操虽嫌之,但也未加罪于他,采取不理睬的方针。
但是,孔融越来越过分,他恃其才望,数戏侮曹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资治通鉴·汉记》)。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亦说:"特别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让我们看看孔融是怎样和曹操捣乱的:
公元200年,曹操欲与袁绍大战,孔融坚决反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赢得官渡大战全胜。曹操远征乌桓时,孔融认为乌桓不过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北伐。曹操越发讨厌孔融对其政策的指手画脚。曹操准备发兵讨平刘表时,孔融又持反对意见:"天下初定,应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再行征伐之事。"曹操认为孔融故意与自己作对。这时,曹操就有杀掉他的念头了。
破袁后,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当战利品归了自己。孔融就给曹操写了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这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真是可喜可贺!”曹操以为此乃美谈,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孔融过后很快就把这件事忘掉了,但是曹操心中却暗暗怀恨。
曹操为了推进改革,在全社会提倡节俭,反对浮华,并颁布了禁酒令。孔融对此,根本不放在眼里。孔融极爱饮酒,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专讲饮酒益处,还嘲讽曹操道:“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然而,孔融针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简直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
对于孔融这种放肆行为,曹操每每以其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内甚嫌之。只到孔融公开主张恢复旧制,曹操这才意识到孔融的危险性。《通鉴》曰:"操疑融的论建渐广,益惮之。"孔融复旧及反对改革的思想,代表了一种势力,而且当时已有了蔓延之势。曹操为了维护其霸业,不得不向孔融这位大名士开刀。
曹操把他杀掉了——理由可不就是因为孔融先生的这个新颖理性的理论!曹操吧,确实,他不仅在人们眼里要算是暴君了。学术言论应该宽容民主自由的。然而,再深想一下,曹操除此之外实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因为,其一,理论上,曹操是肯定辩不过孔融的,孔先生说的真是大实话、很理性;而且孔先生读书世家,他肯定很有渊博知识的。其二,即使可能辩得过,曹操肯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批判孔先生,曹操肯定是个大忙人的,虽然孔融先生可能却很有些文人的清闲。其三,虽然我们知道孔先生的很有事实的成分,可是如果我们都按他的意思去做,去想,那结果也肯定委实尴尬,岂止国家不好治理,就是家庭里面的关系都麻烦呢。
理智博学的孔融先生就这样被杀害了,“兀地不痛杀我们幺哥”,但也可见批判的武器确实斗不过武器的批判的——何况那可能也真是难以避免的矛盾了,我们即使很难过但也救不了他,因为要使我们帮孔融说话,曹操说不准把我们也杀掉了。——而曹操这样做也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我们真要大理性纯粹理性的彻底的话,也应该理解曹操了。
当然,像曹操这样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孔融不把他放在眼,再三嘲笑他,曹操就是随便找个理由也会把他杀掉的。
总之,对于那些原是可以不杀,或不应该杀的人,曹操却把他们杀了。这是由于曹操的为人多机诈,器量也很小,他是有仇必报,绝不宽假。
?

.pp alor:#f00;tt-drat:derl;}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