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忙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十月份的到来,新一轮的耕种又开始了。
雍州大地上,沃野千里,从西到东,到处都是忙于耕种的百姓和屯田军人们。
从各地买回的耕牛统一下发到了各县,由县令分配到村子,帮助农民们耕田犁地。虽然耕牛的数量有限,大多数都用在了军屯和民屯的土地上,不过,长安周围的百姓们也跟着得到了不少实惠,许多人在密探的鼓动下,开始对吕布歌功颂德了。
土地从人均不足三亩到现在的一家二十亩,地租由原来的三成甚至更高到现在的一成。这些举措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百姓们一跃就上升到了小康水平,不到三年,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天下间,最容易满足的,就莫过于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了,而他们的眼睛又是最雪亮的。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记住你的大恩。虽然税率降低了,可百姓的土地也大幅增加,因此税收并未减少。再加上雍、并两州的军屯。吕布的军队是决计饿不着了。只要平安过了这一年,他积存的粮草就足以应付一年的战争了。
陈登确实是农业方面的能手,虽然只来到并州三个月,却硬是开垦出了五万多亩的两田,及时在十月中旬播种上了冬小麦。
他在民间的声望也鲜有的传播开来,雍、并两州的百姓无不希望他到自己的郡县传授耕种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开垦更多的土地。
其实,单凭陈登一个人是根本不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主要的功劳还是他手下那一百多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们,正是他们跟随陈登四处奔走,才完成了两州的军屯计划。
陈登名气的上升,自然逃不了有心人的算计。不少奸佞之徒都偷偷写信给吕布,指出他的二心。吕布并不在意,陈登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文官,再有名气,也翻不了天,何况,他现在对吕布可是忠心耿耿。
掌握雍州已经将近一年了,不过,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还是听调不听宣,大权仍然掌握在太守的手中。不过,严格说来,天水郡因为庞德的驻扎,情况比其它三郡好了很多。
这几个郡汉、羌杂居,还有不少小民族部落居住,十分混乱。少数民族根本就不听从汉朝政府的管辖,除了与汉人以物易物之外,就很少与汉人打交道了。
而四郡的太守,也仅仅只能管辖郡府和郡内汉人聚居的县城,政令根本不能覆盖到整个郡内。
对于这件事,吕布也是相当头疼的。有心要换几个听话的太守,又恐新人不熟悉民情,反倒生出扰民的祸端。
这四郡是马腾和韩遂的家乡,也是他们起家的地方。不过,马腾是在羌人之中有很高的威望,韩遂却是在汉人中很有威望。
现在,韩遂虽然去了汉中,可跟四郡的联系从未断过,他可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就是为了防备他,吕布才把稳重的庞德派到了那里。
不过,据军情局的报告。庞德在天水这四郡并没有多少进展,除了新招了一万步足,说服了天水太守之外,就再没有别的功绩了。
汉中和西凉一直是想动作不停,这些吕布十分清楚,可他现在还不能跟他们撕破脸。一来,他没有足够的粮草,二来,他的军队虽然多,可还要镇守各地,所以根本无法应付两线作战。
既然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吕布干脆对四郡不闻不问,只等消灭了杨、樊和韩遂三人。再回过头来收拾四郡。不破不立,要想打破凉州以及雍州西部的痼疾,也只有先让他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再开始对症下药。
虽说西边没派多少军队驻扎。可军情局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了汉中和凉州。随着雍州各种新式物品的出现,军情局的密探们有跟着大大小小的商队,走遍了两地的所有地方,不仅打探到了军队分布情况,还制出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地图。
不过,相比情报刺探工作,收买高层的计划却十分不尽人意,贪财好色之人不少,可有用的人却没几个。这不是密探们不用心,而是他们还不清楚哪些人值得收买,哪些人根本毫无用处。这些经验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慢慢摸索,让吕布手把手的教,是根本办不到的。
现在,对于民政和情报上的事情,吕布完全交给了下面的人去办,他的精力完全放到了军队的建设之中。
马鞍的生产虽然十分迅速。可想要装配军队,让士兵掌握这种新式骑术并形成战斗力,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事情。
马鞍是木头做的,所以,外面必须包上一层皮来防止摩擦。普通的布不经磨,用牛皮又过于浪费,而且,他根本凑不来那么多的牛皮。实验来、实验去,最后还是使用了普通百姓所穿的粗麻布。即使是粗麻布,也是双了三层,才下发到了士兵们的手上,当然也少不了皮带以及细锁链等物。皮带是用来固定马鞍,束缚马背上的粗布的。上面还有几个挂钩,是用来挂各种武器和装备的。锁链是用来系马镫的。

对于马镫这个东西,士兵们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马鞍。马鞍太硬,骑的时间长了,大腿内侧都被磨得鲜血淋漓。而马镫却能让士兵仅凭双脚就可以完全掌控马匹,又能让他们人立在马上。而技术好的士兵,还能凭借它们完成各种高难度的马上技巧。
加上匈奴人提供的一万骑兵。吕布把六万骑兵以一个匈奴人带五个汉人的组队,把他们全部下放到了士兵中间。由这些在马背上生活了几十年的匈奴人来指导汉人骑射之术,再配上马镫和马鞍,可谓是进步极快,有如神助。
马蹄铁是战马寿命的重要工具,可惜不但是人无法理解,就连马匹也无法接受。养马师们实在是无法接受他用钉子把马蹄铁钉到马蹄上的提议,虽然吕布苦口婆心的说了许多便这样可以防止马蹄开裂,预防骨折,奈何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甚至连徐晃也很纳闷儿的说,这样一来,蹄声如雷,夜袭将变得格外困难。
至于那群战马,虽然不介意人们在它们的马蹄上乱钉钉子,可安上马蹄铁之后,它们突然变得兴奋起来,四蹄乱甩,到处乱窜。一心想把‘脚上的鞋子’踢飞。
到最后,吕布强行下了命令,安排了五百匹马钉掌,观看效果。大家才渐渐淡忘了这个话题。不过,到了冬天的时候,所有人都看到了战马钉掌的好处,都纷纷要求给马匹钉掌了,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把这些事情开了个头,吕布就交给了手下去办。军队的训练交给赵云、马超等人。他又扑进了军校的建设之中。
军校是吕布抓得很紧的部门,自打沮授开始建立军校,他就一直保持着关注。
直到第一批两个班开始上课,他才渐渐放松了督促,不过,山长一职还是被他抢了过来,沮授被任命为副山长。
第一批的两个班分别是高级军官短期培训班和中级军官短期培训班。吕布军中高级军官并不多,只招收了在长安领兵的将领们。他们的讲师也只有吕布、沮授、田丰、贾诩四人,当然,四个人都有各自的事情,将领们也都在带兵,因此,每两天只有一个上午是上课时间。由一个讲师中的一个人给他们讲统兵之道,战阵知识,兵法谋略,以至天文地理,风土人情。
而中级军官的培训就简单得多,除了普及汉字,学习一些简单的战阵知识,就是由吕布和沮授讲的战场应对之策了。
通过这些系统的培训,让军官们细致入微的了解战争的每一个细节,才是吕布的目的所在。
这些都只是开始,等军校逐步壮大,吕布还打算开办下级军官培训班,斥候训练班等等。一支军队中,只要大部分军官都能明确自己的目的,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些什么,如何在降低自身伤亡的前提下有效的消灭敌人,这支军队就很难被战胜了。
第一批这两个班招收的都是骑兵部队的军官,骑兵是近期战争的主力部队,所以,首先上课的就是他们。在吕布的骑兵部队中,中级军官指的就是统兵五百人以上的将校。骑兵的战斗中,百人左右根本就没什么威力,只有到五百人才初步有了冲击力,因此,这一百多个大小将校就成了听课的主力。
不过,上课的效果并不怎么好,让这群打了六、七年仗的老兵油子去读书识字,可比让他们练习骑射困难得多,让两个从长安书院出来的教授气得吹胡子瞪眼,只差跟他们拼命了。
天文地理课还好,能让这群兵痞们有些兴趣,还能勉强听得。
只有吕布和沮授讲的古今战例和统兵之术才能真正勾引起他们的兴趣。不仅是他们,连赵云和马超等人每到这个时候也会溜进人群之中听讲。很让吕布骄傲起来。不过,当军官们无意中说漏嘴把他讲的战例当故事听的时候,他才清醒过来,哭笑不得,突然发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了。
(意见楼里几位书友的话我都看到了,确实挺中肯的。这些问题我都会注意,避免再出纰漏,谢谢大家啦!)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