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大炼钢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论什么时候,武器都是推动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吕布也深知这一点。以前没有时间,他一直顾不上钢材的大规模冶炼。现在,终于腾出空闲了,他立刻把大炼钢材提到了自己的日程之上。
吕布一面让蒯良长安城中著名的铁匠,一面让顾雍向陈登和伊籍要来两千名士兵,然后就在渭河边上,木匠作坊旁边建起了一个大型的炼钢场。
这个紧要的时期,能聚集两千多人大炼钢材,恐怕也只有吕布有这个闲心了。
随着土砖和水泥源源不断的运至渭河边,一座四里见方的小城很快就拔地而起了。城墙虽然只有两丈高,可上面那十六座高耸的箭塔却让这个炼钢场看起来更像是一做屯兵的堡垒。
从洛阳逃难而来的,以及本地原有的那些著名的铁匠共有二十多人,加上他们那一百多个学徒,忐忑不安的被士兵们押解进了这座森严的堡垒之中。随着厚重的木门在身后缓慢的合上,他们的心也跟着跌到了谷底。没人知道他们的命运是怎么样的,更没人清楚自己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不过,显然是他们多虑了。炼钢场之所以防卫森严,只是为了保证炼刚秘密不外泄。对这些铁匠,吕布是相当客气的。不仅给他们安排了舒适的住处。连他们的家人也都被迁到了附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虽然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炼钢场已经初具规模了。靠近渭河河畔,一条狭长幽深的渠道刚刚竣工,就已经开闸放水,渠道上排列整齐的五十座高大的水车随着流水的带动,正欢快的旋转着。
水渠西高东低,落差在三丈,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流水的冲力。不过,当水车过多的时候,这冲力就可以忽略不记了。好在,水渠够长,有五百多丈,五十个水车每个都能占据十丈左右。而每个水车之前,又是一个长长的斜坡,一个个的斜坡给了水车强大的动力。以水力来替代人力,将会大大提高炼钢的效率。
在汉代,虽然没有水车这东西,可是水排却已经被人发明出来了,两者的原理相同,所以,制作起来,非常方便。
汉代的炼钢方法主要是“炒钢法”。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靠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因为在冶炼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搅拌,所以叫“炒钢法”。
比之更先进的方法是灌钢法。将生铁溶液注入熟铁之中,再锻打锤炼,使之成钢。
吕布初步设想的炼钢方法就是将二者结合,先炒钢,接着再灌钢。两者结合,可以将含碳量降到很低。效果还算不错。
之所以先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煤炭还没有找到。要是找到了煤炭,炼钢就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以煤炭燃烧时达到的温度,很容易就能将铁中的碳含量降到最低。
吕布在太原的时候,就已经命司马徽派了数百人到新兴郡去寻找煤炭的矿脉。不过,三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回信,显然是没有什么进度。
所以,吕布只好先用这两种方法了,毕竟时间不等人。炒钢法听起来很简单,可操作上却十分麻烦,不是十几年的老铁匠,根本掌握不了火候以及翻炒的技巧。而结合了灌钢法,炒钢的质量要求就没那么高了。毕竟两道工序要比单一一种强得多。而且技术要求也降低了不少。
五十个炼钢小组同时开工,一天下来,钢产量也是十分惊人的。主要还是因为人数众多,又实行了三班倒的制度,歇人不歇工具。
钢材被大批量制造出来,就该制作武器了。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先做出毛胚,再经过成千上万遍的敲打,才能制成一件上等的武器。接着就是开刃,开刃可是一项很细致的活,若是没有耐心,是绝对干不了的。因此,钢材出来了,却因为武器产量问题,而被堆积了起来。
武器产量上不去可是一件麻烦事。雍、并、青三州以及弘农的军队加起来有二十万人,可每天却只能制出两百多把马刀。这速度可不是普通的慢了。二十万人全部换装完毕就得三年时间,三年下来,估计曹操、刘备和孙坚已经把诸侯们消灭干净了。
在炼钢场的会议大堂内,所有的老铁匠都被吕布招集在了一起。此时,他们正云里雾里的听着吕布讲着冲压法的原理。很显然,大多数人都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好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壮汉站起身,犹犹豫豫的问道:“大将军,这冲压法我倒是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可怎么才能把这两千斤的重锤抬高呢?要是用马匹,这速度可是慢得很呢。”他叫王大牛,是从洛阳逃到长安的铁匠,以前一直给皇宫制做铁器,理所当然的做了这里的大师傅。
“我们用水车。这段时间,你们也看到水车的作用了,我们就用它来带动重锤,水车有两人高,正好满足了重锤需要的高度。”吕布脱口而出道,不过,他却忘了重锤的重量,虽然汉时的斤只有两百四十克。可两千斤也差不多有五百公斤了。水车的动力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
结果,众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下午,把重锤跟水车连在了一起。却惊讶的发现,在重锤的牵扯下,水车不动了……
在数千人的注视下,吕布的脸瞬间成了猪肝色,这回可把人丢到家了。好在他的官大,没人敢笑,不过却都没什么办法了。
遣散了众人,吕布又苦苦思索起来。好久,他才想到了滑轮,还有什么比它更有效了?把吊着重锤的绳锁从滑轮组中穿过,再连接到水车上。这一次,重锤很轻松的被吊了起来。随着绳索被提到最高处,重锤也被吊起了两人高,接着,就轰然一声砸了下来,下面的车床陷进地里一寸多,而上面的钢锭也成功的被砸成了刀胚。
王大牛用铁钳取出刀胚,直接丢进了一旁的水池之中。等它冷却下来,才亲自来到磨刀旁,细心的打磨起来。
开过刃后,吕布掂着刀来到了试刀石旁,对着早以放好了的铜钱辟了下去。没有用力,完全依着刀的惯性,十五个高高叠起的铜钱全都一分为二,变成了两落。而刀刃上,却没有一丝伤痕。
很好,第一关过了,达到了马刀的要求。接着就是跟原来制作出的马刀对砍了。只要不被劈断,这冲压法就算成功了。
吕布把刀交给了王大牛,让他来进行第二个实验。王大牛双手各执一刀,老半天,才砍到了一起。力量不大,两把刀都没有断,不过,锻打而成的刀上已然有了一个豁口,冲压而成的马刀却依然毫无伤痕。
不几天,又有两台冲压车床立在了空地上,不过,它们并没有开工。地基太软,让三台车床只能轮流开工,只有这样,才能让车床保持稳定的高度。
不是吕布不用钢筋水泥浇固地基,虽然水泥制作出来了,可根本达不到浇筑地基的要求。他只能用这种笨方法了。好在冲压车床速度奇快,只开一台就能满足现在的进度了。多开反倒是浪费人力。
炼钢场稳定了下来,吕布就把它放心的交给了顾雍,他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当然,这不是说吕布就可以去休息了,他的事还多着呢。出了炼钢场,他就来到了隔壁的木匠作坊。
自从跟曾家合作之后,吕布就让甄姜把造车工匠都转移到了曾家的作坊里。他这里就被戒严起来,跟炼钢场一样,随着水泥和土砖的运抵,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堡垒。
马鞍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却因为做工困难而极少装备部队。现在,吕布要做的就是开始马鞍的制作,早日让他的五万骑兵都用上马鞍。不仅是马鞍,炼钢场里已经开始制作马镫、马掌和马钉了。这都是为他的骑兵们准备的。
木匠们虽然都知道马鞍的样子,可会制作的却没几个。吕布跟他们研究了十几天,大大小小的模型制作了四五十个,才最终确定下了一个最轻便,最舒适的马鞍。
接下来,就是分拆零件,确定工序了。以为木匠们都尝到了分工合作的好处,这件事上,他们是最积极的。不到一天,就分出了九道工序。下面,就是开工了。有了一千多士兵的参与,木匠们以老带新,让学徒们每人带五,六个士兵,不几天,所有人就全都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了。马鞍批量生产的日子就要到来,骑兵的战斗力也要大幅提升了。
(吕布的生卒年份是:151-198。所以,我书中的年龄应该是很真实的了。
这一章比较晚,而且有些罗嗦,主要是还要重新查一些资料,浪费了不少时间。羞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