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要说的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面要说的话
在天津,您若是问:“去三条石怎么走”,一准您是外地人,或者是本市的80后。随城市变迁,三条石遗迹已荡然无存。人类疲于应付现代快节奏生活,原始的记忆在心中没有了位置。窃喜,在繁华的“泰达城”中留下了“福聚兴机器制造厂”作为历史供人凭吊,真是值得庆幸。我写此文广借史实和传说,诚与家乡父老纪念这段往事,实有不忍之意。
老天津卫的人没有不知道三条石的,一条东西向的街,全长五百多米,街面上最宽的地方超不过一丈四五的样子,临街面对面的房子,隔着玻璃能看到对过屋里做什么,有个针尖大的小事都瞒不到天黑,吃晚饭的时候就成了桌子上的一道作料。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句话在三条石您得掉着个地听。有人说:“同行是冤家,生意场上无父子”用在这儿还比较形象。
回顾一下三条石的历史就会发现,从打三条石有了第一家铁匠作坊的那年,中国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政权动荡,内乱频繁,外敌强悍的“熊市”。大清朝在康、乾二位皇帝任上,爆棚了一阵之后,传到咸丰皇帝手里就一路狂跌。惨到后来接连换了几位“庄家”都收不住盘子。像大海狂涛中的一片树叶,“秦记铁铺”在无人喝彩的情况下,悄然诞生啦。他是我国的民族工业的起点,乃至于后来发扬光大,直接影响到整个华北的工业。三条石的发展代表着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它在不同时期的转变,印证了中国民主思想进步的过程。
一句话;三条石有说不完的故事,想不完的回忆,诉不清的辛酸,同时还有那流不尽的眼泪。三条石就像铺在地上的那三条大青石板一样,表面光滑,却留有深深的印记,同时,示人以青灰色的冷峻和铁一般的坚实。纵观古今,任何历史都可以玩味,独有三条石不可亵染。
要了解三条石的历史成因,必须先从这交汇于三叉河口的两条河流——南、北运河开始说起。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
南运河起自山东省的临清县,流经德州、东光、泊头、沧县、青县进入静海,然后经杨柳青流入天津。最早开挖南运河是三国时代的曹操,东汉的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伐运粮,开挖了平虏渠,后来的隋炀帝将已有的沟渠连接起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自明清建都北京以来,京城口粮主要依靠南粮北调,漕运一时大兴,内河运输繁忙,当时有句顺口溜说:东看粮,西看房,运河两岸看衣裳,(看衣裳自然是看沿岸女人华丽的装束,是视觉的享受)形容运河两岸当时的繁华。南运河繁忙的漕运和航运,使沿岸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众多人口的聚集又使三岔河口成为天津城市发祥地和最早的商贸文化娱乐区。
明末清初近海航运发展较快,沿海渔船可由大沽口进入海河,在三岔河口倒装平底船沿北运河漕运至京。到了同治年间,天津一共有了两个水运码头。一个在三叉河口往西,靠近北运河南岸边的“窑洼”附近,叫北码头。岸边有木制的栈桥伸到河里,周围的人又管这码头叫“黑桥”。另一个码头在英国和法国的租界边上,在现在的解放桥前边,那时叫做租界码头,在海河的南岸。河对岸是老龙头车站,就是后来的天津站,原先是一些码头工人居住的棚户区。当时海河上还没有建成那座著名的法国大铁桥,(解放桥)来往交通自然是靠着船只摆渡过河。
由于京津两地产粮量少,朝廷又设在北京,天津卫是县城,再加上洋人开的租界,人口急剧膨胀。人要喘气就得吃穿,所以当时槽运爆棚,倍儿火!从早到晚,码头上一直不停地到货、卸船,往返不断。条件好些的大船运送布匹和瓷器,或者将洋人海运来的西洋工业品分散运到其他地方去。而那些小船、破船通常揽不到好的生意,只好沿北运河运送京粮。“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
北运河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北起通县,经武清、纳龙凤河,流入永定河,又经屈家店、郭辛庄、千里堤进入天津的东北边缘,与子牙河汇集,至三岔河口与南运河会合入海河。全长186公里。沿岸有桃花源和右派灘渡口、以及北洋桥、辛庄桥、炮台渡口。该河除航运外也为城乡人民提供生活水源。由于华北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上游坡陡流急,下游平原河道曲折多泥沙,历史上多有洪水泛滥。

两河交汇后向东流入大海,这一段叫海河,又叫沽河,起自金钢桥,到大沽口入渤海湾,长约70公里。它的上游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五条河流和300多条支流。河脉纵横交错,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斜铺在华北大陆上。形成华夏版图上奇特的扇形水系。这个水系从北到南,散布面积极广。因此,无论燕山的降水是否丰沛,或者从黄河水系北端来的水是否够用,海河都能从处在不同降水地带的支流中获得充足的径流量。那时候天津卫从来没缺过水,有着“九河下梢天津卫”的美誉。
提到北运河不能不说因运河而诞生的西路评戏。西路评戏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初年,当时,正是京剧和河北梆子在京津两地红红火火的时期,受其影响在北运河畔的一些农村里,农民为了自娱自乐,也组织起来了唱“莲花落”的班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莲花落艺人将曲艺形式的第三人称改为戏曲形式的第一人称,使简单的说唱变成舞台表演的艺术,西路评戏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响,高亢激昂,曲调富于旋律性,,人称其为:北京蹦蹦戏,京东落子或是西路评戏,其代表作《小姑贤》《杨二舍化缘》《顶锅》和《打狗劝夫》,内容通俗易懂,演唱生动活泼,很受市民大众的欢迎。
南北运河的交汇不同程度的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海上航运的发展,又带来了妈祖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侵入中国,天津为最早的对外开埠的城市,当时的三叉河口附近,不亚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城,,有信奉基督教的圣母得胜堂(望海楼教堂)及佛教圣地大悲院,还有儒教的文昌宫,光是崇尚妈祖文化的天后宫在天津卫就有三十多处,(明末清初只剩下两处)沿南运河往西不到一里地,就是伊斯兰教的大礼拜堂。大大小小诸多的道观寺院鳞次栉比。使得三叉河口的三角洲一带成了众多文化的汇集中心,三条石就是在这样的码头文化和商埠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三条石一开始叫铁厂街,大概是清咸丰十年那一年的春天,从交河县来了一伙人,领头的姓秦,带着几个本家的子侄,推着几辆独轮车(老天津卫人管这车叫‘怂人拱’),车上装着打铁的家伙什(工具),进了天津卫干了几天加工活,觉得这地儿还算理想,用老秦当时的话说:“此地糊口应当绰绰有余”。于是就在北门外,靠近北运河和南运河交汇的三叉河口附近,找了块高台扎了铺。此时心里已经有了常驻天津的打算。
老秦选在这里扎铺其中有两个原因:一,这里没人管;据当时史料记载,老天津卫四面城的北门外有几处砖窑,烧砖用土就从这里挖,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荒滩,一下雨道路泥泞的很,我想那时的公安和税务还没敬业到毫分必至,视尘土、蚊蝇于不顾的程度。二,最主要的是,这里离三叉河口近。当时的三叉河口是漕运的码头,在运河上来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靠岸。运河上来往的船只大都用一些铁器,同时这些船只又能给捎来打铁、铸造用的原材料,可以互易有无,各得其所。元人张翥曾有诗赞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形容那时的繁荣景象。
老秦家在这里落了脚,一传开,自然就有老乡们来投靠。当时只是季节性开工,乡亲们种完庄稼,就用小车推着各种打铁的家伙什,来这里打铁活,农忙时回家收拾庄稼、种地。忙完了家里活再回来。人们管他们叫“打行炉”的。家里地少的,就长期靠打铁营生。慢慢地这里就聚集了百十号铺面。以至于被公称为“铁厂街”。
到了清光绪六年,按公历算,应该是1880年,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原配妻子病故,李大人要扶柩回故里,选中从这北门外上船去合肥老家,因道路泥泞,就从外地运来大青石板,铺了三溜在铁厂街中间,因物而得名,铁厂街就改叫了“三条石”。
后来,我的老祖也在这百十家铺面中挤了一席之地。开了个铜铺,字号叫“德福兴”。以此来证明,我这逆子敢讲这故事并非是空**来风。
这些只是三条石的由来,您要想知道的更详细,那就得耐着性子,听我从我们老田家的根上说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