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越王剑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泛棹从头听到了尾,张天师和叔叔说得话他是一字不落的记在心里,开始的时候他还没大注意,只是听得心情有些激愤,就是那么个理儿,就是那么个事,明明白白的在那摆着,没人仔细它的好坏,像是后背上的疖子,隐隐作痛可又触摸不到,及至有人说明白,掰岔如碎的告诉你,对错与否,你说明眼人谁能看不出来,泛棹虽然年在志学之龄,但也初蒙黯事。他二人说的话不离十的都能理解,心中就升起了仰慕之情,听到张天师的话,看见叔的情绪,他也高兴的答应道:“哎,叔,我这就去”说完就要往外跑。
张天师扬手止住他说:“泛棹呀,你这孩子怎么还叫叔呐,几时应改口叫爹吧,贤弟呀,自己的侄子不是和儿子一样吗,那天我来给你们办个过继大礼。”
老秦说:“嘿,那敢情好,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啦,就是一时不得空闲,又没有个高人从中间撮合,我是怕委屈了孩子,这回由您做主,这面子老了去啦,泛棹,还不谢谢老天师”
泛棹给张天师鞠了一个躬说:“谢谢老天师”然后欢快的跑了出去。
老秦乐着慈祥的看着泛棹的背影说:“这孩子,就是个活猴,不会慢慢走道,就会跑”
北狩热河的咸丰帝驾崩了以后,同治小皇帝在两宫太后的扶持下坐了金銮殿,没出半年,八个顾命大臣肃顺,载恒,端华等,被两宫太后伙着恭亲王奕忻,三下五除二的给收拾啦,史称这次事件为“辛酉政变”。洋人退兵后,留给大清王朝所有的王公贵族,钦命大臣,上至两宫太后,下至黎民百姓一个课题;“大清国为什么这么软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痛定思痛,朝野上下广开言路,一时众议靡集,由此而引发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早在咸丰十年曾国藩就上奏朝廷说:“可借外国之力助剿(太平天国)及运粮,同时学习外国技术,造炮制船,可得永久之利益”。
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人之帮助,训练洋枪队,设置洋炮局,他认为,清军数倍于外敌,仍不能取胜,原因在于武器窳烂(粗劣),如火器与西洋相埒(相等),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恭亲王奕䜣看到曾,李二人学做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夷国”学习,他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反正是挨了打后,才发现对方的拳头比自己的硬,找着了疼的原因。
以曾国藩为首的朝廷大臣们争先恐后的效仿夷狄,以学致用,建立新式军火工业,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雇佣侵略军头目训练军队,同治九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任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清王朝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同治九年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同治元年起,用了三年时间安庆军械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很是高兴,于是命名该船为“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兴办了民用工业。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同治二年,清政府才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当年清政府与各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咸丰十一年奕䜣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同治二年八月,朝廷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除学习汉语外,主要学习外文。同文馆聘有外籍教师如;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日馆。只招收十三、四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扩招十五岁至二十五岁之间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三年。到光绪二年学员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学习外文和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为八年。另一种是年龄稍大一些,学习的读本是按中文翻译后的各科的学生,学制为五年。同治六年时又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科。学生最多时达到一百二十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中的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的官员。光绪二十八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洋务派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实际是希望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由于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相对外国在华经济势力的无限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的作用。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这种舍本求末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因此而引发了国人猛醒的“五四运动”,当时“愤青”们高呼的也是“体制改革”。昏庸的大清小朝廷没有跟上形势,最后还是被新潮流踹翻了板凳。

自从老秦闹明白“硬模”是为何物之后,就一直闷在自己的工棚里做试验,历史上的铸造都是采用干模工艺又叫泥模铸造。干模工艺分为制作内范和外范(又叫将军盔)、减支、合型、浇铸等步骤。
制作内范是先用黄土或胶泥和成泥巴,制成要铸造的产品外型,然后凉干备用。制作外范时,先在内范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蜡油,外面披上一层拌有碎麻头的麻刀泥,厚度视铸件大小而定。待外范晾到一定强度,确定一个分型面,然后用锋利的刀沿分型面切开,刻上记号,把外层麻刀泥与内范脱开。
减支是用刀、铲、钩、勺等锋利的工具,将内范表层削去一层,铸件要多厚,就削去多少内范上的泥。我们理解外范就相当于桃子的肉,掰开桃子,将里面的硬桃核皮去掉,留下桃仁,就算是内范,桃仁和桃肉之间就有了空隙,相当于型腔。
合型是将外范按刻好的记号复原到内范外面,中间形成型腔,然后将分型面封死,在最高点处留好浇铸口。把融化后的铁水从浇注口灌进型腔,使铸件成型。
但在铸造和启封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干模不受破坏。一旦破坏,又得从头制作模具,这就限制了工作的连续,无法保证批量生产。这是老秦最大的心病。
硬模工艺是在干模工艺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半永久性铸型,相当于后来的木型。干模是做“空,”硬模是做“芯”。用坚硬的材料先作出一个铸件的模型,然后根据它的形状再制作型腔。它的优点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铸,连续作业。硬模工艺的典型产品是铁锅。干模工艺铸造的铁锅壁厚、粗糙,而硬模工艺铸造的铁锅壁薄、光滑,用起来省柴省时。
硬模铸造的关键是制作硬模,行话叫“浆模子”。浆模用的原料是炉灰渣、胶泥、麻刀、碳渣、黄泥等。
铸造时要用硬模在沙箱里的硅砂上紧密压实,按形状制作出凸形的下型和凹形的上型,并留下浇冒口。这时硬模就可以单独取出,接着可以连续制作另一个上下型。上型和下型经过上浆烘干,合型后中间成为型腔,然后浇注。
一套硬模可以连续作业达二百余次,稍加浆补又可以使用二百余次。后来发展有了木型模,陶瓷模,铁模和铝模。那使用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啦。老秦要是解决了这个难题,那真是在铸造历史上的一大突破,这在当时也应该算是技术革命,只是没有人给老秦颁发奖状。
说话间就到了年底。这一年是出奇的冷,刚刚过了立冬,南北运河就封了盖,往常年收的晚的船还可以凿了冰,跑上两趟大沽口,今年河面是冻的瓷瓷实实,船上的力巴早早都改了行做起了陆地上的生意。只看见冰窖里取冰的窖工,使了冰镩卯劲的在河上凿冰,钢镩子触到冰上“吭吭”地响,冰渣子飞起来碰脸上跟小刀划的一样,可钢镩就是不见往下走。一天下来,两个大小伙子也弄不下几车来。
窖冰的也有讲究,赶的就这低温和硬度,窖的时间长,等到三伏天打开封盖,冰得照样冻的“噔噔”的,拿出来不能化喽。还有就是,这头茬冰刚冻上,还没人上去嚯嚯(糟蹋),干净没土,杂质少。冰上一上人,说不好就会沾上什么不洁之物。一块冰四五十公分厚,看过去就和玻璃一般,明净,透亮。那年代没有环境问题,冰是可以直接吃的,夏天用天然冰降温是最有效的手段。一进腊月各家伙计都忙着张罗着回家过年的事,铁厂街一下子清闲了不少,老秦因为心中有事,早颁的就给几个子侄发了路费和过年的花销让他们都回了老家,只留下侄子泛棹和一个老成的伙计叫高凤鸣的跟自己过年。临走时嘱咐他们;天津这边最近挺乱的,买卖的行情一直也不看好,照此下去恐怕耽误大家的前程,若是来年家里能够混上吃喝,就不要再回来跟着受罪。几个子侄也是恋恋不舍,但终归生活就是这样,再加上打行炉的本来就相当于农村的季节短工或是集市上干零活的力巴,朝不保夕,过的就是有今儿没明儿的日子。以老秦现在的能力,更不可能确保他们生活无虞。子侄们心里也都明白,相约好了以后用得着他们招呼一声就回来,大家分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